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中的社會核心價值觀

2020-11-23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郭美華

  □ 《大學》認為,能發光發亮而明的東西,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心。《中庸》認為,文明不是外在的繁冗虛文,而是自然而然的內在充盈。儒學的文明,是基於一種真情實感的道德實現

  □ 個體生命存在的真實,必須抵達和諧狀態,而和諧的個體生存狀態,就必須理念與行動的兩個「互逆順序」取得和諧

  □ 《大學》講「誠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種自然而內在真實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統一狀態。《中庸》講慎獨,注重的是內在情意狀態與反思覺悟的統一關係

  □ 在《大學》、《中庸》中,關於平等有兩層基本意思,一是人性平等,一是修行平等

  作為儒學經典,《大學》主要內容是 「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三綱領,以及實現三綱領的八個條目或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則主要集中在講「中和(中庸)之誠」,通過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三達德(智仁勇)以及九經(治理天下的九個基本方面)的敘述,統一明和誠、融合尊德性與道問學而彰顯天地之文。兩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價值觀表述,可以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借鑑和滋養。

  明明德與自誠明:「文明」的本原

  《大學》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什麼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將自己能發光的固有的潛能儘量充分地發揮出來的人。這個能發光發亮而明的東西,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心。心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它以「明」(發亮或發光)為自己之本質,另一方面,心能自覺地去讓自己的光明綻放出來。所謂心的發光發亮,也就是心的靈明覺知或者說覺悟。因此,「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人對自己覺悟的覺悟。我看見天上的白雲,這是一種覺悟;我知道我看到了天上的白雲,這是對覺悟的覺悟。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明明德」就是一個「大人」自覺領悟到自身的「覺悟」,是天地萬物之本體。人心的覺悟就是天地萬物之光明。

  《中庸》將明和誠結合起來講,其中說:「自明誠,謂之性;自誠明,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是什麼意思呢?誠就是實有諸己,即在自己身上真實地擁有。如何在自己身上真實地擁有呢?這就要明,即自覺覺悟到什麼是善。對《中庸》來說,什麼是善呢?朱熹說,明乎善(覺悟善)就是明白天地萬物之本然。天地萬物之本是什麼?《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天地萬物之本,就是天下之大本達道。「大本」是喜怒哀樂等多樣性的情感、情緒、情態,「達道」是多樣性的相容而相融的實現。所以,所謂善,就是覺悟到自身多樣性之情的實現,自覺地使 「中」抵達「和」(致中和)。對於人的存在而言,《中庸》強調明之覺悟一定是真實的,而人之真實的東西一定是自身明覺的。這種誠明統一的存在狀態,《中庸》有時候說為「前定」或「前知」:「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前知,就是強調真實的覺悟是事情的本原。

  孔子以 「天降文於茲」表達了明和誠的統一。作為人而生存在此,是以「文」而自覺在此的。文的本義,是指人以自覺的方式更好地展示或實現自身(尤其體現為學習和教育)。宋朝時有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是以孔子作為「人」的範例,來強調「文明」——由文而有的自覺之明的重要意義。需要注意的是,當《中庸》引進誠而言文明時,如下文和諧的意義所說,文明不是外在的繁冗虛文,而是自然而然的內在充盈。儒學的文明,是基於一種真情實感的道德實現。

[責任編輯:蔣正翔]

3

1

相關焦點

  •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拾●萃「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人最基本的價值觀、方法論。時至今日,它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概念。但是,正如黑格爾所說,「熟知不等於真知」,中庸的內涵意蘊仍有待我們深入探究。龐樸,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化史家、哲學史家,山東大學終身教授。畢生致力於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簡帛方面的研究。
  • 以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加強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薰陶、實踐養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動社會文明程度新提高
    有效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必須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當代中國發展在價值取向和目標方向上的「最大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於華夏歷史文明
    眾所周知,這個核心價值觀,一定是根植在深厚的華夏歷史文明土壤中的。   堯舜禹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和根脈所在,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在堯舜禹文化與當代社會核心價值研討會上,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探究堯舜禹文化,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創建文明城市、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 核心價值觀,照亮了我們的社會生活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照亮了我們的社會生活 1月30日,108位身邊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中央文明辦專門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辦中國好人榜一月入選名單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
  • 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新風尚
    原標題: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新風尚  記者:中共中央辦公廳前不久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強調要通過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培育良好社會風尚。請您談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引領塑造良好社會風尚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
  • 趙素萍:讓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積極融入社會生活,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其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達到「百姓日用而不覺」的程度。
  •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講話精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從而在實踐中增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 張曉林: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生活中的共同價值觀
    但是,儘管社會呈現的是一種錯綜複雜的狀況,也儘管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多樣多變,但廣大人民群眾自始至終存在著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相契合、相一致的,實質上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期待和嚮往。
  • 復旦大學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復旦大學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014-08-27 來源: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充分發揮校訓精神的文化功能、育人功能、社會功能,堅持把弘揚校訓精神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
  • 傳播核心價值觀 引領社會新風尚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我省多年來持續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營造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會文明新風尚,湧現出一批事跡突出、品德高尚、群眾認可度高、示範引領作用大的先進人物,為社會各界樹立了道德標杆。
  • 第三章 古代中華思想中的核心價值觀
    要概括古代中華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價值思想決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大體上可以用「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核心價值思想來說明其豐富內涵。因為「仁義禮智信」始終是我國傳統核心價值觀和道德精神最基本、最重要的範疇,是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中最主要的內容。可以說,對 「仁義禮智信」作全面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認識古代中華思想核心價值觀的關鍵。
  • 人民日報:踐行核心價值觀腳步鏗鏘,社會風氣日日新
    「學者風採」集中報導了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堅持真理、探求真理,追求科學、獻身科學,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的優秀學者,他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令人欽佩,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事跡令人感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讚譽。   由中宣部指導,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倫理學會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將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名家講座的形式,帶到全國各地。
  • 汪鵬:在道德自覺中踐行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在道德自覺中踐行核心價值觀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
  • 學者:中國軟實力的增強需要凝練社會核心價值觀
    一般來說,每個社會的價值觀體系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在這個價值體系中,有些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有些價值觀處於從屬地位,由此就區分出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與非核心價值觀或一般價值觀。從學理上講,有核心價值觀就有非核心價值觀或一般價值觀,這是符合邏輯和實際的。核心價值觀是居於主導地位並起統攝作用和決定作用的價值觀,非核心價值觀或一般價值觀則是不居於主導地位、不起決定作用的價值觀。
  • 謝春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
    謝春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重要部署。
  • 黑龍江佳木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
    原標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開展以來,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各部門都能認真學習、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幸福佳木斯作出貢獻。 6月25日,佳木斯工人文化宮。
  •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人們的思想行為、社會的精神風尚和發展方向的靈魂,不僅是關係社會穩定與國家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更對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有著重大的作用。
  • 正德厚生臻於至善 中國移動企業核心價值觀
    這兩句話,分別典出我國古代文獻《尚書》和《大學》之中。微言大義,已為中國移動奉為企業核心價值觀。  「正德厚生」,是《尚書·大禹謨》記載的帝舜和大禹在討論如何治理國家對白中的話。大禹對帝舜說,您時常說的「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我認為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唯和。大禹闡述的治國思想得到了帝舜的高度讚揚。
  •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核心理念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傳統道德及其價值觀。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澱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善」的追求與實踐是人道之本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