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仁為美
《論語》:【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認為君子本當行中庸之道。
中庸:中,是內在的智慧良知,所謂&34;;庸,是用,恆常日久地發揮運用之。中庸涵蓋了中和的概念,中和就是要所謂&34;即在智慧的具體運用時必須把握好那個度,做到不偏不倚、正好。
一般人則由於內在的德能與修養不夠不得中行——行中庸之道。
&34;,志大才疏,偏激不實之人。&34;, 狷的古語用法多是&34;,這裡是指性情過於高潔,因而不善於與各種人都能打交道,也就不能處理好各類事務的人。
【子曰:南人有言曰:&34;
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俗話說,沒有恆心的人,當不得巫醫,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這裡的&34;指楚人,我國中原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楚文化合而為一,共同組成了中華文明。
巫字是古代道學的字根,不單是醫,神鬼宗教方面的靈字,舞字,都來源於巫。古代巫與醫是密不可分的。最早的巫是由氏族首領兼任的。傳說中的夏禹,商代開國帝王成湯都是大巫。
接著,孔子引用《周易·恆卦》中的一句話&34;。意思是不能長久地持守自己的德行,就時刻有被人羞辱的可能,做事也會前功盡棄。沒有好的結果,自己也會感到害羞,不好意思。
孔子說,真有恆心的人,不用佔卦、算命,當下就知道自己的命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4;,是既能夠與大家和平共處,但保持著自己獨立人格與處世的原則,孔子認為這是君子的德能。
&34;是以自己的一己私利或個人喜好為標準,拉幫結派,搞小圈子,不能夠團結大多數人一起做事。孔子認為這是小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