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拳傳承人義務授拳17載

2020-12-12 河北日報

□記者 劉樹鵬

今年69歲的郭貴增,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劈掛拳傳承人、滄州通臂拳傳承人。2000年至今,為了把傳統武術精華傳承下去,郭貴增不避寒暑,來者不拒,在滄州市義務傳授武術,培養了許多後起之秀。

通臂拳注重實用,不講究套路而講求招法。其特點是雙臂舒展靈活,雄渾有力,放長擊遠,而又內外兼顧,剛柔相濟。

郭貴增從小跟祖父學武,劈掛拳、瘋魔棍、劈掛刀、青萍劍,樣樣精通,在通臂拳上更是精研深造。祖父去世之後,又跟著父親郭瑞林等人練習武功。

在祖父和父親的嚴格要求與精心傳授下,郭貴增不僅打下了牢固的武術基礎,也盡得通臂拳、劈掛拳之精髓。郭貴增每天秉持祖訓,每天練二五更功夫。在別人還蒙頭酣睡的時候,他早早地爬起來,與師兄弟們相約到郊外空地刻苦演練。

郭貴增沒有辜負先輩的期望,練出了一身好功夫,多次在全國和國際武術比賽中奪得冠軍。

上世紀七十年代,郭貴增就開始積極參加滄州武術的推廣與傳播。

1979年,滄州武協開全國武術散手之先河,在滄州開展武術散手項目,郭貴增參與了通臂散手拳的編排及表演。同年與通臂散手隊代表滄州到石家莊參加河北省第八屆運動會並獲得好評。 2002年11月22日國家郵政總局發行《武術與跆拳道》特種郵票,收錄了中國武術之鄉的16個拳種,郭貴增和他的通臂拳走上了郵票。2015年,郭貴增編寫出版了《原步通臂拳二十四式》一書。

自2000年開始,郭貴增對外收徒傳藝。

一開始,在偏僻的地方找一塊空地,就是訓練場。後來,管理小區的物業公司為郭貴增的精神所感動,騰出3間房子,作為他和弟子們的訓練場。

郭貴增一心想把傳統功夫傳遞下去,從來不向徒弟和學員收取費用。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習練武藝,他還自己掏腰包購置器械和毯子等物品。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至今,他義務教授徒弟學員達數百名。郭貴增培養的不少學員,在各項比賽中取得優秀成績,有的被送到體校武術隊深造,有的因為武術特長還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

他不僅對外收徒,也要求自己的孫子孫女從小跟他學武。2014年,在臺灣舉行的金門杯華人武術大賽上,年僅12歲的孫子郭厚澤獲得少年組武術全能冠軍。孫女郭蕙澤也屢屢在比賽中取得優秀成績,被選進滄州體校武術女隊深造。

「滄州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把它傳承下去,是咱義不容辭的責任。」郭貴增的語氣雖然柔和,卻透著一種無法動搖的堅定。

