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真君子?《中庸》說得很明白

2020-12-14 澎湃新聞

夏海 中華書局1912

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因素,世界上什麼事都是人幹出來的。但是,人是有差別的,不同品質的人幹事的結果就不一樣。一般而言,好人幹好事,壞人幹壞事,尤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大事,必須由好人來負責。儒家認為,這樣的好人就是聖人和君子。

聖人的要求很高,一般人很難做到,儒家理想而現實的人格實際是君子。

《中庸》論及天之道、地之道、至誠之道和聖人之道,而談得最多的卻是君子之道。實施中庸之道所依託的主體是君子,治國、平天下所承載的主體也是君子。

《中庸》最後一章不吝篇幅地讚譽君子;《中庸》一書很少引用《詩經》,而最後一章幾乎都在引用《詩經》來誇獎君子,從而描繪了一副完美的君子形象。

君子內斂低調,「《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再穿一件麻布罩衫,這是厭惡錦衣的花紋過於顯著。因而「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意指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外表鮮明而日益消亡。具體是「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君子內省不疚,「《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詩經》說,雖然潛伏在水底,但也被看得清清楚楚。因而「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君子慎獨誠信,「《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做到無愧於心。因而「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君子莊重肅穆,「《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詩經》說,祭祀時心中默默祈禱,此時肅穆無言沒有爭執。因而「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鉞」。

君子治平天下,「《詩》曰:『不顯惟德,百闢其刑之。』」《詩經》說,大大弘揚天子的德行,諸侯們都會來效法。因而「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君子溫和親切,「《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詩經》說,我懷念文王的美德,他從不厲聲厲色。因而孔子強調「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君子德行臻於化境,潤物無聲,「《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詩經》說,德行猶如鴻毛。猶如鴻毛,還是有行跡可比。《詩經》又說,上天化生萬物,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清·王鐸 蘭竹菊圖卷(局部)

在《中庸》看來,君子之道是修身。這是因為君子品格是通過修身塑造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生來就具備君子品格,那就是聖人了。《中庸》反覆提及性、道與教的差異,意味著聖人得性得道,是生而知之;一般人是學而知之,教化而成,「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意思是,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後做到真誠,這叫人為的教育。真誠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一般人通過修身,也能發揮像聖人一樣的作用。「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意思是,一般人致力於某一個善端,也就能做到真誠。做到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中庸》認為,修身要從家庭開始,進而知人、知天,「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所謂知人、知天,「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如何質諸鬼神、以俟聖人呢?「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意思是,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民眾那裡得到論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沒有違背的地方;立於天地之間,而不悖逆自然;質證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

《中庸》指出,修身的本質是道德修養,是踐行仁義禮智信,「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修身還要踐行忠恕,「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在《中庸》看來,君子之道是堅守中庸,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差異所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堅守中庸,無論明理還是踐行,都要無過無不及。「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堅守中庸,就要向聖賢學習,學聖是學習虞舜,執兩用中,「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意思是,舜可以說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喜歡向人請教問題,又善於從人們淺近平常的話語中分析其含義,不宣揚別人的惡言惡行,只表彰別人的嘉言善行,根據過與不及兩端的情況,採納中庸之道來治理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舜的原因吧。學賢是學習顏回,絕不放棄中庸之道,「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電影《孔子》中的孔子與顏回

