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與中庸之道

2021-03-01 深圳圖書館


「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十五期日前在深圳圖書館南書房舉行。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新,以及文化學者兼主持人王紹培圍繞主題「《中庸》與中庸之道」展開了一場深刻生動的對話。《中庸》文本有何複雜的流傳疑案?又在儒家思想系統裡佔有怎樣的地位?何謂「中庸」精神?針對上述問題,在場學者發表了鞭辟入裡的剖析和看法。

景海峰

做到「中庸」是對生命的最大挑戰

「『中庸』就是和稀泥、騎牆派、牆頭草,沒有原則,當然談不上現代意識,負面意識也比較強,這實際上是在一個反傳統或批判儒家的風潮之中,在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的心目中留下的概念。」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中庸》留下很多歷史疑案

「《中庸》這本書儘管只有3000多字,但是留下的歷史疑案很多。」講座開始,景海峰首先大致講述了《中庸》一書在歷史上複雜的來龍去脈。他介紹,因為朱熹對「四書」的影響很大,故《中庸》的「33章之分」後來就成為一個定論,今天的《中庸》也就是依照這種「33章之分」。「但是,這33章實際上又不是很完整的、按照今天的思想脈絡的系統性成篇。」景海峰說,從文本來講,它跟內容、結構是否為一個完整體也有很多爭議。文本問題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牽連到我們今天怎麼去理解其中的內容和思想,比如跟孔子的關係,跟孟子的關係,跟先秦時代『儒分為八』之後儒家流派的關係等。「所以,《中庸》的文本段落問題,還有每個主題的思想到底跟當時的儒家學說發展有何關聯,這在今天還是一個值得去研究和不斷解釋的問題。」

景海峰表示,從思想層面講,《中庸》非常重要。朱子將《中庸》和《論語》、《孟子》、《禮記》之《大學》合為「四書」,從宋代以後,這幾種文獻在整個儒家思想乃至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甚至超過「五經」。後來宋代創造的很多文化理念差不多都是出自這幾個文本。「尤其是《中庸》,《中庸》可以說是整個宋明理學的奠基石。」

景海峰說,在宋明理學創始人張載的思想裡,可見《中庸》佔據的分量很重。張載的著作《正蒙》的很多東西都是發揮了中庸思想。「不光是張載,包括早期像周敦頤的《通書》和司馬光講的『中和』。」景海峰強調,《中庸》這本書不光是先秦的重要著作,對宋後期儒學的整個發展和新的形態同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庸》的思想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在『四書』的文本,包括周易的《易傳》這些文字裡,其思想的深刻性、哲理的精粹性及不斷去挖掘的可能性在整個儒家的文獻和文本裡是最有代表性的,很多人不斷從《中庸》裡去找話題。所以,我們現在探討《中庸》,講『中庸之道』,可能牽連到的問題非常多。」

一輩子做到平平和和非常艱難

景海峰坦言,《中庸》非常難懂,在儒家著作裡是思想最深刻的,也是可解釋性最大的,故歷來對《中庸》的理解不盡相同,不同的時代或不同的大哲具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比如「中庸」之「中」字,除了空間意義之外,從人格的意義或典範來講,它是一種正,和所謂「邪」和「不正」、「不當」意思相反。在《中庸》的理解中,「中」跟儒家的教化和禮義的要求聯繫在一起,因為「中」不僅只是空間或狀態,它實際上是禮義教化的一種全副呈現。而「庸」是所謂的「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就是恰到好處,它合乎一種終結,是把握到最好的一個臨界點。「不倚」意即不是一種流變,它是一種可以確定把握的東西,有所謂「常」的面相,故後來朱子稱「庸」就是「常」。

「至於『中庸』,一般來講就是一種很自然的、平和的,沒有什麼很離奇,也沒有辦法去說明或者去做的東西。」在景海峰看來,所謂平易性,恰好是人倫日用或者日常生活的常態東西,不管是我們的生命狀態,還是作為一個人在世界、在自然中的行為,它最恰當的方式就是平平常常。如果追求一種很離奇的,追求那種鬼鬼怪怪的東西,那並不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生。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種平常的、平和的,非常合乎自然的,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庸常或者庸言、庸行說來簡單,但是在《中庸》的思想裡,如果要真正做到所謂的叫『達到』或『誠,至誠』,即達到一種高的、圓滿的狀態,那是非常難的。」

