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就是圓滑,就是和稀泥,就是當好好先生嗎

2020-11-03 倚杖聽江



中庸之道在現在往往被人理解為平庸和圓滑,或者說是一種好好先生的處事原則,這是否是孔子所說的中庸之道呢?


《論語》看「中庸」

杏壇說仁

一、中庸不是老好人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鄉愿: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 。)

譯文:

孔子說:沒有真是非多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

孔子批判了「鄉愿」式的好好先生,明確指出這種人欺世盜名,似有德而實害德,極具欺騙性。

孔子對老好人,為什麼如此深惡痛絕呢?孟子說,是因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惡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裡,老好人就好比稻田裡的椑草。田裡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長不好。如果全社會都是老好人呢?這個社會就死了。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賊」,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

整理詩書


二、中庸不是和稀泥

據《論語·顏淵》的記載,有一次,魯國的執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討教「黑社會問題」,說我們這個地方盜賊猖獗,該怎麼辦?

子曰: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孔子說:如果你們這些當權派自己不貪心,就是獎勵盜竊,也沒人去偷去搶。

言下之意,民間盜竊盛行,是因為官方貪得無厭。這個話,說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擺著會得罪人,哪有一點和稀泥的意思?

周遊列國


三、中庸不是沒原則

孔子這個人,其實是很講究原則的。《論語·為政》記載了他這樣一句名言——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比,bì,勾結。周,團結。)

譯文:

君子團結,但是不搞幫派,小人搞幫派,但是不團結。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小人勾結在一起是沒有原則的。因此,作為「君子之交」,中庸就不可能是沒原則。


禮之用,和為貴

孔子繼承和發展了殷周以來的「中」、「和」思想,將「中」與「庸」聯繫起來,提出了「中庸」的概念。「 不偏不倚是為中,不變不易是為庸」。「中庸」就是「執兩用中」,即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適宜的辦法。「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修養。


「禮之用,和為貴 」,因此,在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一不體現著中庸之美:

為人處世, 「以和為貴」;經商辦事, 「和氣生財」;處理家庭關係, 「家和萬事興 」;共度患難的社會, 「和舟共濟」;立國安邦之本, 「和諧社會」;處理國際關係, 「善鄰懷遠」、「協和萬邦」。

中庸傳承了幾千年,到今天仍極具現實價值:

中庸告訴我們要以和為貴, 但同時又要保持自我

中庸告訴我們要堅持原則,但又要避免過分固執

中庸告訴我們要大智若愚,又不能遇事真糊塗

中庸告訴我們要尊重傳統, 但又要學會不斷創新

中庸告訴我們要積極進取,但又要懂得見好就收;

