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2020-12-04 富春之道

恪守自己的邊界,喜怒就是喜怒,哀樂就是哀樂。這就是所謂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惟有如此,喜怒哀樂才能中節,才能合於中庸之道。

《中庸》探討了道的一般本性,但它認為其一般本性不是其他什麼,而就是中庸自身。因此,道不是此種道或彼種道,而就是中庸之道。

但在日常語言中,中庸常被誤解。它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是非判斷的折中的態度,或者是一種平常的和平庸的狀態。總之,中庸的日常用法並不具備積極的意義,而只有消極的意義。當人們要確定一種是非判斷的時候,他正是要放棄中庸;當人們要成為卓越和優秀的時候,他正是要突破中庸。

與日常語言的用法不同,儒家思想對於中或者中庸賦予了特別的內涵。最早儒家注重了中或者中庸的方法論意義,認為它擺脫了左右偏見,是一種不偏不倚把握事物本身的方法。但孔子則把中庸看成了德的顯現。它不是一般的德,而是至德,也就是道自身的本性。

在上述基礎上,《中庸》繼承和發展了中庸之道,在本體和方法兩個方面均予以了闡釋。一方面,中庸是道自身的根本本性,它貫穿天道和人道;另一方面,中庸是人存在於世的方法,它規定並指導了人們的生活、思想和言說。

但中庸就其自身而言究竟有什麼含義?中一般指中央、中心、中間等。這往往會被理解為與邊緣相對的核心。如果對事物區分為核心和邊緣的話,那麼這不免落入了二元論的窠臼。但中庸的中並非如此,所謂的中是正中或中正。中意味著它不是事物之外,而是事物自身。當一個事物如其自身的本性去存在的時候,它就是中。

同時,當人們對一個事物如其自身而把握的時候,這也是中,而且具體化為切中。在我們分析了中的意義之後,還要分析庸的意義。雖然庸一般和平庸相關,甚至還會關聯到庸俗,但這並非是庸的本意。庸真正的意義是平常的和普遍的。正是如此,它才變形為可能成為平庸的和庸俗的。庸的普遍性不僅是空間意義上的,而遍及天人,而且是時間意義上的,而成為永久。

於是,庸就是普遍性和永恆性的結合。這種普遍性和永恆性不是其它什麼事物的特性,而就是中的本性。由此而來,中和庸是相互規定的。中是庸的中,庸是中的庸。按照對於中和庸的如此理解,無論是就它們各自分別而言,還是就所謂中庸之道整體而言,就是指事物自身的普遍性和永恆性的道。

因此,中庸首先要理解為事物的本體。所謂本體就是事物自身存在的根本,它使一個事物作為一個事物成為可能。中既然是正中和中正,那麼它就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於是,中就是本體。

中庸作為本體不僅表現為天地萬物的本體,而且表現為一個實現的順序和過程。中庸就是實現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指事物中正的本性,也就是事物的根本,故也是天地的根本。和是指各種事物之間的和諧共存。事物之間的存在有多種可能,如差異、對立、同一等。

但唯有和諧是唯一通達的大道。和諧的事物既是差異的,又是統一的。致中和是指事物達到了中正和諧的狀態,也就是實現了中庸之道。當中庸之道實現的時候,事物就實現了自身本性。由此,天是天,地是地,各得其所。天地生成萬物,讓萬物各是其所是。

既然中庸是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那麼它也是作為人的本體。何謂人的本體?對於《中庸》來說,人的本體就是人的人性。但人的人性的最直接的顯現之處就是人心。因此,我們幾乎可以說,人性就是人心,人心就是人性。那麼,中庸如何表現為人性和人心的呢?《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裡需要非常詳盡的分析。

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感,是人心對於人和事反應的最基本的表現形態。但當喜怒哀樂還未發的時候,人的心靈自身就無所謂喜怒哀樂。一個情感未發之心是虛靜的、空靈的和透明的。心除了它自身之外,就沒有任何東西,沒有任何雜念。但正是一個沒有汙染的心才是純粹的,是其自身,是其本性。一顆保持於自身的心是中正的,也就是合於其本性的,是合於大道的。

