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罵過無數人,有時候罵人絲毫不留情面。可魯迅也有自己無比敬佩的人,在民國大師中,陳寅恪是魯迅很尊敬的一個人。梁啓超也非常尊敬陳寅恪,他曾說:「我梁啓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
有趣的是,如今我們很多人會把陳寅恪這個名字讀錯。恪的讀音不是「què」,而是「kè」。關於陳寅恪的名字,當時清華校園裡大家也經常把這個名字叫錯了,朋友問他:「為何大家把你的名字都叫錯了,你卻不糾正呢?」陳寅恪笑著說:「這有啥,沒有這個必要啊!」
陳寅恪根本不在乎他人是不是讀錯名字,他更關心大家關注他的學問。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院。當時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和陳寅恪。陳寅恪來到清華時間最晚,他之所以能成為四大導師之一,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而且梁啓超也非常贊成。
不過,當國學研究院導師名字公布後,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說,陳寅恪沒有大部頭的專著,也沒有博士的學位,怎麼能成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導師呢?對於類似質疑陳寅恪的爭論,梁啓超給予無情的抨擊,「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我梁啓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不愧為大師中大師,聽過他課的人無一不驚嘆他的博學,甚至其他教授也經常來聽課。筆者注意到,當時清華園裡分為兩個派別,一派是沒有留過學的,還有一派就是留過學的。這兩派誰也看不起彼此,經常抨擊彼此,可兩派對陳寅恪都尊敬有加,稱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陳寅恪對自己的學識也非常自信,他有一句名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是不是很狂的一句話?確實很狂,可陳寅恪有這個資本狂,「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的名頭可不是虛的。
關於陳寅恪,再多的筆墨也無法描述他的博學。有一次,清華中文系招收新生,系主任請陳寅恪出一道題,沒曾想他出的題目是一道對對子題,只有三個字,「孫行者」。陳寅恪內心的答案有兩個,「祖衝之」或者「王引之」。這道題難倒了很多考生,最後有個名叫周祖謨的考生,用「胡適之」對出,這讓陳寅恪非常滿意。
用對對子作為考題,當時很多人難以理解,因為這是清華大學的招生考試。陳寅恪卻有著自己的考慮,他希望通過這道題引起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換句話說,陳寅恪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
參考資料:《國學大師陳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