相關焦點

  • 三河間武師義務授藝為傳承 最擅長二郎通臂拳
    指導孩子們的是本村村民趙德昌、趙福文、趙迎囤,三人都是自幼習武,最擅長的是二郎通臂拳。「如今二郎通臂拳沒多少人會了,都快失傳了。我們不收一分錢義務傳授,就是為了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能傳承下去。」趙德昌說。  趙德昌今年56歲,精通多種武藝。
  • 白猿通臂拳:武林一枝獨秀,門派眾多,卻亦面臨失傳危機
    白猿通臂拳打法獨特,攻防合理,具有較強的技擊實戰價值,其動作特點鮮明,功架舒展大方,套路結構嚴謹,內容極其豐富。通臂拳的源流其說不一。據有關文獻和拳譜遺存的文字記載,早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之初,攻打都城東京打韓通時,韓通使用的就是通臂拳,民間也流傳有「趙匡胤三打韓通」的故事。故有通臂拳是韓通所創或所傳之說。
  • 通背拳傳承人線上「非遺公開課」傳授武術
    通背拳傳承人線上「非遺公開課」傳授武術 遼寧日報
  • 通背拳傳承人 線上「非遺公開課」傳授武術
    本報訊 記者王臻青報導 6月4日,通背拳代表性傳承人關鐵雲應邀擔任遼寧「非遺線上公開課」主講人,他多年來一直工作在武術教學第一線,堅持傳承傳統武術,致力於通背拳的傳承與發展。當日,關鐵雲做客「遼寧文化遺產」快手、微博直播間,講述通背拳的歷史和特色,教授大家通背拳的練習要點,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運用通背拳達到強健體魄的效果。
  • 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人李惠忠先生收徒儀式
    2020年11月21日上午10:30,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背拳,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承人李惠忠先生收徒儀式,在北京鹹亨大酒店正式舉行。來賓集體合影來自北京武協通背拳專業委員會主任武佔利,副主任王俊輝;北京祁家通臂拳第六代傳人張國光 ,郭朋,趙振華,王宗存,吳海英,張富臣,丁永江,戴振川等資深人士,祁家通臂拳七代,八代傳人,弟子;李惠忠先生的親朋好友,共50多人參加見證了收徒儀式全過程。
  • 通臂拳的根本——「松」!
    通臂拳術自通臂猿因而得名,通臂拳演練時運臂如風,伸縮進退,肩肘腕毫無遲滯之病,使氣與力一致貫通,練習之時,純任自然,於虛中求實,柔中求剛,有要訣二字,曰松,曰空,松則不滯,空則靈活。通臂拳是極柔的拳,拳譜上講九柔一剛,通臂拳的根本是「松」,只有「松」才能有「柔」,只「柔」練才能出「剛」,才能出彈抖力。拳譜云:剛柔相濟之用法,以十分比例,剛居一則柔居九。用剛力時轉瞬變柔,用柔之時必存剛心,用剛之時心存柔力,用柔心存剛力是內剛而外柔,用剛心存柔力是外剛而內柔。用柔不能獨用柔,用剛不能獨用剛,以剛濟柔,以柔濟剛,始合為一也。拳諺還說:手臂似鐵腕如棉,兩條胳膊似皮鞭。
  • 梁平年畫傳承人39年義務授徒上千人
    這是今年57歲的梁平年畫市級傳承人、正高級教師莫紹萍多年來一直進行的工作。 1981年,莫紹萍成為原梁平縣南正街小學(現梁平區實驗小學)的一名美術教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梁平年畫作品,一個「年畫夢」從此埋進她的心中。莫紹萍成為梁平年畫研究與創作班首批學員,跟隨年畫研究專家學畫。她對年畫十分痴迷,相繼創作、指導了《最美教師》《吉祥如意》等200多幅年畫,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同。
  • 大成拳第三代傳承人:倪保強的「功夫人生」
    有一種拳,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以意念統帥肢體,這種拳就叫做大成拳,又稱意拳。今年72歲的倪保強是大成拳第三代傳承人,也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成拳」代表性傳承人。他苦練大成拳至今已有26年,曾多次參加國際、省、市等中國武術比賽表演,並多次獲得獎勵。  倪保強說:「練好大成拳能防身健體。」
  • 「臂聖」:太極五行通臂拳開山鼻祖
    他在一次比武時曾一招就撂飛張作霖的警衛,張作霖最倚重的貼身保鏢,張學良的恩師,太極五行通臂拳之祖。比武時曾一招就撂飛張作霖的警衛,張作霖最倚重的貼身保鏢,張學良的恩師,太極五行通臂拳之祖。張策自幼習練家傳戳腳、二郎拳、黑虎拳等拳術,後遇遊僧金陵笑和尚,學得五猴通臂拳。
