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郭美華
□ 《大學》認為,能發光發亮而明的東西,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心。《中庸》認為,文明不是外在的繁冗虛文,而是自然而然的內在充盈。儒學的文明,是基於一種真情實感的道德實現
□ 個體生命存在的真實,必須抵達和諧狀態,而和諧的個體生存狀態,就必須理念與行動的兩個「互逆順序」取得和諧
□ 《大學》講「誠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種自然而內在真實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統一狀態。《中庸》講慎獨,注重的是內在情意狀態與反思覺悟的統一關係
□ 在《大學》、《中庸》中,關於平等有兩層基本意思,一是人性平等,一是修行平等
作為儒學經典,《大學》主要內容是 「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三綱領,以及實現三綱領的八個條目或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則主要集中在講「中和(中庸)之誠」,通過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三達德(智仁勇)以及九經(治理天下的九個基本方面)的敘述,統一明和誠、融合尊德性與道問學而彰顯天地之文。兩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價值觀表述,可以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借鑑和滋養。
明明德與自誠明:「文明」的本原
《大學》所謂「大學」,就是大人之學,什麼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將自己能發光的固有的潛能儘量充分地發揮出來的人。這個能發光發亮而明的東西,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心。心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它以「明」(發亮或發光)為自己之本質,另一方面,心能自覺地去讓自己的光明綻放出來。所謂心的發光發亮,也就是心的靈明覺知或者說覺悟。因此,「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人對自己覺悟的覺悟。我看見天上的白雲,這是一種覺悟;我知道我看到了天上的白雲,這是對覺悟的覺悟。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說,「明明德」就是一個「大人」自覺領悟到自身的「覺悟」,是天地萬物之本體。人心的覺悟就是天地萬物之光明。
《中庸》將明和誠結合起來講,其中說:「自明誠,謂之性;自誠明,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是什麼意思呢?誠就是實有諸己,即在自己身上真實地擁有。如何在自己身上真實地擁有呢?這就要明,即自覺覺悟到什麼是善。對《中庸》來說,什麼是善呢?朱熹說,明乎善(覺悟善)就是明白天地萬物之本然。天地萬物之本是什麼?《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謂天地萬物之本,就是天下之大本達道。「大本」是喜怒哀樂等多樣性的情感、情緒、情態,「達道」是多樣性的相容而相融的實現。所以,所謂善,就是覺悟到自身多樣性之情的實現,自覺地使 「中」抵達「和」(致中和)。對於人的存在而言,《中庸》強調明之覺悟一定是真實的,而人之真實的東西一定是自身明覺的。這種誠明統一的存在狀態,《中庸》有時候說為「前定」或「前知」:「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前知,就是強調真實的覺悟是事情的本原。
孔子以 「天降文於茲」表達了明和誠的統一。作為人而生存在此,是以「文」而自覺在此的。文的本義,是指人以自覺的方式更好地展示或實現自身(尤其體現為學習和教育)。宋朝時有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是以孔子作為「人」的範例,來強調「文明」——由文而有的自覺之明的重要意義。需要注意的是,當《中庸》引進誠而言文明時,如下文和諧的意義所說,文明不是外在的繁冗虛文,而是自然而然的內在充盈。儒學的文明,是基於一種真情實感的道德實現。
[責任編輯:蔣正翔]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