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中庸》,是這樣開始的

2020-12-13 新民晚報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子思講中庸,具體內容由此章開始。此章,可以作為全書總綱。

「中」,有兩項初始含義。其一,中央之中(平聲);氏族社會時在曠地中央立杆樹旗,群眾望中而趨附,因此「中」代表集中和權威。其二,射箭之中(去聲);古時狩獵張弓搭箭,獲取獸類食物,因此「中」代表行動目標和最終成就。

子思所說之「中」,按後來《說文解字》的說法是「中,內也」,事物的內在。這個意思,是「中」字本義的延申。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感,包含於人的本性之中;尚未表現出來,只是一種內在,就叫「中」。擴而言之,「中」也是一切事物的內在。內在是天然的存在,是世界一切的根本。所以子思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本文以為,子思的說法,與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相通之處。

西方哲學曾長期重視對世界本原或本體的研究,稱為本體論。作為哲學根基的本體論如今已非主流,但仍被強調。其中,就有學者批評儒家沒有本體論。且不說《易傳》有相關內容的深刻闡述,單看《中庸》,子思就明確指出了「天下之大本」。其論雖簡,其意甚明。世界的根本不是西方的上帝,或其他什麼神靈,而是人,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情感。相對於所謂的「神本體」,儒家的本體論就是「人本體」。子思將本體概括為「中」,是對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發展。

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天下是變化的天下;內在一定會表現為外在;根本必然會生長出枝葉。這種運動、變化、表現、生長是時時進行的,也是永遠進行的。其展示形態不一,十分複雜。子思未解「庸」字,而古今許多學者都認為庸即「用」,即「中」的顯現和落實。子思用了「發」字,顯而易見發就是庸,就是用。

子思說,喜怒哀樂發而都能「中節」(中節之中,即射箭之中),符合節度,不多不少,不重不輕,恰如其份,恰到處好,由原本靜態的平衡、安定過渡到動態的平衡、安定,那就叫做「和」,和平、和順、和睦、和諧、和美。

若不能中節,不符合節度,比如暴怒,過度發怒,那結果肯定不妙。面對的若是平輩、平級人物,他們多半是以怒還怒,雙方大吵起來,亦有動手可能。面對的若是晚輩、下級人物,他們多半是心生不滿甚至怨恨。無論對誰,都無和可言。而且,怒傷肝,暴怒者自己身體受損,那是另一種不和。

人與人之間,家人、朋友以及周圍眾多他人,再擴展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都要和睦相處,打造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地域、和諧中華,則中國夢方可實現。而放眼世界,眾多國家對同一個地球家園,本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本應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子思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誠哉斯言。達道,通達、和順的大路、正路,亦即天下普遍遵循的規律、原則。面對當今仍舊衝突不斷、甚至戰爭不斷的世界,不能不感到兩千年前《中庸》的論說之可貴。

人與動物界以及更大範圍的自然界之關係,亦如此。不和,皆遭禍殃。事例多在,眾人盡知。

天下人的所做所為都符合節度,取得和諧的效果,就叫「致中和」。那時,天地各在其位穩穩噹噹,萬物生長發育蓬勃繁盛,一派祥和美滿景象。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而過往的漫長歷史也確實沒有過全面的「致中和」。可總有一些人站得高,看得遠,如孔子相信「大同」,如子思相信「致中和」,如馬克思相信共產主義。這種理論上的承認,進而情感上的附合,就是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和根本動力,是支撐民族和國家屹立不倒、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白子超)

