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庸》會說「君子素位而行,小人反是」?

2020-09-10 文以傳道

君子素位而行,小人反是。對於這一思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一、對「素」與「位」概念的理解

「素」有這樣幾層意思,一是表示「鄉」的意思,所謂「鄉」就是指所入所處之地。以「鄉」釋「素」,是表示自己的所生之地,所在之地,引申為所從事之職者,所遭遇之境也;

二是表示平常,平淡的意思。「位」就是指處所,職份,引申為境遇,處境。所以「素其位」的意思就是指無論何時何地,處於何種境地都保持一顆不變的平淡、平常之心性。而能有此境界的人,唯君子為能。



二、「素其位而行」的具體表現

在《中庸》看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乃是在於他不管是在什麼樣的人生境遇下,他都能堅守住那個心中不變的「道」和「理」。人生總有富貴貧賤,顯達困窮,文明野蠻,患難平安,在位退位等不同境遇。人生也總是要面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樣十分複雜的八風的吹動和紛擾,面對人生之順境與逆境如何作出選擇和應對,那是人生無法迴避的大問題。《中庸》說: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通俗地說,身處富貴,就應該行富貴之不驕不淫而好禮之道。反之,富貴而無道,專行驕淫無禮之事,那是小人所為;身處貧賤,就應該行貧賤之不諂不懾而安樂之道。反之,貧賤而無道,專行諂媚濫為之事,那是小人所為;身處蠻荒,身處患難,就應該行入鄉隨俗和臨危不懼之道。反之,專行不尊重別人的風俗,臨危而驚恐之事,那是小人所為。

那麼,身處富貴與貧賤而行道的具體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中庸》指出:「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同上),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素富貴」),不欺侮下位者,這就叫做「行乎富貴」;居下位的人(「素貧賤」),不巴結攀援上位者,這就叫做「行乎貧賤」。



三、端正自己,反求諸身,居易俟命

在《中庸》看來,只要端正自己,凡有不得者都從自身上找原因,如此就不會有怨憤。即做到上不怨天,下不怨人。所以君子總能安守平安以等待命運的轉機,與此相反,小人總是想投機取巧、冒險妄求性外的僥倖。行中庸之君子,恰如射箭,當射不中靶心時,一定會從自身處來找原因,絕對不會去抱怨外在的因素。《中庸》是這樣說的: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四、自得其樂

《中庸》所要得出的結論是:「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所謂「自得」就是自有所得者也。也就是說,無論身處何地,你只有得其當得之得,如此心安地做好自己當下的事,也就會得到滿足呢,即謂自得。「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此之謂也。

那些退下來的人一定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一走,茶就應該涼,它屬於正常現象呢!人不在喝茶的位上了,離開茶館了,就無需給你續水了,茶自然不就涼了嗎?想通了這一點,你自然不會有那麼多怨天尤人的牢騷怪話了,你自然就會自得其樂了,從而你就快樂人生了!依乎中庸,安處當下:富貴與貧賤,在位與退位,何別之有?蠻荒之地,何陋之有?患難之時,何愁之有?何懼之有?自得其樂,乃君子之懷也。



五、「素其位而行」的根本所在

在《中庸》看來,君子之所以能做到「素其位而行」的根本所在乃是在於他內心有不變之本然之道,《中庸》是用「不願乎其外」來表達這一意思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此之謂也。「不願乎其外」是要求君子無論外在的所居之位,所處之境有什麼變化,都不要太想著這些,而所要始終想著並行著的只是心中內在的那個德性。君子所行是心之行也。行心中之義,行心中之理。

結語

由此可見,無論是「君子之中庸」,還是「君子而時中」,抑或是「君子素其位而行」,實際上都在提倡一種在變易中堅守不易的原則和道義。在變中堅守不變之道,正是「中庸」的本旨要歸。從這一理念中,實際上仍然是在強調「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君子遵道而行」這一《中庸》之大旨也。

(作者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徐小躍)