景海峰認為,一個人要做到中庸,合乎中庸,等於是對整個生命的最大挑戰。因為從幼童時期開始,人生的每個環節都要去做,因為它是歷程性的,是動態的,所以「中庸」不是一個死記的東西,它是一個不斷在變化活動的東西,教人在變動不居的狀態裡去把握人生,始終都能做到平平和和,這是一個最大的挑戰。「人的一輩子在一個千變萬化的社會環境和生命歷程中始終能夠做到平平和和,實際上是最艱難的事情,故《中庸》講『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

給整個儒家深刻的哲理問題開一個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景海峰表示,這是《中庸》的一個綱領,這三句話的深意是在給人下一個定義,或者說是給天人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做一個根本的哲理性的定位和理解。「天命之謂性」,意即人的性質和自然具有一種內在的融洽,沒有隔閡,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有機部分。

所謂「率性之謂道」,一種解釋是說「率」是順著性,「隨順」是朱子的講法,順著這個『性』,按照本性去做,它就合乎道;另有一種解釋則言「率」是統帥性的,要對這個性有一個好的安排。「一個人有七情六慾,有各種各樣的複雜性,然後能夠把『性』規定在一個好的狀態裡,這大概就是我們求的道。」景海峰所說,這兩者解釋在後來的儒家裡形成「理學」的兩派,即「心學理派」和「性學理派」。

所謂「修道之謂教」,則是儒家講的學如何做人,做人除了「天命」和「性道」這些問題之外,還要落實在每個人的生命裡,落實在一個具體的情形裡,它就要通過學而時習之,通過不斷的道德的見禮的功夫能夠符合道。整個歷程實際是一個知識展開的過程。

「因此,後來這三句話的解釋非常多,也可謂是儒家的一個大綱。也因此,《中庸》一開始的思想裡,就把儒家講的何為人,人天的關係,知識的意義,以及性命的問題都講出來,這等於為儒家奠定了一個基本的格局和話題,後來這些就不斷地在深化、不斷地在詮釋其意義。所以,《中庸》一開始就等於是給整個儒家非常深刻的哲理問題開一個局,所以非常重要。」景海峰強調說。

王立新

《中庸》可以跟康德哲學相媲美

「《中庸》確實像景海峰教授所說的那樣,非常深邃,非常精粹,有無限可開發的潛力,是可以跟康德哲學媲美的東西。」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新表示,後來中國儒家思想的哲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庸》一書導發出來的。

按照王立新的理解,《中庸》一書很可能跟《論語》的「雍也篇」有關係,其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即中庸作為一種道德的完美狀態和境界,已經達到了人所能達到的極致,老百姓遠離這個東西太久了。「大概《中庸》這本書最早的源頭出處應該是從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慢慢延伸出來的。」

在王立新看來,《中庸》可以主要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中庸」是一種境界和心態,是最完滿的一種人生道德境界。孔子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意即時時刻刻都踩在「中庸」的節拍上。第二,「中庸」是一種理想的目標,《中庸》裡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作為人的生身立命的,作為人的最基本的要旨就叫「誠」。「誠」就是上天給我們的做人的基本要旨,「誠之」就是由我們努力再把它找回來。《中庸》裡也講「君子擇於善而不止之」,這就叫「誠之」,是君子之目標。第三,「中庸」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當然也是境界最完滿的。《中庸》最後一章(第三十三章)最後一句話是:「『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何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意即真正的大君子,人生最完滿的那種狀態就像上天的天道一樣,雖然聽不到聲音,看不到形象,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在潤化你、滋養你的道德和善性,讓你回到「誠」的天性,「但不要把它理解為一個比較僵死的狀態」。王立新強調,中庸最高的境界——「誠」不是一種固定的、靜止的狀態,而是一種生命的本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創造力是最強的活潑狀態。

