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和之美根植於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2020-11-23 聖手書法課堂

聖手書法課堂學習班秉承現代書法教學理念,採用線上視頻教學指導+線下系統規範訓練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專業書法學習上的層層門檻,為廣大書法愛好者開拓了一條切實而高效的書法學習之路。

現開設有以下學習班,可任選一種報名:顏真卿《顏勤禮碑》《多寶塔》、歐陽詢《九成宮碑》《皇甫誕碑》、柳公權《玄秘塔碑》、趙孟《膽巴碑》《千字文》、王羲之《樂毅論》。

因為熱愛,所以相遇

分享/展示/記錄

優秀學員 穆國慶

筆法第5單元測評作業展示

理論答題

1.我對藏鋒和回鋒的理解運用

提到藏鋒與回峰,我就想到了吳老師在視頻中所講的內容,那麼,什麼是藏鋒、回鋒呢?藏鋒就是把筆鋒隱藏起來,反之把筆鋒顯露出來就成了露峰。藏鋒包括起筆的藏鋒與收筆的回峰。露峰在顏體中收筆的時候比較常見,例如:撇捺,懸針豎都是用的露峰。

那麼,書法筆法中為什麼要藏鋒、露峰、回峰呢,它有哪些意義與作用呢,為什麼許多偉大的書法家都推崇這種筆法呢,要探究這些,就要從中國的文化說起。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學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文藝美學範疇體現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文化講究做人做事要低調含蓄,古代知識分子在追求儒家文化最高境界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把這種低調含蓄的「中和」思想 加入到了中國書法藝術之中,中國書法藝術講究含蓄渾厚圓潤之美,而書法中的藏鋒與中鋒就能很好地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法藝術內在的一種聯繫。

我覺得從藝術審美的觀點來看,運用藏鋒、回鋒還能表現字的力量感,「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藏頭就是起筆,護尾就是回峰。我們通過筆法的技巧,使筆畫有了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在筆畫上體現出來,讓我們通過這種靜止的字形領略到筆者的思想情感,當我們通過字來感受筆者的思想情感的時候,這種字就有了生命力,就有了藝術性,這就是藏鋒、回鋒的功勞。如果筆力軟弱,書法藝術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

我對藏鋒和回峰筆法的理解,其實就是對吳老師視頻所講內容的轉述,還不夠全面。在以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加強藏鋒和回鋒的筆法技巧的訓練與實踐,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寫出有韻味的字來。

2.我對中鋒用筆的理解與運用

「中鋒」用筆,就是書寫時,筆尖在筆畫中間運行的一種用筆方式。從線條的審美來看,中鋒用筆有三個特徵,一是立體,二是圓潤,三是含蓄。

東漢蔡邕《九勢》提出中鋒的概念,所謂中鋒就是筆芯藏在點畫中行。筆芯就是筆尖,在筆畫中行就是在筆畫的中間行走,我們要注意其中關鍵的字就是「藏」,告訴了我們兩個信息,我們在用筆的時候我們的中鋒是主導地位,它是經常的長期的在筆畫的中間,但是也不是一直用中鋒,也會用到側峰。側峰最早是在永字八法中,永第一筆就是點,點為側,很多書法理論家對這個現象做了一個解讀,大致的意思是筆鋒側下去向右取勢,使我們的筆畫取險,求變取勢。側峰與中鋒追求是不一樣的,中鋒為骨架,側峰為姿,二者互為一體不可分割。在一筆之中側峰與中鋒互為結合而且側在前,中在後,例如寫一橫,一筆下去就是側峰然後調筆中鋒行筆最後側峰一個點回峰收筆。中鋒追求的就是正穩統,側峰追求的是險勢變,我們應該從筆筆中峰這個誤區中走出來,中鋒為主,側峰為輔,中鋒與側峰互為轉換,融為一體。我們就能按照這種傳統的理論「正以立骨,偏以取姿」,很好的使中鋒與側峰結合起來使用,使我們的線條產生一種豐富又有變化的美感。

書法中和之美根植於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即用中為常道。中庸的對立面是「過」和「不及」。這種審美理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書者的要求,二是對書法的要求,對書者的要求就是學書者欲學書先修身,只有「心正」才能達到「筆正」,「書品即人品」甚至重人品甚於重書藝,這樣迫使學者在學書的時候必須重視道德修養。平常為人處事的時候推崇穩重厚重,低調行事,做事不可太張揚。其次,是對書法的要求,對書法的要求就是「用筆「的時候不要太肥,「肥則形濁,又不宜太瘦,瘦得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中國書法對書,對人的要求反應在書法作品中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理想境界的典範當屬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作品表現出的那種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剛柔相濟,盡善盡美的神韻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中和之美也就成為判斷書法作品成功與否的標準了,當然了也是書法作品的最佳境界。

