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流傳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有許多人對其有誤解,主要有以下三條:
一、中庸之道就是無原則、無主見、遇事和稀泥。
有人可能認為,有人堅持向左,有人堅持向右,而我不持意見,這就是中庸了。
這是不對的,中庸不是自己沒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中庸之道也有自己的主見,那就是「持中」。
當別人堅持向左或向右,而我堅持走中間;當別人堅持加速或減速,而我堅持不加不減;當別人堅持對敵人要兇狠或對敵人要仁慈,我堅持既不能過狠也不能過於仁慈,這就是中。
「中」就是中庸之道的態度,堅持做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不欠著也不過猶不及,這才是中庸。
二、中庸之道不是牆頭草,隨草倒。
有人可能認為我採用中庸之道就是哪方勝利,哪方勢大,我就隨哪方,你這叫隨波逐流,而不是中庸。
中庸之道也是要堅持,堅持走中間的路線,有人稱之為中間派。
三、中庸之道不是不進取。
有人認為我中庸,我就不用努力,我不努力順其自然就是中庸,這也不對的。
中庸也要努力,努力把自己的理想實現,儒家一直是講究有為的,要做出成績來,要對國對民有貢獻,所以孔子不可能鼓勵無為。
中庸就是要讓每個人都採取一種中的態度生活,遇事不退縮不激進,更不能走極端。
有人遇到點小事就炸了,持刀傷人,這就不是中庸了,孔子是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這就需要傳播中庸之道。
《中庸》第一章最末句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或許用「中和」二字更好,一個庸字漸漸有了貶義,而和字就順暢的多了,做人就是要不急不緩,遇事不怯懦不激進不走極端,有理有據,據理力爭,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