頗值得一提的是,王立新也認為圍棋充滿了中庸的精神。「吳清源先生的圍棋和現在韓國的圍棋世界冠軍李昌鎬完全不一樣,李昌鎬天下無敵,各種杯和獎金都拿下了,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他不懂圍棋的精神,他只懂得輸贏。」王立新解釋,中國人講究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這是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中國武術的「武」字是「止戈為武」,有拒絕、制止戰爭之意,圍棋亦如此。「當下棋時非常平和,非常舒緩,非常悠遠,非常優雅,那才叫圍棋。」他認為李昌鎬下棋有「拼命」之嫌,故不符合中國圍棋基本的「中庸」精神。

王紹培

中庸不是「和稀泥」

在談到中庸之道時,主持人王紹培提到《中的精神:吳清源自傳》一書,他認為去年剛逝去的圍棋大師吳清源講「中的精神」,相當於是用圍棋詮釋了中庸的哲學精神。

王紹培認為,「中庸之道」事實上是中和之道的一種效用。所謂「中」,是天地之大本,或者說,天地的本體就是「中」。「『中』可能有兩個意思:一種是內在的、沒有深發出來的狀態;另一種則有均衡之意,一開始就處在初級的、和諧的狀態,這也是『中』。而『和』就是深發出來的、不過分,全都是有分寸的、恰到好處的。所以,把『中』『和』之道加起來使用,是中庸之道。」王紹培強調,如果要朝一個君子、一個聖人的目標去努力,那麼就應該把自身的全部內在規定性實現出來,呈現出「和」的狀態,即「發而皆中節」。「當我們內在的東西深發出來而都合乎法度和分寸,都恰到好處,就像自然在運行,這就是所謂的『中和』。」

需要注意的是,當提到「中庸」,也許不少人的腦海裡立即出現「老好人」的形象,認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老好人』」。事實上,這種想法存在極大的誤解。在當天的互動環節上,有讀者問及「老好人」與「中庸」的關係時,在場的學者都對此作了詳細的解析,指出「老好人」跟具有中庸精神的人存在的本質差別,以及回答了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現中庸精神等問題。

在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新看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老好人」是所謂的「不想招災,不想惹禍,不想碰釘子,不想得罪人,不想擔責任」的一類人,出言必稱「好」。他還以《三國演義》中的高人水鏡先生為例。「『老好人』還是出於一種自私的自保心理,這種人不必要舉具體的例子,其實生活中有很多。」

王立新強調:「無論是《中庸》裡講的,還是孔子講的中庸,正好是這種『老好人』的反面。中庸者一定是有所堅守的,一定要具備『三大德』即有智、有仁、有勇才可以達到境地。」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則認為,儒家君子具有道德底細,這是最起碼的要求,然後擁有一種人格境界,有其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和要求,而並不是說無原則,遇什麼事就抱逃脫主義。「我們在理解《中庸》時可以將此作為一個參照,所以『中庸』不是一般理解的那種『和稀泥』,它涉及到恰到好處、臨界點的問題,並非說事事都求好像不要有什麼衝突,若如此則跟《中庸》的偉大精神就相距甚遠。」

景海峰提到,《中庸》裡本身也有一個比喻:「君子居易以俟命」,即言「時中」的道理,而「小人性險以僥倖」,是稱小人肆無忌憚,無原則恰恰是小人的表現,就是冒著一種僥倖心理,不計後果也不顧忌周圍,完全自私自利。「『性險以僥倖』,都是儒家堅決反對的,故儒家講的『勇』是有一種基本的尺度和要求,是『三大德』之『知仁勇』中的『勇』。」景海峰說。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通訊員 張森/文

