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就是妥協,折中,和稀泥嗎?

2020-10-22 希文Heaven

魯迅先生曾說過這麼一段非常著名的話: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段話經常用來諷刺國人的軟弱和妥協,不少人進而把歸罪與儒家,歸罪與中庸。大批特批儒家對中國人民長久以來的戕害,你看,腐儒們教給人的就這個和稀泥的德行。


雖然我們從小也學《論語》,讀孔孟,但在現在這個時代,這種學習通常流於表面,我們對儒家文化了解其實還不足,甚至有一定偏差。在很多誤解中,對中庸的誤解絕對算是其中典型。

做這期視頻,壓力很大。因為中庸可以說是整個儒家體系的最高思想主題,可以算得上是皇冠上的明珠,用一期視頻講透是不可能的,只能儘可能澄清一些普遍的誤解。

最早對中庸的論述出自於《論語·雍也》,孔子說過這麼一段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作為道德標準,是最高的了!但人們缺乏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如果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就是折中,和稀泥的話,那只能說明我們的先賢實在是太蠢了。那中庸之義是什麼呢?對這個道理的闡述,必須要講四書中的《中庸》。

大家知道,儒家核心經典是四書五經,四書就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但四書的地位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麼高的。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自漢開始,儒者都是研讀五經,漢武帝所設的五經博士,就是這一背景之下。在兩宋之前,只有《論語》一直被奉為經典,其他三書並沒有獲得足夠重視,四書的崇高位置是在兩宋時才徹底被奠定的。

簡單介紹一下,唐宋時期,五經逐漸擴展為十三經,其中也囊括了四書中的《論語》《孟子》。但其中也沒有包含《中庸》《大學》,那這兩本書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其實,這兩本書原來是《禮記》中的文章,並不獨立成書,是宋代理學的幾位大師,二程,朱熹的推崇,才逐漸有了後來的經典地位。

剛才提到,孔子認為中庸是至高品德,這也體現在四書的學習次序裡。朱熹曾說:


「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儒家教育裡講求「學不躐等」,也就是學習應該講求次第順序,循序漸進。就比如,大家不能指望一個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發表論文,宣布攻克癌症,除非他是醫仙下凡,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

從四書的學習順序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哪個好入門,哪個難度高。之前我聊過為什麼要讀《論語》,勸大家有空的時候多讀讀,多看看,哪怕隨意翻翻,也總有收穫。

但對《中庸》,我卻很難再這樣說,因為這本書的內容確實是非常很有挑戰。二程曾說:《中庸》之書,其味無窮,極索玩味。只有在其他經典下了工夫,才能談得上對《中庸》的理解,如果看都沒看過就隨意評論,那這種評論是沒有價值的。


《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孔子說了中庸是至德,但沒有解釋,子思得益於家學,並且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把中庸做庸俗化的解釋了,所以便做了《中庸》傳於孟子,朱熹說這是「孔門傳授心法」,是子思 「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可見其高深,《中庸》開篇是這麼說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讀這段話的時候,哪怕不了解背後含義,就看字面意思,也可以感覺出這段話的立意高遠,直接談得就是天地之道,性命之說,君子之義。

但我們也看到,這段提綱挈領的文字中壓根沒有中庸二字,這在四書只此一份。

《論語》是編纂孔子言語的意思,《孟子》不提,《大學》的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本書名稱都是直截了當。但《中庸》卻不太一樣,開篇並沒有提,但也可以說,整本書都在闡述中庸的道理。

中庸雖然沒有在開頭出現,但子思特別解釋了「中和」,董仲舒曾言:德莫大於和而道莫大於中。

致中和,也就是達到中和的極致境界,天地就會各安其位,萬物也可從中生發。在喜怒哀樂這些情感生出之前,人心自然安泰,這樣的狀態就是"中",情緒生發但有所節度,那就叫做和。


看起來有點玄妙,但關於中和,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所體會。如果一個人喜怒哀樂既不會過,也不會不及,那肯定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如果人喜怒無常,遇到什麼事兒就大發脾氣,結果得了心腦血管疾病,或者無論如何都完全沒有情緒,比如很多重度抑鬱症患者,他們的狀態就不是「和」的狀態。

