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2020-09-10 韶山南岸國學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中庸》是中華「四書五經」中的一部重要經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典文獻,是戰國初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述聖子思所作。該經書不僅系統精闢地闡述了中正中和、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思想和主張,而且對中華理想人格的君子作了獨到的通俗的論證和闡發。


一、君子尊德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圖片來自網絡


二、君子誠信

真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律。子思曰:「君子誠之為貴。」(《中庸·第二十五章》)君子把真誠看作是最高貴的品德。子思又曰:&34;(《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在未行動之前就懷有恭敬之心,在沒說話之前就先有誠信之心。總之,誠信是君子的本色,誠信是君子的旗幟,誠信是君子的基本人格。

圖片來自網絡

三、君子守禮

守禮是一種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思曰:「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中庸·第二十九章》)君子的舉動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君子的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談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子思又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中庸·第十四章》)君子是安分守禮,等待天命,小人卻企圖冒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從子思的這些主張中可以看出,君子應是尊禮守禮的模範,應是社會文明的引領者。

圖片來自網絡

四、君子謙恭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子思曰:&34;(《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子思又提出:「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他告誡我們:君子篤實謙恭就能使天下太平,而漂浮傲慢則是小人之為。

圖片來自網絡

五、君子內省

反躬內省是通往美德與成功的途徑。子思曰:&34;(《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當自我反省而不感到內疚,也就無愧於心。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方面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吧!內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自己心靈上的汙垢;內省就是正己,正己就會進步。所以子思強調內省是君子的一種境界,是君子的一種素養。

圖片來自網絡

六、君子慎獨

慎獨是一面盾牌,慎獨是一種素養。子思曰:&34;作為一個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要謹小慎微,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要畏懼小心。再隱蔽的東西也沒有不被發現的,再細微的東西也沒有不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小心自律、謹慎不苟。

圖片來自網絡

七、君子修身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則業不成。子曰:&34;(《中庸·第二十章》)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修養自身,不能不侍奉好雙親;要想侍奉好親人,不能不了解他們;想要了解他們,不能不知道大自然的基本原理。君子始終把修身作為自己人生永恆的主題。

圖片來自網絡

八、君子中庸

中庸是最高道德,中庸是最高智慧。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仲尼說: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則相反,違背中庸之道。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中庸·第十一章》)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隱居在世間一生都不被人知道,也決不後悔。孔子又曰:「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中庸·第十一章》)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須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須要從底層起步。

圖片來自網絡

君子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千錘百鍊的人格基因。孔子的嫡孫子思在《中庸》中提出和闡述的君子人格思想和主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值得我們中華民族自豪和驕傲的思想正能量。我們應該要好好的研讀,好好的領會,好好的汲取,好好的傳承,努力培育好塑造好自己的理想君子人格。


2020年4月19日於長沙

本文作者:韶山南岸國學院總顧問、名譽院長 劉孝聽先生

相關焦點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劉孝聽:《中庸》的做人之道
    ,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立。子思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第二十一章》)天賦於人的自然稟賦就是本性,遵循本性的規律發展就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自身就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子思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
    可以說是中庸精神最早的發端了。   II.什麼是君子之道   中庸,講的是道德修為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君子之道。全篇出現「君子」34次,其中有「君子之道」7次,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從表徵和內涵,來解釋君子之道。   第一方面,是描述君子之道的表徵。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治國之道
    曾子曰:「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這就是說,得到民眾擁護,就會得國;失去民眾擁護,就會失國。「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喜愛平民百姓所喜愛的東西,憎惡平民百姓所憎惡的東西。這就叫做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作為一個管理者,要始終做到親民愛民,以德化民;懷民為民,安民富民,這樣也就會贏得民心,贏得天下。
  • 從《中庸》中探求:古代君子的修身養性之道
    《中庸》的思想內容並非人們字面上所理解的中立和平庸,它指的是儒家所闡述的中庸之道。實際上,它是一部修養自身的教育理論專著,主旨在於教育人們如何自我修養、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最終達到至善至美的人格修養境界。《中庸》開篇即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為什麼如此重視中庸之道
    孔子曾經說,君子遵守中庸的思想,小人卻違背中庸的理論。那為什麼儒家如此重用中庸之道呢?儒家也強調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之所以可以遵守中庸的理論,是因為君子隨時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君子之道。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63、君子真誠的中庸之道猶如「空氣」的境界——再譚《中庸》
    君子真誠的中庸之道猶如》接著引用詩經,「詩曰:不顯惟德,百闢其刑之。《詩經》說:君子不用顯示你自己真誠的中庸之德,諸侯們也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中庸之德無為而治天下太平。因此,「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 《中庸》之道: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在於這一點!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中庸之道並非平庸之道--被誤解的《中庸》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被誤解的中庸之道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君子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此章起接連十數章文字,皆孔子語錄,多為《論語》所未收。前文說德者得也,學有心得而覺悟;那麼中庸作為至德,就是大徹大悟。從實踐角度說,中庸是德;從理論角度說,中庸是道。《管子·心術上》曰:「德者道之舍……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德是道的具體體現;無為被稱作道,施用被稱為德,道與德相統一,沒有間隔。關於「至德」,孔子還有兩句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君子本當行中庸之道
    裡仁為美《論語》:【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孔子認為君子本當行中庸之道。中庸:中,是內在的智慧良知,所謂&34;;庸,是用,恆常日久地發揮運用之。中庸涵蓋了中和的概念,中和就是要所謂&34;即在智慧的具體運用時必須把握好那個度,做到不偏不倚、正好。一般人則由於內在的德能與修養不夠不得中行——行中庸之道。&34;,志大才疏,偏激不實之人。
  • 被誤解的中庸之道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中庸談何容易?中庸之謂道又為何?
    ​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中庸》中有很明晰的展現,我們的先哲不同於西方天人對立地看問題,而是如儒家天命觀當中展現的那樣——天和人是密切相關的。《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又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菜根譚》:行中庸之道,凡事調節適度,才是君子智慧
    在《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就是說君子言行都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卻背道而行,君子言行能符合中庸之道,就是因為君子會按照所處的環境做到合理適度,小人會違背中庸,就是因為小人無所忌憚,肆意妄為。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北宋大理學家程顥評價該書時說:《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該部經典不僅系統闡述了教育的宗旨、修身修德、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和要求,而且對治家、齊家、興家和旺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創觀點、思想和主張。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北宋大理學家程顥評價該書時說:《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該部經典不僅系統闡述了教育的宗旨、修身修德、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和要求,而且對治家、齊家、興家和旺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創觀點、思想和主張。
  • 《中庸》之道
    其首末二部分,實為漢儒之所為,但又將孟子的心性論揉進了秦漢的「天人」之說。總體而論,《中庸》繼承了孔孟的立場,但是它的重視「天」這一點又與孔孟有異。因此,它不能算是孔孟心性論儒學的之主流,而只能算是一旁支。《中庸》開篇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玩味《中庸》:何謂「君子」?
    君子本義是「君之子」,跟王子、公子一樣是高貴身份的象徵,與之相對的是庶民之子,也就是小人。在周禮的規範之下,君子和小人的關係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奈何禮崩樂壞「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己任,重新詮釋了「君子」的定義和內涵,賦予了道德倫理方面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