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中庸之道

2020-08-28 一般小角色9527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


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就是說:越是隱秘的事情就越是容易暴露,越是細微的事情越是容易顯現,所以有德行的人,即便是在獨處的時候,也要保持謹慎。講的是無時無刻都不要放鬆對自己要求的道理。

二、行止有度的思想,《中庸》裡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能做到適時適度,小人做事卻沒有分寸,是因為小人無所顧忌,恣意妄為。

三、內心強大才是真正強大的道理。中庸裡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子路問孔子,什麼是真正的強大。孔子回答說:用寬厚的思想去包容、教育他人,對於別人的無理蠻橫不輕易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大,是君子的強大。枕著武器鎧甲睡覺,具有視死如歸的氣概,這是北方的強大,是勇士的強大。品德高尚的人性情溫和卻不隨波逐流,保持中立且不偏不倚,無論榮辱都堅貞不移,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四、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的思想。其中諸如:「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說的都是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找短板、補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道理。可見中庸之道絕不是教導人們庸碌求存、明哲保身的學說。

而之所以中庸之道會給人以負面的映象,大概是由於以下這段:「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其之謂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君子的學說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昏暗的時候,君子懂得沉默以保全自身。既聰明飽學,又通達事理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這段話雖然有一定的隱忍求全之意,但是仍然不失為人生之大智慧,也不能掩蓋全篇導人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總基調。

相關焦點

  • 中庸之道並非平庸之道--被誤解的《中庸》
    曾幾何時,人們談到中庸之道,大多會認為是讓人明哲保身、庸碌求存的學說。其實不然,中庸之道倡導的是不偏不倚、行止有度、折中調和的處事方法。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被誤解的中庸之道一、慎獨的思想,《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有關中庸之道的三個誤解
    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 《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
    雖然不少人對中庸思想有誤解,認為是簡單的和稀泥、搗糨糊(這個誤解最後會分析),但不可否認,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中庸」的思維模式影響著每一天的生活。   下面就簡單記錄一下讀《中庸》的心得體會。   書的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說天有命數,那麼這個命數就是天地的運行規律,即,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儒家常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
    中庸傳統上理解為度,過猶不及,不走極端。這是由於傳統中國是高密度的熟人社會,打斷骨頭還連著筋,所以做什麼都得儘量一碗水端平,照顧到各人的實際情況,尋求的是整個共同體的滿意解,而非最優解。所謂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只有把握了各人的訴求已經驅使他們提出這個訴求背後的原因,來綜合考慮才能做到儘量讓大家都滿意。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易經之道,陰陽相濟的中庸之道
    易經之道便是我對於易經的積累,完全讀別人的註解的時候,經常感覺與自己理解有些不太一樣的地方,所以自己整理出個人的理解。上一次解到了履卦,這一篇是泰卦,序卦傳裡面講,履而泰而後安。履卦講的是踐行,如果按照天地自然之道實踐,一定會得到良好安泰的生活,所以授泰卦,通泰的意思。
  • 唯意志論與中庸之道
    中庸是四書之一,統治中國思想近千年。中庸裡面的至誠無息,和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是非常相似的。中庸之道後世成了貶義詞,成了平凡和平庸的代名詞,甚至成了首鼠兩端左右逢源的意思。但是古人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甚至,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把「誠」提高到事物本質的高度,「不誠無物,至誠無息」,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 中庸談何容易?中庸之謂道又為何?
    ​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在《中庸》中有很明晰的展現,我們的先哲不同於西方天人對立地看問題,而是如儒家天命觀當中展現的那樣——天和人是密切相關的。《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又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中庸之道並非「和稀泥沒原則」
    中庸追求「天地位,萬物育」,追求穩定與和諧,追求進步與發展。中庸是和諧和順之道,也是求變發展之道。「中」當然不是簡單數理意義上的「中間」,更不是「調和」或「折中」。中庸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此時「中」,換個時間未必「中」;此地「中」,換個場合未必「中」。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過猶不及」。只要不斷地思考、自覺地踐行、恆定地堅守,我們離中庸就不會遠。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
  • 被誤讀誤解的《中庸》原著
    這本明洪武正韻官板《中庸》是父親在文革批林批孔,破四舊立四新年代冒險藏在仰呈(天花板)裡才保留下來的珍貴傳統文化典籍。是本村清代舉人讀過的書。封面寫『立典地文約人——中』,也許是我就是應約的人。而吾欲以中為道。善緣得而不喜獨享。故廣約人——中。
  •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孔子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宋代理學大家朱熹註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其中「無過不及」來源於《論語》的一段對話。
  • 何為「中庸」之道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儒家文化的《中庸》指出: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據資料記載,中庸之道包含三層理論: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
  • 儒學與中庸之道的演變與發展
    》與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雖然不是儒學的全部,但是儒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要是中庸之道,但有些內容無法與儒學分開,故此我們將儒學與中庸之道合併進行本話題的討論。
  • 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麼?
    中庸思想,其實來自於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子思把這種思想進行了哲學化系統化,將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視中庸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如何踐行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儒家哲學的所有內涵,就是讓人成聖的學問。也就是說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學問。
  • 28、任何人都離不開中庸之道——再譚《中庸》
    28、任何人都離不開中庸之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可以說是在上下求索。君子的中庸之道,可以說是開始於普通夫婦家庭的日常生活,直至達到最高深的境界,其普遍性就像鳥與魚一樣,求索於整個天地之間。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第二,執道中庸,這其實就是講正其心,誠其意。元派講世間萬法皆可為用,只要用之合符道法自然,就自可用去。但合符道法卻很難做到,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藍圖作為導向,讓自己不失中正平和之心,而且要正心誠意,不然自己也會騙自己,難以自查。
  • 劉孝聽:《中庸》的做人之道
    ,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立。子思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第二十一章》)天賦於人的自然稟賦就是本性,遵循本性的規律發展就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自身就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子思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孔子《中庸》之道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都不可以稱之為道。因此對於品德高尚的人而言,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無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時也是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