但一個已發之心就有所謂喜怒哀樂。當人們處於喜怒哀樂的情態之中的時候,人的情感就意象性地指向了所意向的人和事,為人物所喜怒,為人物所哀樂。事實上,喜怒哀樂必須區分。當它超出了自身度的時候,它不是和的。只有當它們合於它自身的度的時候,它才是和的。所謂的中節就是切中事物的節度。

一方面,喜怒哀樂各自要合於自身的本性,該喜怒就喜怒,該哀樂就哀樂。不要喜變成了怒,哀變成了樂;另一方面,喜怒哀樂各自要保持一個度。它們要恪守自己的邊界,喜怒就是喜怒,哀樂就是哀樂。這就是所謂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惟有如此,喜怒哀樂才能中節,才能合於中庸之道。

心的喜怒哀樂的未發和已發的狀態的區分,在歷史上被理解為心性和心情之別。於是,它們在心性論中成為了性與情的關係。《中庸》雖然區分了性與情,但並沒有對於它們作高下之分,認為性是善的,情是惡的。事實上,性和情是不可分離的。性要表現為情,而情要合於其性。這也就是中和和中庸。《中庸》強調性情都要吻合中庸的規定。

在《中庸》中,中庸其次要理解為把握事物的方法。雖然中庸之道作為事物的本性貫穿於天道和人道,但只有當它在人的現實生活中成為人們把握事物的方法的時候,它才能真正地實現。然而,中庸之道卻是非常難以貫徹的。這在於人們一般難以認識它的非凡意義,也很難依此而為人處世。

可以說,中庸之道,其路曲折而多艱。是否遵循中庸之道也就成為了區分君子和小人的一個標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之道就是中庸之道,而小人之道就是反中庸之道。

那麼,中庸之道和反中庸之道的差別究竟立在何處呢?《中庸》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之道就是中道,而反中庸之道便是過和不及。

過和不及是相對於事物的中正本性。一個事物作為其自身是中正的,並有它存在的邊界。正是在這個邊界之中,一個事物才能夠作為一個事物。中意味著事物立於自身的邊界之中。而過則超過了事物的邊界,走出了自身邊界之外。因此,一個事物便不再是自身,而是成為了另外一個事物。不及則相反。它尚未達到事物自身的邊界,而還沒有觸及其自身。

可以說,它還沒有成為該事物,只是事物的相關物。在這樣的意義上,過和不及都沒有切中事物。雖然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狀態,但在沒有成為事物自身的意義上,它們則是完全一致的。於是人們說,過猶不及。

過和不及的反中庸之道有它的具體表現。一方面是認識性,另一方面是行為性的。就認識性而言,有聰明和愚蠢。這裡的聰明太過,而愚蠢則不及。它們要麼看過了事物的本性,要麼沒有看到事物的本性。就行為性而言,有賢良和不肖。這裡的賢良太過,而不肖則不及。它們要麼作得太夠,要麼作得不夠。總之,這裡的智與愚、賢和不肖都不遵守中道,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者和仁者,也就不是君子。

