•金銀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以不同的部位入藥的。宋代以前只用莖、葉,以花入藥始於宋代,貴花而賤藤始自清代,民國時期才對不同產地的金銀花做出優劣之分。
•忍冬是金銀花最早的藥用名稱,宋以前無金銀花之名。「金銀花」之名,首見於宋代《蘇沈良方》;1977年版的《中國藥典》,首次將金銀花的植物來源分為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和毛花柱忍冬四種,這可能是「山銀花」之名的最早出處。
•金銀花在歷史上曾有數十種名稱,一方面說明隨著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隨時可以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功效、產地等特徵給予不同的命名,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們,數十種異名不太可能僅僅指稱一種原生植物。
•清代以前的本草書籍大都記載金銀花的花、藤、葉均可入藥,功效大致雷同,我們今天將金銀花與忍冬藤作為不同藥物入藥的做法是否得當,也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大問題」。
雖然最近兩版的《中國藥典》規定金銀花的藥用部位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乾燥花蕾,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原植物忍冬是以不同部位入藥的,而且其藥用名稱也不盡相同。
宋代以前只用莖、葉,無金銀花之名
金銀花的原植物「忍冬」之名,首見於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凡二見,《治卒中五屍方第六》云:「忍冬莖葉,銼數斛,煮令濃,取汁煎之,服如雞子一枚,日二三服,佳也。」《治虛損羸瘦不堪勞動方第三十三》曰:「苦參、黃連、菖蒲、車前子、忍冬、枸杞子各一升。搗,蜜丸如梧子大,服十丸,日三服。」一百多年以後,梁代的《名醫別錄》《神農本草經集注》皆云:「忍冬,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月採,陰乾。」
《肘後備急方》明確指出使用的是「忍冬莖葉」,《神農本草經集注》等本草書籍雖未明言藥用部位,但均說「十二月採」,因忍冬開花在4~6月之間,說明當時入藥的是忍冬莖葉,並不是忍冬的花蕾,而且陶弘景還特別指出:「人惟取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
迨至唐代,由政府主持編撰的我國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對忍冬的藤、苗莖、葉、花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藤生,繞覆草木上。苗莖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莖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但依然指出「十二月採」,說明忍冬的花蕾還是尚未入藥。
其後,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也是以「忍冬」名之,即使北宋掌禹錫等編著的官修本草——《嘉祐補註神農本草經》,也依然沿襲「忍冬」之名。
在臨床用藥方面,宋代的成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用「忍冬葉、黃芪各五兩,當歸一兩,甘草八錢,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一盞,隨病上下服,日再服,以渣敷之」。宋代政府編撰的《太平聖惠方》治療熱毒血痢,以忍冬藤濃煎飲之;宋代著名醫家陳自明的《外科精要》治「癰疽發背」,「用忍冬藤,生取一把,以葉入砂盆研爛,入生餅子酒少許,稀稠得所,塗於四圍,中留一口洩氣。其藤只用五兩,木槌槌損,不可犯鐵,大甘草節生用一兩,同入沙瓶內,以水二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入無灰好酒一大碗,再煎十數沸,去滓分為三服,一日一夜吃盡。病勢重者,一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據《本草綱目》所引)。所有這些,都說明藥用部位應是莖、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