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現在往往被人理解為平庸和圓滑,或者說是一種好好先生的處事原則,這是否是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呢?
杏壇說仁
一、中庸不是老好人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鄉愿: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 。)
譯文:
孔子說:沒有真是非多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
孔子批判了「鄉愿」式的好好先生,明確指出這種人欺世盜名,似有德而實害德,極具欺騙性。
孔子對老好人,為什麼如此深惡痛絕呢?孟子說,是因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惡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裡,老好人就好比稻田裡的椑草。田裡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長不好。如果全社會都是老好人呢?這個社會就死了。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賊」,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
整理詩書
二、中庸不是和稀泥
據《論語·顏淵》的記載,有一次,魯國的執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討教「黑社會問題」,說我們這個地方盜賊猖獗,該怎麼辦?
子曰: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孔子說:如果你們這些當權派自己不貪心,就是獎勵盜竊,也沒人去偷去搶。
言下之意,民間盜竊盛行,是因為官方貪得無厭。這個話,說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擺著會得罪人,哪有一點和稀泥的意思?
周遊列國
三、中庸不是沒原則
孔子這個人,其實是很講究原則的。《論語·為政》記載了他這樣一句名言——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比,bì,勾結。周,團結。)
譯文:
君子團結,但是不搞幫派,小人搞幫派,但是不團結。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小人勾結在一起是沒有原則的。因此,作為「君子之交」,中庸就不可能是沒原則。
孔子繼承和發展了殷周以來的「中」、「和」思想,將「中」與「庸」聯繫起來,提出了「中庸」的概念。「 不偏不倚是為中,不變不易是為庸」。「中庸」就是「執兩用中」,即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適宜的辦法。「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修養。
「禮之用,和為貴 」,因此,在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一不體現著中庸之美:
為人處世, 「以和為貴」;經商辦事, 「和氣生財」;處理家庭關係, 「家和萬事興 」;共度患難的社會, 「和舟共濟」;立國安邦之本, 「和諧社會」;處理國際關係, 「善鄰懷遠」、「協和萬邦」。
中庸傳承了幾千年,到今天仍極具現實價值:
中庸告訴我們要以和為貴, 但同時又要保持自我;
中庸告訴我們要堅持原則,但又要避免過分固執;
中庸告訴我們要大智若愚,又不能遇事真糊塗;
中庸告訴我們要尊重傳統, 但又要學會不斷創新;
中庸告訴我們要積極進取,但又要懂得見好就收;
中庸告訴我們要心靜如水,但要追求自立自強。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