但君子所遵循的中庸之道則在認識和行為上始終和事物的本性保持一致。既非過,也非不及,而是依於中道。這就是說,如事物的本性那樣去認識,也如事情的本性那樣去行為。如此所為的中庸之道雖然只是簡明之道,卻是天下至高無上的大道。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對《中庸》「中」和「中節」本體工夫的思考
    《中庸》開宗明義地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對《中庸》「中」和「中節」本體工夫的思考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進一步闡述「慎獨誠之」的修養方法;「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則是對「中庸」之義在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價值評判上作出了規定。
  • 《中庸》「自明誠」進路的本體工夫論
    既是率性而為,那便是人體發揚本性的心理機制,關鍵在於誠心誠意,此「誠」必然是本體固有的。「誠」作為《中庸》的樞紐,不僅體現為靜態的本體論概念,而更精彩地呈現在了動態的工夫論上面。儘管每個人的人性中都有天賦予的性質,但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和習氣不同,並非所有人都能夠「率性而為」且符合正道。
  • 從《論語》「仁」至《中庸》「誠」的本體工夫初探
    《論語》言仁,《孟子》議善,《中庸》論誠,《易傳》道德,仁善誠德之道德本體乃儒家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和絜矩之道,乃儒家自周公制禮作樂欲正綱常,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位育天地的本體論根基,乃儒家成聖成賢王道天下政治哲學的道德基礎。仁善誠德一以貫之,本文就儒家《論語》「仁」至《中庸》「誠」本體工夫的承繼發展進行探微。
  • 中庸談何容易?中庸之謂道又為何?
    ​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中庸》中有很明晰的展現,我們的先哲不同於西方天人對立地看問題,而是如儒家天命觀當中展現的那樣——天和人是密切相關的。《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又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52、只有「真誠」方可實現中庸之道——再譚《中庸》
    》篇讀到此,不得不問:為什麼真誠就是承載萬事萬物的天地之道哪?在下百思悟道:包括天、地在內的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中庸之道的「中和」,「中」的制約下,因其保持一定「和」的範圍而存在。當下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對此,人類只有在人本性善制約人私心欲望的狀態下,來對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也就是真誠的對待萬事萬物,按著萬事萬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自然要求,方能正確的認識到萬事萬物的本質「中」,從而達到萬事萬物「和」的存在變化的狀態,我們人類才能夠更好地生存繁衍在其中。也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天、地、人並列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
  • 孔伋的思想核心是中庸思想,他把「中庸」看成萬物本然之性
    孔伋的思想核心是中庸思想,他把「中庸」看成萬物本然之性由於孔伋在列國影響很大,魯穆公想聘孔伋為國相,派臣下去請孔伋說:「想讓你去事奉寡君,可以分到魯國公室的一部分,你看怎麼樣?」孔伋說:「如果穆公這樣說,我就不想去了。
  • 讀懂《中庸》,定不平庸,自能見功
    自司馬遷以來,很多學者認定《中庸》系子思所作。在沒有足夠充分翔實材料可資證明的情況下,還是不能輕易否定司馬遷的看法。但目前通行的整個文本,其形成可能經歷了較長的過程。作為《禮記》的一篇,《中庸》的傳世文本至少會與漢代《禮記》一書的編纂有關。尤其是文本中「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的描述,通常被認為是秦滅六國之後才有可能出現。
  • 《大學》、《中庸》中的社會核心價值觀
    《中庸》講慎獨,注重的是內在情意狀態與反思覺悟的統一關係  □ 在《大學》、《中庸》中,關於平等有兩層基本意思,一是人性平等,一是修行平等  作為儒學經典,《大學》主要內容是 「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三綱領,以及實現三綱領的八個條目或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中庸就是妥協,折中,和稀泥嗎?
    在很多誤解中,對中庸的誤解絕對算是其中典型。 做這期視頻,壓力很大。因為中庸可以說是整個儒家體系的最高思想主題,可以算得上是皇冠上的明珠,用一期視頻講透是不可能的,只能儘可能澄清一些普遍的誤解。 最早對中庸的論述出自於《論語·雍也》,孔子說過這麼一段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作為道德標準,是最高的了!