我認為無論是誰,只要掌握中鋒用筆的技巧,並能靈活運用,必定能成功。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的中和之道
    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所有的事物都蘊含著「天理」「道」,人類推究、窮盡事物之理,就能對人生的道理豁然貫通。    東漢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蔡邕《筆賦》說:「上剛下柔,乾坤位也;新故代謝,四時次也;圓和正直,規矩極也;元首黃管,天地色也。」初唐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虞世南的《筆髓論》讚揚毛筆的筆管「虛心納物,守節藏鋒」,是根據竹子的自然特徵而作出的格物比德。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視中庸這本書的。
  • 儒家的中庸之道何以到現在仍在沿用?其實裡面蘊含大學問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極其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中庸是對世界萬物本質及發展規律的認識,也是處理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儒家乃至中華民族內向傳播的獨特運思方式。儒家的傳播方式和佛家一樣,都是通過向內而不是向外傳播的,但它又不是完全向內的,而是內外結合的。具體儒家是如何傳播和發展的呢?哲學詩畫為你大概整理了下。
  • 儒家常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但限於個人資質,其實並沒有實得,只是擷取些章句中的解釋便當做自己的理解,其間還有諸多誤解之處,還望先進者可以指點,這亦是愚寫此小文的用意所在。一,「中庸」即「恆用中和」中庸,是儒家的至高德行。但儒家著作《中庸》中的「中」已成為一個哲學概念,如同《老子》中的「道」一樣,並不可單純地用字面意思來理解,欲知其為何物,還應回到文獻本身《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朱子註:「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
  • 體悟太極的中和之道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宗傳統太極拳的修煉,講究以中和為貴,是守中處和之道。這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一致的。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中和」是極其重要的內容。《周易》多次強調了「中」與「和」的作用。《周易》中云:「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指陰陽雖然是對立的,卻又是統一的、 合和的。這種合和是天地大化的條件,有利於萬物的生存和發展。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間一切的存在(事物)都是自動化運作,這是其本性使然(性命),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秉道而行,修習秉道而行就是教化眾生(活的教導:身教大於言教)。【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天地自動化運作,代表著道也自動化運作,其中(性命)並沒有人格化的神左右其行動和顯化(命運:人的自我定義),但人居其一大(萬靈之首:生命形式的最高體現),卻有獨一無二的自我選擇(自由意志),這個左右我們命運的內在神性,才是真正的本我。
  • 從《中庸》中探求:古代君子的修身養性之道
    《中庸》是我國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在我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由孔子嫡孫子思(約公元前483年-約公元前402年)所作,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
  • 樂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傷—中和之美、中庸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陰陽調和」、「和而不同」——「中和」之美、「中庸」思想貫中國文學創作主題「陰陽調和」、「和而不同」,千百年來,在儒家溫柔敦厚的基調下,形成了「中和」之美和「中庸」思想,對文人及其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樂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成為幾千年來貫穿中國文人的文學創作的深刻主題。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為什麼如此重視中庸之道
    儒家學派倡導積極入世,他們遵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偉大理想。在儒家看來,學以致用是一個人創造社會價值觀的最佳目標,也是體現一個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價值評估。孔子曾經說,君子遵守中庸的思想,小人卻違背中庸的理論。
  • 何為「中庸」之道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儒家文化的《中庸》指出: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據資料記載,中庸之道包含三層理論: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特別是「中庸」與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關係、與「至德」與「中和」這些儒家哲學重要範疇的關係很難統貫起來。因此把這些基本範疇梳理清楚是學習儒家哲學入門之基。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則,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頭主義的「鄉愿」。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因此中立、折中主義等都是孔子最討厭人。學生認為,「中庸」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指最高的原則,雖然包含有德的部分,特別是孔子及其之後稱為「至德」但是主要還是側重於最高原則。
  • 有關中庸之道的三個誤解
    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 《書譜》之中庸
    中庸是儒家為人處世的標準,人的所作所為只要依據中庸的要求,社會就會達到和諧。 《禮記·中庸》載,子曰: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3]隱惡揚善,抓住兩個極端,體現了舜帝中庸的治國之道,被孔子認為是大智慧,這也是舜帝之所以高明偉大的原因。
  • 如何行儒家的中庸之道
    圖片來自網絡《中庸》是儒家的經典《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喜怒哀樂的情感沒有發生時,心理活動就無所謂太過或者不及,而是一種恰到好處,是「中」。而當情感發生時,又都合時宜、沒有太過或者不及,這是合乎「中」的「和」。「中」是最根本的標準,「和」是天下人共通的大道。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中庸》是中華「四書五經」中的一部重要經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典文獻,是戰國初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述聖子思所作。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中和•頓悟•自然: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書法、繪畫藝術
    「中和」是由「中庸」而延伸出的審美標準,中和也是中庸的主要內涵。《禮記·中庸》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美要求藝術所表現的內容要符合「溫柔敦厚」的儒家教義。
  • 書法之道: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儒家倡導經世致用的入世精神、以統治意志為向心力的文化傳統,強調藝術的實用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的統一,要求書法必須為政治、社會、思想、文化服務,進而形成了以正體為標準,以秩序和法度為基本訴求,以盡善盡美、中庸、中和思想為主線的書法大統。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核心要求是人們在生活中必須保持禮的規範和中庸的哲學觀念。
  • 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緩解經濟的惡性膨脹
    主持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產生了什麼影響?劉光裕:在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中,儒家思想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成為國人精神與信仰的文化支撐。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中和之道,造就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博大胸襟,從而成就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