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中庸》:何謂「君子」?

2020-12-04 哲學社

君子本義是「君之子」,跟王子、公子一樣是高貴身份的象徵,與之相對的是庶民之子,也就是小人。在周禮的規範之下,君子和小人的關係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奈何禮崩樂壞「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孔子以復興周禮為己任,重新詮釋了「君子」的定義和內涵,賦予了道德倫理方面的含義。君子在儒家倫理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禮記·中庸》之中「君子」一詞總共出現了34次。那麼《中庸》的作者是如何定義君子的呢?

一、君子的社會地位

君子首先是要「治民」的,治民「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誠之為貴」。原文中「君子以人治人」,「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等句均能體現「君子」的社會地位屬於統治階層。而「修身」是統治者的必修課,具體體現在「慎獨」,「不誠無物」,「君子之道四」,「天下之達道五」,「三者天下之達德」,「天下國家有九經」等內容。

二、君子的表率作用

再者君子對萬民有表率作用,「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君子」始終與「天下」相關,再一次印證了君子切實的政治地位,同時在儒家「本諸身」的思想下,君子對天下萬民有示範作用。

三、君子的「形而上」形象

君子具有「君之子」的政治身份,並且有表率模範的作用,基於這種現實孔子進一步闡述了「君子的形象」。或者說是孔子理想中的統治者形象,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並沒有做到自己所述的君子形象。在《中庸》中孔子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君子之道體現在「事父」、「事君」、「事兄」、「朋友」四個方面孔子連一個都做不到。在《論語·憲問》中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君子之道體現在「仁、知、勇」三個方面,孔子認為自己還沒有做到。由此可見在現實中的「君子」之上,還存在一個「形而上」的「君子」。

「形而上」是基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存在。「君子遵道而行」、在文章開頭就說了「率性之謂道」,意思就是君子率性而行,「天命之謂性」說是說君子的「率性」不是「盡情任性」而是依據「天命」而從事,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富貴就做富人應該做的事情,貧賤就做窮人應該做的事情。無論是身處夷狄還是行乎患難,都能安然自得不做非分之想。「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自己箭術不行射不中難道還能怪靶子不正?所以君子一定是先用高標準要求自己的。

「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如果統治者通過修身養性完成了「察乎天地」、「依乎中庸」的學問和作為,自然就可以「受祿於天」,這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天命觀」。天命觀顛覆了「君權神授」的意識形態,人間富貴不再是賄賂鬼神就可以謀取的,「君子居易以俟命」是說君子通過修身正己以「待天命」。

玩味《中庸》:何謂中?何謂庸?

玩味《中庸》:何謂五達道?三達德?

註:插圖源於網際網路,侵刪!