堅守中庸,就要做真正的強者。《中庸》記載,子路問什麼是堅強。孔子回答,有南方之強,「寬柔以教,不報無道」,意指用寬厚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我也不報復;有北方之強,「衽金革,死而不厭」,意指枕著兵器鎧甲睡覺,即使死也在所不惜。在孔子看來,南方之強似有不及,北方之強似已過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意思是,真正的強者是和順而不隨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國家政治黑暗,能堅持操守至死不變。堅守中庸,就是不做怪誕之事,「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不半途而廢,「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不為名利所困擾,「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意思是,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隱遁在世間,一生不被人知道,也絕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在《中庸》看來,君子之道是安貧樂道,這是孔子讚賞的人格,「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並不反對富貴,只是要求取之有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對於那些用非正當手段取得的財富和尊貴,孔子擲地有聲地宣告:「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中庸》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素位而行」的觀點,「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羨慕這以外的任何事情。任何人來到世上,都會遇到許多既定的前提和先天的條件,或高貴或貧賤,或生於中原或生於夷狄,或順境或逆境,這是個人無法改變的存在。君子的選擇是先承認現狀,適應現狀,然後等待機遇去改變現狀,主要改變不利和不順的現狀,「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認為,君子安於現狀,要嚴於律己,不怨天尤人,「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意思是,君子安於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以圖獲得非分的東西。《中庸》引用孔子的言論強調,君子對於自己的處境尤其是困境,不會從外部尋找原因,而是從自身尋找原因,「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如果沒有射中靶子,就要回過頭來尋找自身技藝的缺陷問題。

(選自《國學要義》,中華書局。標題為編者所擬)