特別聲明:此文是徐小躍授權刊發,未經允許,一律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轉發、點讚,加關注@文以傳道,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庸》一書又直接將遵循中庸與違反中庸作為了判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來對待,《中庸》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這就更進一步加強和豐富了儒家君子文化的內涵及其意義。為什麼「君子依乎中庸」而「小人反中庸」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對「中庸」這個概念加以詮釋。其一,釋「中庸」。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庸》一書又直接將遵循中庸與違反中庸作為了判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來對待,《中庸》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這就更進一步加強和豐富了儒家君子文化的內涵及其意義。為什麼「君子依乎中庸」而「小人反中庸」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對「中庸」這個概念加以詮釋。
  • 讀蘇軾《祿有重輕》感慨《中庸》的「素位而行」
    讀蘇軾《祿有重輕》感慨《中庸》的「素位而行」吳斌河神說:「你有什麼夥食補貼款我不知道,只知道你有三百甕鹹菜還沒吃完呢。」讀著蘇軾的《祿有重輕》就想起了《中庸》中的名段: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中庸》賞析
    《中庸講記》根據錄音整理而成,沒有正式出版。           . 第十三章今天開始是講如何修道,那麼在《中庸》講修道的道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 《中庸》第14章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 如何才是真君子?《中庸》說得很明白
    因而「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意指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外表鮮明而日益消亡。具體是「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君子內省不疚,「《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詩經》說,雖然潛伏在水底,但也被看得清清楚楚。因而「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中庸」一詞的由來,中庸,其實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的平常道理。孔子認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中庸就處在君子與小人之間。雖然沒有如楚河漢界一樣明確的分界線,使人們就如涇渭之不同一目了然,但是,就其行為風格,總會截然不同。
  • 《中庸》第02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孔子之前說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和」的狀態,而小人相反,內心躁動失衡、欲望無節制,就像老子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何為小人,何為君子,看看中庸怎麼說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來源百度百科。在《中庸》中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做事有度:《中庸》是這樣區分君子和小人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的意思就是:「君子是符合中庸的,小人是違背中庸的。」「中庸「即中和,程頤曾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不倚即是「中」,不可更改即是「庸」,中庸就是所持中處,無過也無不及,即適度。《中庸》中也有對中和的解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沒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時可稱為「中」,有喜怒哀樂時,能夠節制自己,可稱為「和」,君子做事是能夠遵照中庸的,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達到一種平和、安靜的狀態,而小人不能節制,會受情緒的左右,做出不合時宜的事情。
  • 素位而行 誠實盡責
    素位而行 誠實盡責君子應以忠厚誠實待人,不要暗藏心機;無論自己的職位高低和環境優劣,都應當正直無私,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份,宋朝名臣傅堯俞就是這樣一位好人好官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為什麼如此重視中庸之道
    孔子曾經說,君子遵守中庸的思想,小人卻違背中庸的理論。那為什麼儒家如此重用中庸之道呢?儒家也強調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之所以可以遵守中庸的理論,是因為君子隨時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君子之道。
  • 虛空先生淺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如何解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是依乎中庸之道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來做事情的,《中庸》開篇就講到見性 講到之道,講道「修道」。又告訴我們「道」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可須臾離也」離不開我們生活的,我們的點點滴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工作,我們立足於天地之間,都是按照道的規律在運行的,所以說君子的行為,是依乎「中庸之道」,去修正自己去做事情的。而「小人反中庸」。「反」是違背的意思。「小人」就是不懂得修身的人做事情,他是違背中庸之道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31、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氣質——再譚《中庸》
    31、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氣質>《中庸》接著講。「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安於平日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 玩味《中庸》:何謂「君子」?
    君子本義是「君之子」,跟王子、公子一樣是高貴身份的象徵,與之相對的是庶民之子,也就是小人。在周禮的規範之下,君子和小人的關係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奈何禮崩樂壞「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己任,重新詮釋了「君子」的定義和內涵,賦予了道德倫理方面的含義。
  • 《中庸》之道: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在於這一點!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素位而行,方可仰望星空
    我非常喜歡《中庸》第十四章中的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意即,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顏回是孔子的愛徒,他對顏回選擇中庸,便一生「拳拳服膺」於中庸的德行大加讚賞;他對顏回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也不改其樂」的隨遇而安的精神,同樣大加讚賞。
  • 君子小人之辨:「和而不流」還是「流而不和」?
    君子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小人反是。以上說到的「君子而時中」「君子素位而行」的思想是在變化中堅守那個不變的德性,從而顯示中庸作為至德的諸多特旨。而對於大家最為熟悉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旨,《中庸》則是通過「子路問強」等一些具體問題而得到反映的。
  • 「君子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此章起接連十數章文字,皆孔子語錄,多為《論語》所未收。子思引用孔子語錄,直接目的當然是展現孔子中庸思想,同時也是要證明自己在前面的論說是有根據的,是孔子思想的延伸與發揮。在說「君子中庸」之前,先說孔子的另一個論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所載為「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文字有異,大意相同。中庸作為道德,大概最高了;民眾缺少它很久了。
  • 解析;君子素位而行
    【注釋】素:本義指未經加工的本色絲織品;沒有染色的絲織品叫做素。素是細白光澤的絲織品,也就是白色或本色的生絹。「素」是本色的絲,由此引申出「白色、本色」義,進一步引申出「本性、本質」義。晉平公不禁對魯昭公刮目相看,他對晉國大夫女叔齊說:「魯國國君不是很知禮嗎?」不料,女叔齊卻不認可晉平公的說法。他說,魯昭公擅長的只是儀式,而不是周禮,女叔齊解釋說,禮是用來守衛國家、執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東西。魯國國君的大權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魯國公室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於大權旁落,老百姓都不怎麼關注國君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