所以從人情緒的角度來講,中庸都不是讓人和稀泥,該怒則怒,只要不過分就行。孔子曾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如果因為一時的憤怒,忘記考慮自身和親人,這不是很愚蠢嗎?這種道理很接地氣,但仍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和與中庸就是一回事,但在這裡,我還是借鑑二程朱熹這些大儒的解釋,把中庸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易的意思就是不變,中庸二字可以說是世間的正道定理。

儒家的思想或者道理,有一個核心特點:平實質樸,換句話說,就是接地氣。有些思想,哪怕看起來深奧玄妙,也都是立根在真實的世事人心上,最終也回到世事人心。

我們很多時候對傳統思想有所誤解,與其說是思想原因,不如說是語言問題和環境問題。就比如說針對「中庸」這種高深道理,朱熹的解釋就體現了儒家思想平實的特點。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這句話甚至都不用翻譯,幾乎就是大白話,點出了中庸的本質。


那麼如何達到不偏不易的境界呢?關鍵在一個字:「誠」。《中庸》一共有三十三章,其中關於的誠的討論就近十章,可以看出誠在達到中庸境界的重要性。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這段話怎麼理解?

首先,需要了解,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古人是有根本差異的,在子思眼中,人的價值是由上天賦予,那麼人道也需要與天道相和。這裡的道也不是指規律,而是行為方式的意思。

《中庸》第二十六章有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所謂不貳,就是「誠」,始終如一,不息有常的意思,人想要達到中庸的要求,自然也要做到「誠」字,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可以算是對誠的一種註解。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一顆平常心絕對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我們回過頭來看,調和與折中,嚴格上講,這是沒有原則的行為方式,跟誠的原則完全背離,就是看現實給了人什麼選項,然後就做選擇題。就像考試的時候,三短一長選最長,如果沒有就選C。這種行為用儒家的話講叫「役於物」,絕對稱不上君子行徑。


儒家有很多思想都可以探討,但妥協,折中,和稀泥這些做法,可以說是大儒們最厭惡的處事方式之一。處處折中,貪圖美名的人被稱為「鄉愿」,這種人也一直為孔子不齒,他老人家就曾說「鄉愿,德之賊也」。

我們這代人生活在教育進步,信息發達的時代,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在特定命題上的思考比先賢更加深刻,所以對待歷經風雨的經典,在有所質疑之前,應該保有一份尊敬謙遜之心,唯有虛心,方能容物。