相關焦點

  • 玩味《中庸》:何謂「聖人之道」?
    各家對聖人描述的差別體現了其思想主張的差異性,在此不做討論,本文以《禮記·中庸》為例:探討《中庸》中對聖人形象的描述。中庸之道實乃君子之道,「君子依乎中庸」因此在全文中多數章節是用來構建君子概念的,對聖人的描述相對比較少。中庸之道極其高明,雖然是聖人,也有他所不知道,也有他所做不到的。所以「聖人」對儒家來說並不是全知全能近乎神的人。
  • 「君子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此章起接連十數章文字,皆孔子語錄,多為《論語》所未收。子思引用孔子語錄,直接目的當然是展現孔子中庸思想,同時也是要證明自己在前面的論說是有根據的,是孔子思想的延伸與發揮。在說「君子中庸」之前,先說孔子的另一個論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所載為「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文字有異,大意相同。中庸作為道德,大概最高了;民眾缺少它很久了。
  • 玩味《中庸》:何謂五達道?三達德?
    《中庸》本來是《禮記》中第三十一篇,宋代朱熹作註解,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其核心以「不誠無物」展開論述,把「誠」作為認識世界的根本,把「至誠」作為修身的最高境界,把「致中和」作為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倒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其實,「德行」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
  •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論君子與小人在原始儒家經典中直接將君子與小人對舉來論述君子德行的,除了上面我們已經論述過的《論語》和《荀子》以外,比較集中的那就要算是《中庸》了。「中庸」被孔子視為最高的一種德行。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孔子在做出這一定性以後,並沒有對什麼叫中庸給予解釋。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中庸」一詞的由來,中庸,其實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亦無不及的平常道理。孔子認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中庸就處在君子與小人之間。雖然沒有如楚河漢界一樣明確的分界線,使人們就如涇渭之不同一目了然,但是,就其行為風格,總會截然不同。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中庸·第二十五章》)君子把真誠看作是最高貴的品德。子思又曰:&34;(《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在未行動之前就懷有恭敬之心,在沒說話之前就先有誠信之心。總之,誠信是君子的本色,誠信是君子的旗幟,誠信是君子的基本人格。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中庸》第02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孔子之前說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的中庸之道在於,能夠隨時都保持著「中和」的狀態,這句話估計很容易被人誤解為,什麼事都順其自然,不懂反抗與革新,不求上進一味守舊,
  • 17、中庸是君子的最基本的標準——再譚《中庸》
    17、中庸是君子的最基本的標準>「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這是《中庸》篇第一次搬出孔子來說明中庸之道。也就是說《中庸》篇上述,對中庸的中和之道從理論上的論述已經基本清楚了。為了進一步的說明中庸之道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搬出孔子來做權威論證。
  • 31、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氣質——再譚《中庸》
    31、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氣質>《中庸》接著講。「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安於平日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 親君子,遠小人,何謂君子?何謂小人?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說,君子是先做了再說,不是說了再說。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背後都是有親身經歷做支撐的,沒有一句空話,自然就是君子了。
  • 《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
    I.什麼是中庸?   關於中庸的具體含義,歷來眾說紛紜,而且很容易走偏。可以講三層意思,就很好理解,不會出錯。   第一層,《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論君子與小人 在原始儒家經典中直接將君子與小人對舉來論述君子德行的,除了上面我們已經論述過的《論語》和《荀子》以外,比較集中的那就要算是《中庸》了。「中庸」被孔子視為最高的一種德行。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孔子在做出這一定性以後,並沒有對什麼叫中庸給予解釋。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你可知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是何意
    比如,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中所蘊含的道理,即便是對幾千年後的今天來說,亦蘊含巨大價值。 為何孔子中庸之道傳承千年依舊是經典,中庸之道中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奧秘,中庸與折中有區別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中庸之道的內涵。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儒家為什麼如此重視中庸之道
    孔子曾經說,君子遵守中庸的思想,小人卻違背中庸的理論。那為什麼儒家如此重用中庸之道呢?儒家也強調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之所以可以遵守中庸的理論,是因為君子隨時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就是君子之道。
  • 何謂中庸,什麼的中庸
    再扯一下中庸,中庸之道,中和也,恰到好處也。那麼說什麼恰到好處呀,說的是仁義禮三者,這在論語中也有所體現。所以仁依於理,過則不行,此仁之中庸也。再說義之中庸,義者,義務也,本份也,本職工作也。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有序的,和諧的,可持續性的發展,是為有道。國家的安定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的協調發展,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此之為義也。
  • 63、君子真誠的中庸之道猶如「空氣」的境界——再譚《中庸》
    君子真誠的中庸之道猶如——再譚《中庸《詩經》說:君子不用顯示你自己真誠的中庸之德,諸侯們也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中庸之德無為而治天下太平。因此,「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 何謂君子人格和君子風度,孔子是這樣解釋
    我們習慣將那些舉止優雅,品質高尚的人稱為君子。君子,在孔子心中乃是儒家的人格代表!那麼,孔子所指的君子人格和君子風度又是什麼呢?何謂君子人格?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牢固。忠信是主要品質,不與志趣不同者交朋友,有了過失不害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