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本當行中庸之道

2020-08-22 繆法連華


裡仁為美


《論語》:【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認為君子本當行中庸之道。

中庸:中,是內在的智慧良知,所謂&34;;庸,是用,恆常日久地發揮運用之。中庸涵蓋了中和的概念,中和就是要所謂&34;即在智慧的具體運用時必須把握好那個度,做到不偏不倚、正好。

一般人則由於內在的德能與修養不夠不得中行——行中庸之道。

&34;,志大才疏,偏激不實之人。&34;, 狷的古語用法多是&34;,這裡是指性情過於高潔,因而不善於與各種人都能打交道,也就不能處理好各類事務的人。

【子曰:南人有言曰:&34;

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俗話說,沒有恆心的人,當不得巫醫,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這裡的&34;指楚人,我國中原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楚文化合而為一,共同組成了中華文明。

巫字是古代道學的字根,不單是醫,神鬼宗教方面的靈字,舞字,都來源於巫。古代巫與醫是密不可分的。最早的巫是由氏族首領兼任的。傳說中的夏禹,商代開國帝王成湯都是大巫。

接著,孔子引用《周易·恆卦》中的一句話&34;。意思是不能長久地持守自己的德行,就時刻有被人羞辱的可能,做事也會前功盡棄。沒有好的結果,自己也會感到害羞,不好意思。

孔子說,真有恆心的人,不用佔卦、算命,當下就知道自己的命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4;,是既能夠與大家和平共處,但保持著自己獨立人格與處世的原則,孔子認為這是君子的德能。

&34;是以自己的一己私利或個人喜好為標準,拉幫結派,搞小圈子,不能夠團結大多數人一起做事。孔子認為這是小人的做法。

相關焦點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
    可以說是中庸精神最早的發端了。   II.什麼是君子之道   中庸,講的是道德修為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君子之道。全篇出現「君子」34次,其中有「君子之道」7次,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從表徵和內涵,來解釋君子之道。   第一方面,是描述君子之道的表徵。
  • 《菜根譚》:行中庸之道,凡事調節適度,才是君子智慧
    在《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就是說君子言行都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卻背道而行,君子言行能符合中庸之道,就是因為君子會按照所處的環境做到合理適度,小人會違背中庸,就是因為小人無所忌憚,肆意妄為。
  • 63、君子真誠的中庸之道猶如「空氣」的境界——再譚《中庸》
    君子真誠的中庸之道猶如》接著引用詩經,「詩曰:不顯惟德,百闢其刑之。《詩經》說:君子不用顯示你自己真誠的中庸之德,諸侯們也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中庸之德無為而治天下太平。因此,「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 從《中庸》中探求:古代君子的修身養性之道
    《中庸》的思想內容並非人們字面上所理解的中立和平庸,它指的是儒家所闡述的中庸之道。實際上,它是一部修養自身的教育理論專著,主旨在於教育人們如何自我修養、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最終達到至善至美的人格修養境界。《中庸》開篇即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中庸之道並非平庸之道--被誤解的《中庸》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被誤解的中庸之道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為什麼如此重視中庸之道
    孔子曾經說,君子遵守中庸的思想,小人卻違背中庸的理論。那為什麼儒家如此重用中庸之道呢?儒家也強調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之所以可以遵守中庸的理論,是因為君子隨時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君子之道。
  • 為什麼《中庸》會說「君子素位而行,小人反是」?
    的具體表現在《中庸》看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乃是在於他不管是在什麼樣的人生境遇下,他都能堅守住那個心中不變的「道」和「理」。通俗地說,身處富貴,就應該行富貴之不驕不淫而好禮之道。反之,富貴而無道,專行驕淫無禮之事,那是小人所為;身處貧賤,就應該行貧賤之不諂不懾而安樂之道。反之,貧賤而無道,專行諂媚濫為之事,那是小人所為;身處蠻荒,身處患難,就應該行入鄉隨俗和臨危不懼之道。反之,專行不尊重別人的風俗,臨危而驚恐之事,那是小人所為。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中庸》君子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要學會控制、適當的發洩出來,將情緒悶在心裡不利於身心健康,但任由情緒失控,則又容易危害到自身和他人,因此要中庸。而古代讀書人想要成為的人就是君子,中庸和至誠是最重要的君子標準,但這些德行並非是非聖人才可,雖然很難得,但只是在日常的道德行為中,日常的言語謹慎中達成(庸德之行,庸言之謹)。 什麼是中庸?
  • 被誤解的中庸之道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玩味《中庸》:何謂「君子」?
    君子在儒家倫理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禮記·中庸》之中「君子」一詞總共出現了34次。那麼《中庸》的作者是如何定義君子的呢?一、君子的社會地位君子首先是要「治民」的,治民「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誠之為貴」。
  • 《中庸》之道: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在於這一點!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君子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此章起接連十數章文字,皆孔子語錄,多為《論語》所未收。前文說德者得也,學有心得而覺悟;那麼中庸作為至德,就是大徹大悟。從實踐角度說,中庸是德;從理論角度說,中庸是道。《管子·心術上》曰:「德者道之舍……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德是道的具體體現;無為被稱作道,施用被稱為德,道與德相統一,沒有間隔。關於「至德」,孔子還有兩句話:「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表示,有關「中庸」的負面印跡,跟《中庸》的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瓜葛,有某種牽連,但把《中庸》如此凌辱化甚至是妖魔化,把這樣一種中國文化的偉大精神進行貶低,並沒有任何太多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以,此次講《中庸》和中庸之道,實際上有矯正之意,要把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觀念重新梳理。」
  • 28、任何人都離不開中庸之道——再譚《中庸》
    28、任何人都離不開中庸之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可以說是在上下求索。君子的中庸之道,可以說是開始於普通夫婦家庭的日常生活,直至達到最高深的境界,其普遍性就像鳥與魚一樣,求索於整個天地之間。
  • 玩味《中庸》:何謂「聖人之道」?
    君子作為儒家的一種「理想人格」,被賦予道德方面的涵義,而在君子之上還有賢人和聖人兩個級別。大體上是君子向聖賢學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而聖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各家對聖人描述的差別體現了其思想主張的差異性,在此不做討論,本文以《禮記·中庸》為例:探討《中庸》中對聖人形象的描述。中庸之道實乃君子之道,「君子依乎中庸」因此在全文中多數章節是用來構建君子概念的,對聖人的描述相對比較少。中庸之道極其高明,雖然是聖人,也有他所不知道,也有他所做不到的。所以「聖人」對儒家來說並不是全知全能近乎神的人。
  • 《中庸》之道
    其首末二部分,實為漢儒之所為,但又將孟子的心性論揉進了秦漢的「天人」之說。總體而論,《中庸》繼承了孔孟的立場,但是它的重視「天」這一點又與孔孟有異。因此,它不能算是孔孟心性論儒學的之主流,而只能算是一旁支。《中庸》開篇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將恆常不變的不偏之原則運用到日用常行之中,這就叫做中庸。或說,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始終不偏於正道的行為,這就叫做中庸。其二,君子行中庸之德的具體表現。在《中庸》中君子的中庸之德是具體通過「時中」「素位而行」「和而不流」「忠恕之道」等問題而得到體現的,而所有這些又都在與小人的對比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