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手書法課堂學習班秉承現代書法教學理念,採用線上視頻教學指導+線下系統規範訓練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專業書法學習上的層層門檻,為廣大書法愛好者開拓了一條切實而高效的書法學習之路。
現開設有以下學習班,可任選一種報名:顏真卿《顏勤禮碑》《多寶塔》、歐陽詢《九成宮碑》《皇甫誕碑》、柳公權《玄秘塔碑》、趙孟《膽巴碑》《千字文》、王羲之《樂毅論》。
因為熱愛,所以相遇
分享/展示/記錄
優秀學員 穆國慶
筆法第5單元測評作業展示
理論答題
1.我對藏鋒和回鋒的理解運用
提到藏鋒與回峰,我就想到了吳老師在視頻中所講的內容,那麼,什麼是藏鋒、回鋒呢?藏鋒就是把筆鋒隱藏起來,反之把筆鋒顯露出來就成了露峰。藏鋒包括起筆的藏鋒與收筆的回峰。露峰在顏體中收筆的時候比較常見,例如:撇捺,懸針豎都是用的露峰。
那麼,書法筆法中為什麼要藏鋒、露峰、回峰呢,它有哪些意義與作用呢,為什麼許多偉大的書法家都推崇這種筆法呢,要探究這些,就要從中國的文化說起。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學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文藝美學範疇體現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文化講究做人做事要低調含蓄,古代知識分子在追求儒家文化最高境界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把這種低調含蓄的「中和」思想 加入到了中國書法藝術之中,中國書法藝術講究含蓄渾厚圓潤之美,而書法中的藏鋒與中鋒就能很好地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法藝術內在的一種聯繫。
我覺得從藝術審美的觀點來看,運用藏鋒、回鋒還能表現字的力量感,「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藏頭就是起筆,護尾就是回峰。我們通過筆法的技巧,使筆畫有了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在筆畫上體現出來,讓我們通過這種靜止的字形領略到筆者的思想情感,當我們通過字來感受筆者的思想情感的時候,這種字就有了生命力,就有了藝術性,這就是藏鋒、回鋒的功勞。如果筆力軟弱,書法藝術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
我對藏鋒和回峰筆法的理解,其實就是對吳老師視頻所講內容的轉述,還不夠全面。在以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加強藏鋒和回鋒的筆法技巧的訓練與實踐,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寫出有韻味的字來。
2.我對中鋒用筆的理解與運用
「中鋒」用筆,就是書寫時,筆尖在筆畫中間運行的一種用筆方式。從線條的審美來看,中鋒用筆有三個特徵,一是立體,二是圓潤,三是含蓄。
東漢蔡邕《九勢》提出中鋒的概念,所謂中鋒就是筆芯藏在點畫中行。筆芯就是筆尖,在筆畫中行就是在筆畫的中間行走,我們要注意其中關鍵的字就是「藏」,告訴了我們兩個信息,我們在用筆的時候我們的中鋒是主導地位,它是經常的長期的在筆畫的中間,但是也不是一直用中鋒,也會用到側峰。側峰最早是在永字八法中,永第一筆就是點,點為側,很多書法理論家對這個現象做了一個解讀,大致的意思是筆鋒側下去向右取勢,使我們的筆畫取險,求變取勢。側峰與中鋒追求是不一樣的,中鋒為骨架,側峰為姿,二者互為一體不可分割。在一筆之中側峰與中鋒互為結合而且側在前,中在後,例如寫一橫,一筆下去就是側峰然後調筆中鋒行筆最後側峰一個點回峰收筆。中鋒追求的就是正穩統,側峰追求的是險勢變,我們應該從筆筆中峰這個誤區中走出來,中鋒為主,側峰為輔,中鋒與側峰互為轉換,融為一體。我們就能按照這種傳統的理論「正以立骨,偏以取姿」,很好的使中鋒與側峰結合起來使用,使我們的線條產生一種豐富又有變化的美感。
書法中和之美根植於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即用中為常道。中庸的對立面是「過」和「不及」。這種審美理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書者的要求,二是對書法的要求,對書者的要求就是學書者欲學書先修身,只有「心正」才能達到「筆正」,「書品即人品」甚至重人品甚於重書藝,這樣迫使學者在學書的時候必須重視道德修養。平常為人處事的時候推崇穩重厚重,低調行事,做事不可太張揚。其次,是對書法的要求,對書法的要求就是「用筆「的時候不要太肥,「肥則形濁,又不宜太瘦,瘦得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中國書法對書,對人的要求反應在書法作品中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理想境界的典範當屬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作品表現出的那種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剛柔相濟,盡善盡美的神韻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中和之美也就成為判斷書法作品成功與否的標準了,當然了也是書法作品的最佳境界。
我認為無論是誰,只要掌握中鋒用筆的技巧,並能靈活運用,必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