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秋風詞》,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此情此景,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
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是他與其他詩人的&34;。&34;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34;,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吟詠《三五七言•秋風詞》】
《三五七言•秋風詞》
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悲涼的氛圍,奇麗的想像
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託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像,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悽婉動人——
秋風悽清,秋月明朗。
風中的落葉時而聚集時而揚散,
寒鴉本已棲息也被這聲響驚起。
盼著你我能再相見,
卻不知在什麼時候,
此時此刻實在難耐心中的孤獨悲傷,
叫我情何以堪。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落葉在風中時而聚集時而揚散。寒鴉——《本草綱目》:&34;絆——牽絆,牽扯,牽掛。
詩題作&34;
此詩題作&34;,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徵,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說,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
初唐僧人義淨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徵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34;和收尾的&34;,即為&34;。
落葉聚還散
&34;
詩起便蕭索之意盛極。
夜深許許,風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蕭條,葉落去還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鴉自棲息,是夜過黑還是風過寂,顧自心驚。
秋風、秋月、落葉、寒鴉,俱是引人心生悲涼之物象,又加以擬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悽緊,蕭條之氣自字裡行間悄然浮起。
閉眼凝神,有斷腸人枝下負手而立,背影寂寥,無限心事氤氳,秋氣更添幾分蕭條。忽而頷首遠眺,嘆秋氣盛起,寒鴉棲獨枝。思及一段情事,刻骨銘心,當真聲聲訴相思,字字寒情苦。
寒鴉棲復驚
&34;
那舊歲月裡,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愛。再尋不得,竟也是再見無期。
此時此刻的我在這秋意闌珊的深夜,不忍重溫那段舊事,讓我情何以堪。
文起之時,蕭索的秋之意象為這憶情不得的無奈心境做了渲染,讀至此,叫人心中悲嘆之意更勝。往昔,曾深愛相伴的女子,現下竟是再見無期。
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絲。
此時此夜難為情
夜涼如秋,因有相思於胸,夜也難度,情也難熬。此處詩人做完美內心刻畫,致詩哀婉動人,悽怨悠遠,哀怨如訴。從文辭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無窮,從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無奈,體驗出&34;(《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34;。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