中庸告訴我們要心靜如水,但要追求自立自強


(註: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庸就是妥協,折中,和稀泥嗎?
    這段話經常用來諷刺國人的軟弱和妥協,不少人進而把歸罪與儒家,歸罪與中庸。大批特批儒家對中國人民長久以來的戕害,你看,腐儒們教給人的就這個和稀泥的德行。 如果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就是折中,和稀泥的話,那只能說明我們的先賢實在是太蠢了。那中庸之義是什麼呢?對這個道理的闡述,必須要講四書中的《中庸》。 大家知道,儒家核心經典是四書五經,四書就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但四書的地位不是從一開始就是這麼高的。
  • 夫子說,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更非騎牆派,而是一種處事態度。
    1.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謂之平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夫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經典故事好好先生據馮夢龍《古今談概》記載:東漢末年的司馬徽,從來不談論別人的短處,與別人談論,美醜都說「好」。
  • 《論語》:你身邊的「好好先生」,其實是「偽君子」
    在孔子看來,身邊的那些所謂的「老好人」,其實就是偽君子,屬於敗壞道德的始作俑者。為什麼孔子這麼討厭像「鄉愿」這樣的「好好先生」呢?,都是做人做事很圓滑,沒有自己的原則和主見,他們既是隨波逐流,又很容易帶壞所屬環境的風氣。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中庸之道在現代人的理解大多是和稀泥和牆頭草,大多有貶義的意思。甚至成為調侃一個人的口頭禪。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首先,中庸絕對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來老好人就是「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解釋為: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裡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愿",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
  • 中庸絕不是「和稀泥」,而是中華傳統文化兼容並蓄的一大特質
    一提起中庸,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和稀泥」。其實,中庸之道,乃是不走極端,更是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國民性的兼容並蓄的一大特質。中道的思想最早在《易經》中就初見端倪。例如,六爻爻位由下而上依次遞進,名為:初、二、三、四、五、上,體現事物從低級向高級生長變化的發展規律。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追求「天地位,萬物育」,追求穩定與和諧,追求進步與發展。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也是求變發展之道。「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更不是「調和」或「折中」。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此時「中」,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換個場合未必「中」。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恆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 何為中庸之道?為什麼說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淺談中庸
    傳統文化中向來傳說有一個高遠玄妙的境界存在,就是所謂的「中庸」。不過,中庸可並不是和稀泥,比方鴉片戰爭期間兩廣總督葉名琛的「不」字主義:「不戰、不和、不降、不逃、不死」。而是中和之道,比方大誠輔以大智,免得善到愚的地步;大仁輔以大勇,否則只是個好好先生;大禮輔以大廉,要不就會滋生腐敗。總之,這是一種努力向完美接近的途徑。中庸者,無形無象,既能威服人,又能懷柔人;既能口若懸河,又能緘默不語,並且不斷變化,不拘一格,唯以通達為關鍵。
  • 學者:中庸不是「老好人」 「和而不流」才是強者
    「中庸之道」根本的東西就是「中」。大學者程頤說,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不偏」就是在中間,「易」就是改變。他告訴我們,要走正路,要堅持正理,而且這種堅持不能改變,這便是「中庸」。  現在人知道,歷史有規律,自然有規律,社會有規律;而過去的人把規律稱為「大本」,孔子和儒家看「大本」就是「和者也」,「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的大道就是一個「和」字。「達道」,達到最高的道理。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什麼是中庸?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恪守自己的邊界,喜怒就是喜怒,哀樂就是哀樂。這就是所謂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惟有如此,喜怒哀樂才能中節,才能合於中庸之道。《中庸》探討了道的一般本性,但它認為其一般本性不是其他什麼,而就是中庸自身。因此,道不是此種道或彼種道,而就是中庸之道。
  • 影響三國走勢的隱士「水鏡」,為何人稱「好好先生」?是貶義嗎?
    為何這樣一位牛人,會被稱為「好好先生」呢?是貶義還是褒義呢?這要從水鏡的「為人處世」說起了。司馬徽就是一個有才之人,在道學、奇門、兵法等方面頗有造詣。他所隱居的荊襄一帶,也有不少的博學多才的隱者。這些隱者們並沒有閉門造車,整天只知道耕田或者在家中吟詩,而是組建了一個個小的「隱士圈子」。
  • 足協的「道歉」徹底惹怒球迷,和稀泥水平爐火純青,規則就是兒戲
    而足協的這份公告也在告訴建業,你們所要求的按照規定直接判卓爾0:3負的事情就不要考慮了,畢竟大家都是在這個圈子裡混的,關係搞得太僵也不好看,批評一下就行了,至於當初的規定嗎,權當是放屁好了。有一位網友總結的非常好,黑哨背後有老婆黃主任,坑人草皮背後有小舅子,和稀泥的功力已經爐火純青,前兩天還在吹噓要打造世界第六大聯賽,如今看來,單就和稀泥的水平,五大聯賽都甘拜下風。
  • 總聽人說「中庸」,「中庸」到底什麼意思?
    但做到真正的中庸並不容易。中庸不是老好好,中庸也不是和稀泥,說中庸禁錮了中國人思想的人要麼是本來就不理解中庸是什麼意思,要麼是知道,卻囿於其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環境不願或不敢說中庸的好,還有一種可能是一些批判中庸的人或許是對一些沒有理解中庸思想的博大,自以為是按照中庸思想做,其實是沒主見的人的不符合中庸思想的批判,並不是對中庸的批判。
  • 和博學書院一起討論:中庸就是妥協、折中、調和嗎?
    《周易》裡面就講了很多「中」,繫辭中還形成了「位中」「適中」等概念;儒家講「中庸」,簡單說來,「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常」,也可以當「用」講;道家講「中和」,即調和萬物之道;法家表面上不去闡述「中」,但也要求中規中矩,重視「循繩墨而不破」,做事要合乎規則。
  • 中庸 | 第三章:中庸就是人生至高無上的道德境界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1能久矣!」注釋1、鮮:很少。譯文孔子說:「中庸是至高至極的境界啊,人們很少能夠長久地奉行到底!」論引鄭玄說:「中庸為道至美,顧人罕能久行。」孔穎達說:「嘆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極美乎!」
  • 33、祭神就是傳承先祖先賢的中庸之道——再譚《中庸》
    33、祭神就是傳承先祖先賢的中庸之道——再譚《中庸》    《中庸因此,祭神就是傳承先祖先賢的中庸之道。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淵源流長的根本保障。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和諧社會真諦:「和稀泥」精神
    我們知道,不念舊惡這種做法,往好了說,叫做「寬宏大量」或者「大人不記小人過」,但是往壞了說,叫做「和稀泥」。剛剛過世的柏楊老先生,曾經在他的成名作《醜陋的中國人》裡面,對這樣的「民族劣根性」大加撻伐。   連靠收保護費過日子的古惑仔們都常講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客觀地說,中國人確實有一種喜歡做「和事佬」的習慣。
  • 《論語》|眾人喜歡就是好人,討厭就是壞人?這可不一定
    但是從個人的角度評判別人,難免帶有更多的主觀色彩,他喜歡的人不一定就是好人,他討厭的人就是一個壞人。一個人的意見不能作為判斷某個好壞的標準,那麼,很多人的意見是否就代表判斷的正確?與有仁德的人相反的是沒有仁德的人,這類人喜歡一個人不是從正確的是非標準去判斷,而是從自己的利害角度去評判,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好人,對自己不利的就是壞人。
  • 中庸(方法和心態),修為到了,領悟的就是內功的最高心法
    在方法論上,很多人在強調中庸時,只注意「執兩用中」這一點,而忽略了「見微知著」。只感覺中庸就是不要最好,不要最壞。實際上,《中庸》是在近遠、小大、微顯等不斷遞進的過程中選擇最合適的加以應用。儒家執兩用中的方法顯示了儒家思想的寬容精神和靈活的處理原則。儒家追求的是超越於兩端、三端、多端之上的標準,這個標準成為判斷一切異端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