深圳圖書館/供圖

主辦單位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

深圳圖書館

媒體支持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

本場活動主辦時間

2015年7月11日

地點

深圳圖書館

南書房

本項目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資助

▲《秋荷圖》by北方綠竹,from太平洋攝影網

相關焦點

  • 《中庸》之道
    其首末二部分,實為漢儒之所為,但又將孟子的心性論揉進了秦漢的「天人」之說。總體而論,《中庸》繼承了孔孟的立場,但是它的重視「天」這一點又與孔孟有異。因此,它不能算是孔孟心性論儒學的之主流,而只能算是一旁支。《中庸》開篇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中庸之道並非平庸之道--被誤解的《中庸》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被誤解的中庸之道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中庸談何容易?中庸之謂道又為何?
    ​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中庸》中有很明晰的展現,我們的先哲不同於西方天人對立地看問題,而是如儒家天命觀當中展現的那樣——天和人是密切相關的。《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又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唯意志論與中庸之道
    中庸是四書之一,統治中國思想近千年。中庸裡面的至誠無息,和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是非常相似的。中庸之道後世成了貶義詞,成了平凡和平庸的代名詞,甚至成了首鼠兩端左右逢源的意思。但是古人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甚至,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把「誠」提高到事物本質的高度,「不誠無物,至誠無息」,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 《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
    雖然不少人對中庸思想有誤解,認為是簡單的和稀泥、搗糨糊(這個誤解最後會分析),但不可否認,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中庸」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每一天的生活。   下面就簡單記錄一下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說天有命數,那麼這個命數就是天地的運行規律,即,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28、任何人都離不開中庸之道——再譚《中庸》
    28、任何人都離不開中庸之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可以說是在上下求索。君子的中庸之道,可以說是開始於普通夫婦家庭的日常生活,直至達到最高深的境界,其普遍性就像鳥與魚一樣,求索於整個天地之間。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
  • 被誤解的中庸之道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何為「中庸」之道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儒家文化的《中庸》指出: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據資料記載,中庸之道包含三層理論: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
  • 為什麼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心理學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幾千年來,歷經朝代變遷,儒學文化經久不衰,中庸文化更是逐漸被人們熟知和認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其中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理。什麼是中庸?社會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中庸是理解問題的模式,總是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正所謂「執兩端而允中」。深究下去,這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差異,我們不會像西方人一樣執著於兩端。有的人認為,中庸就是「牆頭草」、「老好人」以及「和稀泥」。你怎麼這麼中庸?
  • 《中庸》解讀:一篇文章讀懂中庸之道(國學典藏)
    概 述中庸之道就是和諧之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所以中庸之道就是和諧之道,在內為中,在外為和,中庸是體,和諧是用。中庸研究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和諧點。具體到《中庸》一書來說,它研究人與自己,人與家庭,人與天下國家,以及中庸與至誠,中庸與聖人五個問題,所以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中道與修身,從「天命之謂性」開始到「反求諸其身」。
  •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孔子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註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其中「無過不及」來源於《論語》的一段對話。
  • 儒學與中庸之道的演變與發展
    》與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雖然不是儒學的全部,但是儒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要是中庸之道,但有些內容無法與儒學分開,故此我們將儒學與中庸之道合併進行本話題的討論。
  • 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視中庸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如何踐行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儒家哲學的所有內涵,就是讓人成聖的學問。也就是說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學問。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第二,執道中庸,這其實就是講正其心,誠其意。元派講世間萬法皆可為用,只要用之合符道法自然,就自可用去。但合符道法卻很難做到,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藍圖作為導向,讓自己不失中正平和之心,而且要正心誠意,不然自己也會騙自己,難以自查。
  • 《中庸》: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嘆很多人都做不到
    一說起中庸之道,很容易誤會成這樣一種狀態:凡事得過且過,差不多就行,甚至稀裡糊塗怎麼都行。這是一種誤讀,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中庸的概念,和老子的無為的概念,這兩個詞彙,都是容易讓人望文生義,產生膚淺片面的理解和誤讀,一定要多加注意。
  • 劉孝聽:《中庸》的做人之道
    ,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立。子思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第二十一章》)天賦於人的自然稟賦就是本性,遵循本性的規律發展就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自身就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子思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20、真正懂中庸之道的人卻是很少呀!——再譚《中庸》
    20、真正懂中庸之道的人卻是很少呀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因此,孔子又接著說:「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 儒家常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中庸傳統上理解為度,過猶不及,不走極端。這是由於傳統中國是高密度的熟人社會,打斷骨頭還連著筋,所以做什麼都得儘量一碗水端平,照顧到各人的實際情況,尋求的是整個共同體的滿意解,而非最優解。所謂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只有把握了各人的訴求已經驅使他們提出這個訴求背後的原因,來綜合考慮才能做到儘量讓大家都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