相關焦點

  • 74、《中庸》篇主要講了「中和」與「誠」這樣兩個問題——再譚《中庸》
    》篇主要講了「中和」與「誠」這樣兩個問題>    《中庸》篇實際上是就講了兩個問題:一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中和」思想;二是,「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的「真誠」思想。「中和」的思想決定了包括人在內的「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真誠」的思想是「人性善」的表現,只有如此,才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自覺自愿的自然而然的遵循中庸之道的思想。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之後孔子在《論語》中首次將「中」與「庸」連用,開始倡導一種普遍化的一般的為人處世的原則。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體系》中說:「溫而厲,威而猛」是他人的中庸;「鉤而不綱,夜不射宿」是他對事的中庸;「再,斯可以」是他做事的中庸;「師也過,商業不及」是他評價他人的中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他審美的中庸;「敬給神而遠之」是他對鬼神的中庸。」
  • 「致中和」就是指修行
    現在我們看耶穌也是一樣,耶穌好像永遠掛在十字架上,是這樣嗎?他倒黴也不要倒黴那個樣子,一輩子被掛在十字架上,就不得了了,現在兩千年來都這樣掛在十字架上,對嗎?不對,你已經變成意識形態。所以,我們要留意到那個「本質」是什麼?「中,天下之大本。和,天下之達道」,達,是到達、通達,你要到達目標,你就要能和,所以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中庸 | 第一章: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的運行法則自然建立
    原文致1中和,天地位2焉,萬物育3焉。注釋1、致:到達,達到。2、位:正。3、育:養育,生長。譯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的運行法則就自然建立起來了,萬物就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生長發育。論引孔穎達說:「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 32、好一個中庸、中和、和諧的家庭呀!——再譚《中庸》
    32、好一個中庸、中和、和諧的家庭呀!——再譚《中庸》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中庸之道就在你的生活之中,就在你的言行之中。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由近而遠,由低而高。只有這樣,再如《詩經》所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係融洽,和順又快樂。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致中和」的當代價值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種生命境界。「致」是達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達到「中和」的境界。什麼是「中」與「和」呢?董仲舒認為:「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
  • 儒家的崇高理想——致中和
    3、原文突然轉到第3小節,開始講「中和」,有點突兀。可以推測是原典遺失,後人編排有不妥之處。另外還很可能少了語句。對「中和」的論述,用語模糊,與前文相去甚遠。天下萬物的運轉,若能始終達到中和的狀態,則天地各得其位,萬物會自然繁衍成長。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因此君子總是在看不見的地方(眼見)用心去看(察覺),總是在聽不見的地方(耳聞)用心去聽(洞察),然後發現事物的本質(道),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遠見),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細節(專注),因此君子就是這樣的了不起(獨一無二、身心合一,精神從不渙散)。【戒慎】:全然的用心覺察,人在戒備、謹慎的情景下,心是全然的覺察,精神高度集中。
  • 擇善而執,以致中和——讀《中庸》
    提起中庸,現代人往往想到的是迂腐保守、不思進取這樣的消極涵義。更有甚者,對此二字深惡痛絕,認為中庸是封建落後思想的「罪惡代表」。然而按照孔夫子所授辨析法——「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細細察之,卻會發現:中庸,其所負之惡名也冤矣!
  • 儒家的崇高理想——致中和
    【中庸第一章】原文: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論中庸、中和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導地位的全面確立
    戰國時期《中庸》一書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中」與「和」聯繫起來,正式提出了「中和」的概念,以「致中和」解釋「中庸」,把道德論、人性論與本體論結合起來,提高到哲學高度進行考察,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品讀《中庸》,學會用「中和」學問開心生活
    02中和之道,中庸並非保守平庸《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位於「四書」次位,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都廣受歷代學者讚許。▲《中庸》開篇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認為,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恆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為之。自然授予人的本質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養本真善性就是教。▲《中庸》認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中庸》僅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嗎?深度解讀《中庸》的含義
    「中和」,就是內有善美的自性,外與他人他物相和。「中和」是天地萬物各安其位、各自履行天命、大家和諧共處、互利共贏的場景。「 致,本字致,造字本義:動詞,走到。引申義:動詞:達到目標,造成,實現、送到,送達等。
  • 中庸到底講了些什麼?
    所以以前人們都在小時候就開始為了生存於世而疲於奔命,。這就導致他們很少去享受生活,這樣就更談不上精神層面上的滿足了。時間匆匆,一晃當時的孩子們已經成為社會的建設者。他們的努力,使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當人們解決了溫飽,就會慢慢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了。而當代中國人多是受西學文化影響,大有崇洋媚外之人。為弘揚國家傳統文化,提升國民素質。
  • 致中和「露益」上市,年輕人的健康酒!
    現代生活節奏快,職業壓力大,年輕人的飲酒偏好趨向於個性化,露酒迎來黃金時代,百年老字號致中和酒業近期隆重推出一款針對健康飲酒理念的高端露酒「露益」,不僅繼承了傳統優秀基因,而且進行了全面升級,只為滿足露酒粉絲的更高層次選擇。
  • 書法中和之美根植於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文藝美學範疇體現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文化講究做人做事要低調含蓄,古代知識分子在追求儒家文化最高境界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把這種低調含蓄的「中和」思想 加入到了中國書法藝術之中,中國書法藝術講究含蓄渾厚圓潤之美,而書法中的藏鋒與中鋒就能很好地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法藝術內在的一種聯繫。
  • 簡說子思與《中庸》
    提出了以「中庸」立身、以「誠」修身的思想。子思在《中庸》中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在此,子思鮮明的指出「修身成德」是達致「天人合一」的唯一路途。要實現天人合一,就要持守中庸之道,率性修道以達中和。而要達致中和,則要實踐以「誠」為本的修身方法。
  •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和中庸、修身克己
    核心提示  「陰陽五行」、「天人統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撐起中華傳統文化的四個思想支柱。以太極圖為標誌的陰陽思想,告訴人們一種非常現實的啟示,強弱勝衰都是會發生變化的。  人類社會和大自然是個統一體,彼此之間不是隔絕的,而是相通相依、息息相關的。
  • 2017年,用三個字「致中和」送給大家,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人的情感複雜多樣,禮記禮運篇其中略說有七種,也就是說的「喜怒哀懼愛惡欲」,以上這七種包括了一切人情,則中庸裡面簡化為「喜怒哀樂」四種。無論是哪一種情,只要其中一種發動了,自己又不能夠自我約束的話,就能令人容易違背了本性,甚至傷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夠做得出來,。而且對於這些情感的東西都不是學來的,而是自身無數劫來帶來的習性,所以在禮運上說是「弗學而能」。
  • 《中庸》打開中國文化的核心密碼
    這一變化是中國人意識心理變化的重要證據,道心和人心開始分離,體和用開始分離,知和行開始分離。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很多磨難,但從文化意義上她從來沒被超越和徵服,就是因為她根源於天道的高度,根源於萬物本體源頭的高度。人性是善的創作《中庸》的第一段是中庸的靈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