  • 《中庸》僅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嗎?深度解讀《中庸》的含義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天下萬物的「達道」,就是「和」,做到了「和」,萬物就符合了道的標準,就能滿足自性的需求(到達目的地、實現目標)。和,意味著自性需求的滿足(到達目的地、實現目標),在儒家思想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先秦儒學與「中庸」:中庸思想的發展和完善
    前文我們簡述了「中庸」之道的起源與形成,孔子作為中庸思想的創始人,他與孔極將先秦中庸觀推向了一個高峰。孔子對中庸的評價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也。」這句話將「中庸」奉為了儒家最高的德。經過其繼任者孔極的發展,《中庸》篇正式形成並流傳至今。後世儒生們也不約而同的表達了對「中庸」思想的理解,豐富著它的內涵。作為兩漢經學的代表人物,董子認為中庸之用可大可小,既能治國安邦又能安身立命。
  • 「致中和」:《中庸》,是這樣開始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子思講中庸,具體內容由此章開始。此章,可以作為全書總綱。「中」,有兩項初始含義。西方哲學曾長期重視對世界本原或本體的研究,稱為本體論。作為哲學根基的本體論如今已非主流,但仍被強調。其中,就有學者批評儒家沒有本體論。且不說《易傳》有相關內容的深刻闡述,單看《中庸》,子思就明確指出了「天下之大本」。其論雖簡,其意甚明。世界的根本不是西方的上帝,或其他什麼神靈,而是人,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情感。
  • 34、《中庸》譚——真誠是天地之道
    》譚——真誠是天地之道100、無為也會成天下——《中庸》譚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達到如此的真誠、真善的中庸之道的境界,不彰顯也會對事物起到作用,不活動也會對事物引起變化,無為也會促成天下萬物的自然成長。可見《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了。
  • 做人處事宜中庸,吸取其寶貴智慧,想讀懂《中庸》請留步
    對稱文化就是中庸文化。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體現。做到了庸,就是道體的大用。把中庸用到宇宙本體上,就可以說是天地的中正,與天地相均衡;把中庸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說是內心的中正,與內心相均衡。謬誤移動一點就是成真理,性格移動一點就成中庸!現實中,中庸性格是一種難以達到但人人都可以塑造的性格,這種性格包容性強,可以融通諸家思想的體系精髓。
  • 為何《中庸》被新儒學派列為最為重要的經典,中庸的神奇在哪裡?
    程朱認為,《禮記》一書雜出漢儒之手,《大學》、《中庸》是混入《禮記》的重要思想典籍。自此《中庸》被宋明新儒學派列為最重要的思想典籍,那《中庸》神奇在哪裡呢?本文和大家一起探討。《中庸》是選自《禮記》中的一個篇章,全文只有3568字(不算標點符號),然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篇章,卻在宋明時期被列為儒學《四書》之一,可見《中庸》蘊含的思想智慧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 趙法生:先秦儒家性情論視域下的《中庸》人性論
    第一種狀態下,性是喜怒哀悲之氣,處於潛而未發的狀態;第二種狀態下,性見之於外,取得了外化的形式,這種外化的實現是外在之物的影響(「物取之」)和主體的心(「心弗取不出」)雙重作用的結果。《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中庸》中的聖人境界所傳達的人生價值意義
    《中庸》作為儒家的經典文本,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力不再贅述,此處聚焦一個問題,即:《中庸》中的聖人境界所傳達的人生價值意義。要想對這一話題進行陳述,我們需要明確以下幾點:《中庸》中的聖人境界何以可能?常人如何才能達到聖人境界?
  • 再譚《中庸》(全文)
    因此,必須「修道」修得本性善方可成人,否則就是未成年人。這個「修道」就是人性善教育的過程。正像《大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正心、誠意就是人性善教育。修身就是修道。當時的教育主要是成人的德育。「道也者。」「道」是宇宙與其所包含的萬物,都必須遵循的客觀存在的變化過程。這個變化的過程用現代話來講,可稱謂規律。
  • 《中庸》打開中國文化的核心密碼
    李迎春【儒家經典精讀3】●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很多磨難,但從文化意義上她從來沒被超越和徵服,就是因為她根源於天道的高度,根源於萬物本體源頭的高度。●人如何做到中庸?核心是誠。如何做到誠?無妄念。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情。不攀緣上,也不欺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