  • 武學傳人弘揚中華武術精神 4年義務授徒千餘人
    他就是「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承人、國家級武術散打裁判、梁平縣武術協會主席楊賢仁。    1987年,楊賢仁有幸參加四川省太極拳教練員培訓班,在這裡認識了「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承人林墨根。1989年,拜「楊氏太極拳」傳承人林墨根為師,刻苦練習。 學習「楊氏太極拳」期間,他每天只休息3至4個小時,對於師傅傳授的太極拳招式,不但悉心揣摩,還時常與師傅探討「太極」所蘊含的奧秘。     如今他已是國家級武術散打裁判。
  • 武佔利短兵實用刀法 祁家通臂拳八步十三刀自創
    傳統祁家通臂拳體系由拳法,刀法,槍法組成,史稱祁家通臂拳三絕藝。八步十三刀是祁家通臂拳三絕藝之一的刀法。祁家通臂拳八步十三刀主要由八種步法,十三個刀點,三十六種刀法。刀理,兵法,體能,心理素質訓練等組成。每種步法,刀點,刀法都單獨練習,刀法獨特,自由組合,攻防一體,靈活多變,實用為主。
  • 滄州武術傳人王文耕:收徒著書傳承白猿通臂拳(圖)
    王文耕在演練白猿通臂拳。 記者劉樹鵬攝今年54歲的王文耕言談舉止謙遜柔和,然而表演起白猿通臂拳,卻是矯健活潑、剛柔並濟,賽過機敏靈動的白猿。苦學白猿通臂拳王文耕18歲參軍入伍,因為會武術被選進警衛排,後來又擔任武術教練。在全團軍體大賽上,他的拳術和器械均獲第一名。轉業回黃驊後,王文耕聽說黃驊鎮坑東村的賈勃生老先生是白猿通臂拳第九代傳人,武功高超,就萌生了向老人學藝的想法。
  • 通臂拳第六代傳人朱建民師父講授武術之陰陽之道
    通臂拳淵源:   通臂拳亦稱通背拳,傳說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由白猿公(人稱白猿道人)所創;宋朝又有趙匡胤三打韓通的故事;據傳宋代少林寺還曾傳習「韓通通臂拳」。清朝以後,在民間流傳的通臂拳名稱很多,其中祁家通臂拳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祁家通臂拳形成於清朝嘉慶末年、道光初年,由河北冀梁城西南三十裡大郭村人祁信在河北固安縣宮村鎮賈家店(亦同興店)開山立萬,並與其子祁太昌共同完成造拳。其內容是心機通背拳與六合長拳並融入大槍之法共冶為一爐,稱「祁家門」,亦「祁家通背拳」。在濰坊諸城等地流傳的便屬於祁家通臂拳範圍。
  • 本周預告:通臂拳首次亮相 16進8戰鼓敲響
    本周首屆康龍《武林大會》通臂拳擂臺賽正式拉開序幕,來自河北、北京、黑龍江等地的全國16名通臂拳高手匯聚北京,展示拳種風採,爭奪年度冠軍。第一周究竟哪四位大俠能夠晉級8強,敬請關注CCTV-5周二18:35(首播)和周五11:00(重播)的康龍《武林大會》通臂拳擂臺賽16進8第一組比賽。
  • 「玄門功夫」武當秘傳——張策五行通臂拳
    這麼多種類的通臂拳有以姓氏命名,有以特點命名,有以地域命名不等,從內容體系、風格特點和理論上也有諸多相通之處與不同之點。但同時可以看出所有通臂,無一不跟猿猴這種動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說明通臂拳是象形取意的拳種。通臂拳,古名通臂猿,以其中手法,純按金木水火士,生克制化之理,故曰五行通臂。通臂拳悠久的歷史,其源流難於考證,歷史上及少有文獻記載,且歷代相傳口授為多。
  • 慶祝形意拳研究會成立 各派高手開「武林大會」
    原標題:慶祝形意拳研究會成立 各派高手開「武林大會」   天津北方網訊:昨日上午,本市形意拳發祥地——北辰區西堤頭鎮劉快莊村中心廣場內人頭攢動,為慶祝天津市形意拳研究會正式成立,孫氏太極、五行通臂拳、八卦、攔手門等門派的300多名高手聚到一起
  • 白猿文化對通臂(背)拳的影響
    白猿文化對通臂(背)拳的影響 崔虎剛 胡剛通背拳(通臂拳)是中國優秀名拳之一,歷史悠久,早於姬氏武學。它與白猿關係十分密切。一些拳譜記載其始祖就是白猿老祖。白猿老祖的生存時代有春秋戰國、宋代、明代等不同說法。究其歷史,當是受到白猿文化的影響所致。
  • 太極拳名家李炳山廣州收徒 來穗授拳6年弟子過百人
    李炳山向弟子訓話,他告誡弟子們要恪守門規祖訓,用心學習太極拳,刻苦習練,潛心研修太極拳文化,為太極拳的傳播和推廣貢獻自己的力量。師父為弟子頒發傳承人證書。李炳山向弟子訓話,他告誡弟子們要恪守門規祖訓,用心學習太極拳,刻苦習練,潛心研修太極拳文化,為太極拳的傳播和推廣貢獻自己的力量。拜師儀式後,李炳山來廣州收的首名弟子上臺表演一套老架陳式太極拳,引來現場陣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