相關焦點

  • 中庸,就是圓滑,就是和稀泥,就是當好好先生嗎
    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賊」,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整理詩書二、中庸不是和稀泥譯文:孔子說:如果你們這些當權派自己不貪心,就是獎勵盜竊,也沒人去偷去搶。言下之意,民間盜竊盛行,是因為官方貪得無厭。這個話,說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擺著會得罪人,哪有一點和稀泥的意思?
  • 和博學書院一起討論:中庸就是妥協、折中、調和嗎?
    《周易》裡面就講了很多「中」,繫辭中還形成了「位中」「適中」等概念;儒家講「中庸」,簡單說來,「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也可以當「用」講;道家講「中和」,即調和萬物之道;法家表面上不去闡述「中」,但也要求中規中矩,重視「循繩墨而不破」,做事要合乎規則。
  • 中庸絕不是「和稀泥」,而是中華傳統文化兼容並蓄的一大特質
    一提起中庸,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和稀泥」。其實,中庸之道,乃是不走極端,更是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國民性的兼容並蓄的一大特質。中道的思想最早在《易經》中就初見端倪。例如,六爻爻位由下而上依次遞進,名為:初、二、三、四、五、上,體現事物從低級向高級生長變化的發展規律。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追求「天地位,萬物育」,追求穩定與和諧,追求進步與發展。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也是求變發展之道。「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更不是「調和」或「折中」。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此時「中」,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換個場合未必「中」。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恆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 中庸的意思是理性,是人性的調控,不是調和折中,走中間路線
    今天,人們一提到中庸,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就是孔子倡導的待人接物方法嗎?不就是儒家思想嗎?不就是傳統文化嗎?好像地球人都知道。中庸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調和折中,走中間路線。《新華字典》的解釋比較權威,中庸是指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筆者覺得,這應該就是中庸的意思。
  • 中庸之道不應該再被提倡
    中庸之道,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對萬物不偏不倚,很似無情,這就是『中』。而又讓萬物相依相存,緊密的融合在一起而生生不息,這就是『和』,也就是庸的意思。
  • 《中庸》一書出自誰手?什麼是「中庸」?
    《中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中庸不是孔子所作,一般認為是子思所作。《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不偏,庸不易」,現代人的理解是:事物分好和壞兩個極端,中庸就是在這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一個最合適的位置(當然不是簡單的折中)。追求中庸的過程並不是妥協,妥協是因為主客觀原因放棄原本的想法,選擇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而中庸是一種是一種追求最恰當的過程。
  • 仁與中庸——儒者的境界
    《論語》心得之仁與中庸——中國文化的核心儒者的境界 有人因現實中存在醜惡面而對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嗤之以鼻(其主要原因是個別當權者說一套做一套、對人對己標準不同,即以「高調」遮掩其謀私利、洩私憤的權力齷齪甚至罪惡故名實背離而失信於民)。
  • 夫子說,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更非騎牆派,而是一種處事態度。
    每日論語:讀故事,學論語(雍也篇6-29總第148章)經典原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1.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謂之平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夫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 流行語:「和稀泥」用英語怎麼說?
    當遇到爭端時,有人能始終堅守原則,但有人卻恰恰相反,不想得罪任何人,能和稀泥就和稀泥。
  • 《中庸》開篇三句話的理解
    01《中庸》的調性我們今天看到「中庸」這兩個字,下意識的會認為它是一個是帶有「折中」與「平庸」雙重含義調貶義詞,再仔細想想又會更加肯定的認為:中國人「和稀泥」的處事方法或許真的是源自這部《中庸》。我們認真讀書,會發現《中庸》確實寫得很好,很有高屋建瓴的氣勢,不但文筆好,而且全是大詞,行文上也滿是對仗、排比,讀起來抑揚頓挫,十分暢快,按照古人的說法就是文章氣脈很足。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比如,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中所蘊含的道理,即便是對幾千年後的今天來說,亦蘊含巨大價值。 為何孔子中庸之道傳承千年依舊是經典,中庸之道中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奧秘,中庸與折中有區別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中庸之道的內涵。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中庸之道在現代人的理解大多是和稀泥和牆頭草,大多有貶義的意思。甚至成為調侃一個人的口頭禪。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首先,中庸絕對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來老好人就是「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解釋為: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裡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愿",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
  • 華商書院:只有正確理解了中庸之道,才能讀懂華為的灰度哲學
    提到中庸之道,很多人會以為中庸就是「和稀泥」,是怯懦,是鄉愿,是無奈中的下下選。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傳承,也是中華文化得以千古流傳的重要因素。正如餘秋雨老師在華商書院年度論壇的演講中提到的:「中庸之道的本質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但做到真正的中庸並不容易。中庸不是老好好,中庸也不是和稀泥,說中庸禁錮了中國人思想的人要麼是本來就不理解中庸是什麼意思,要麼是知道,卻囿於其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環境不願或不敢說中庸的好,還有一種可能是一些批判中庸的人或許是對一些沒有理解中庸思想的博大,自以為是按照中庸思想做,其實是沒主見的人的不符合中庸思想的批判,並不是對中庸的批判。
  • 你還在歧視中庸思想嗎,學好中庸思想,助你一生受益
    你還在歧視中庸思想嗎,學好中庸思想,助你一生受益,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深入解讀」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這些名句的核心思想都是中庸。但是一提起中庸,許多人就會很反感,對此不屑一顧,從心底裡認為中庸思想是幾千年的糟粕,是油滑世故,是引導人們不作為,應該摒棄。是蒙蔽人們思想的病根,是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事實真是這樣嗎?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中庸.第一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老好人、折中主義、和稀泥等成了其代名詞,平庸成了它的象徵。如果對一個人說「你做事很講求中庸之道啊」,人家肯定會不愉快,因為人家認為你在詆毀他。一句讚美人的話,怎麼不知不覺中就變味了呢?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了呢?
  • 塵世間丨09:比嚼舌根更可恨的是和稀泥
    於是,評論區一片水深火熱,開罵的、贊同的、中間態度的、還有和稀泥的。一位評論看起來很和善:「我覺得那母親的意思其實是,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才是老來的依靠,不但是指相互扶持,也指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她詞不達意,但她女兒真不該將這些母女之間的私話傳給你,她傷害了你,這些本不是她母親的本意。」然後,手撕讀者十餘年的和菜頭放了大招:「 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