《國學要義》

夏海 著

簡體橫排

16開 精裝

9787101129328

69.00元

《國學要義》是引導讀者學習國學的入門讀物。作者認為國學義理聚集於儒道兩家的學說之中,學習國學的好辦法是學習儒道經典,研讀儒道概念。學好五本經典(《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讀懂十個詞(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本書通過解讀、品評這五本書和這十個詞,帶領讀者達到善修身、明義理、懂國學的目的。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原標題:《如何才是真君子?《中庸》說得很明白》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5、堅守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強者——再譚《中庸》
    >25、堅守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強者孔子說:「在爭議中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所以,真誠的君子是和而不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在爭議中始終堅持這個事物的「中」這個「大本」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在國家治理有道時,也不改變自己的主張,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治理無道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 「君子中庸」
    子思引用孔子語錄,直接目的當然是展現孔子中庸思想,同時也是要證明自己在前面的論說是有根據的,是孔子思想的延伸與發揮。在說「君子中庸」之前,先說孔子的另一個論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所載為「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文字有異,大意相同。中庸作為道德,大概最高了;民眾缺少它很久了。
  • 為什麼《中庸》會說「君子素位而行,小人反是」?
    人生也總是要面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樣十分複雜的八風的吹動和紛擾,面對人生之順境與逆境如何作出選擇和應對,那是人生無法迴避的大問題。《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論君子與小人在原始儒家經典中直接將君子與小人對舉來論述君子德行的,除了上面我們已經論述過的《論語》和《荀子》以外,比較集中的那就要算是《中庸》了。「中庸」被孔子視為最高的一種德行。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孔子在做出這一定性以後,並沒有對什麼叫中庸給予解釋。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一書中提出了大量的概念,如天命、性、教、道、慎獨,情,已發未發、中和、大本,在中、時中、用中、費隱、忠恕、鬼神、五達道、三達德、知行、九經、擇善固執、誠、致曲、仁義禮智等等,使得後世儒生都不得不傾注大量心血來注釋和詮釋這些概念,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論辯。中庸思想是指天地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是一種君子修養的至高境界。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論君子與小人 在原始儒家經典中直接將君子與小人對舉來論述君子德行的,除了上面我們已經論述過的《論語》和《荀子》以外,比較集中的那就要算是《中庸》了。「中庸」被孔子視為最高的一種德行。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孔子在做出這一定性以後,並沒有對什麼叫中庸給予解釋。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在《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孔子說,君子的行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而小人往往會與中庸之道相背離。中庸之君子,做事總是拿捏得當,不偏不倚,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而小人就不一樣了,小人做事往往沒有原則,肆無忌憚,做事總是比較極端。
  • 君子之道的「道」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去「得」?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中庸》。其實,從古至今很多儒者都將「道」推得太過高深玄妙了,甚至一提起「道」就認為那是一個籠罩在天地萬物之上的至高真理。在此設定之下,「求道」這個事業便看似偉大和神聖了很多,但如此一來,「道」本身亦已成為了超越形而上的一種根本無法求得的狀態了。
  • 31、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氣質——再譚《中庸》
    31、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氣質>《中庸》接著講。「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安於平日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 《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
    可以說是中庸精神最早的發端了。   II.什麼是君子之道   中庸,講的是道德修為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君子之道。全篇出現「君子」34次,其中有「君子之道」7次,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從表徵和內涵,來解釋君子之道。   第一方面,是描述君子之道的表徵。
  • 學者:中庸不是「老好人」 「和而不流」才是強者
    朱熹說,「允厥執中」是大道的核心所在,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部分。不論天下如何大,國家如何大,治理國家的最根本的方法只有「允厥執中」。「中」是最大的道理。比如成湯、周文王等所有古代治理國家的賢君,都把握了這個道理;不把握這個道理,國家就要大亂。  究竟什麼是「中庸」?「中庸之道」根本的東西就是「中」。大學者程頤說,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
  • 玩味《中庸》:何謂「君子」?
    君子在儒家倫理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禮記·中庸》之中「君子」一詞總共出現了34次。那麼《中庸》的作者是如何定義君子的呢?一、君子的社會地位君子首先是要「治民」的,治民「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誠之為貴」。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中庸」一詞的由來,中庸,其實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的平常道理。孔子認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中庸就處在君子與小人之間。雖然沒有如楚河漢界一樣明確的分界線,使人們就如涇渭之不同一目了然,但是,就其行為風格,總會截然不同。
  • 《中庸》10句至理名言,句句發人深省,讓你明白不少
    《中庸》10句至理名言,句句發人深省,讓你明白不少。 1.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賞析:寬和柔順的去教導別人,不報復那些無理的行為,這邊是南方人的剛強所在,君子便屬於這種剛強。
  • 君子本當行中庸之道
    孔子認為君子本當行中庸之道。中庸:中,是內在的智慧良知,所謂&34;;庸,是用,恆常日久地發揮運用之。中庸涵蓋了中和的概念,中和就是要所謂&34;即在智慧的具體運用時必須把握好那個度,做到不偏不倚、正好。一般人則由於內在的德能與修養不夠不得中行——行中庸之道。&34;,志大才疏,偏激不實之人。
  • 觀點丨君子的人格特徵:仁、義、中庸與樂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君子有九種考慮:看,要考慮看清楚了沒有;聽,要考慮聽明白了沒有;面色,要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忠誠;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有問題,要考慮向人請教了沒有;生氣,要考慮是否引起麻煩;看到能獲得什麼,要考慮是否合理。
  • 從《中庸》中探求:古代君子的修身養性之道
    即使到了近現代,梁啓超、孫中山等先驅也視《中庸》為國寶。時至今日,人們對《中庸》的研究更加深入,其意義不僅為當代中國學界所關注,而且也成為國際社會所研討的重要議題。那麼,《中庸》到底是說了些什麼呢?這麼一篇短短3568字的文集,為何能獲得歷朝歷代所推崇?
  • 《菜根譚》:行中庸之道,凡事調節適度,才是君子智慧
    在《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就是說君子言行都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卻背道而行,君子言行能符合中庸之道,就是因為君子會按照所處的環境做到合理適度,小人會違背中庸,就是因為小人無所忌憚,肆意妄為。
  • 《中庸》第02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孔子之前說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的中庸之道在於,能夠隨時都保持著「中和」的狀態,這句話估計很容易被人誤解為,什麼事都順其自然,不懂反抗與革新,不求上進一味守舊,
  • 17、中庸是君子的最基本的標準——再譚《中庸》
    17、中庸是君子的最基本的標準>「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這是《中庸》篇第一次搬出孔子來說明中庸之道。也就是說《中庸》篇上述,對中庸的中和之道從理論上的論述已經基本清楚了。為了進一步的說明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搬出孔子來做權威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