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2020-09-10 韶山南岸國學


圖片來自網絡

《大學》是我們中華國學經典「四書五經」中的第一部,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大理學家程顥評價該書時說:《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該部經典不僅系統闡述了教育的宗旨、修身修德、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和要求,而且對治家、齊家、興家和旺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創觀點、思想和主張。

一、慎思齊家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大學》十五章說:「德是本也,財是末也。」道德是治家齊家的根本和關鍵,財富是其次的,是排在第二位的。《大學》二十九章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有仁德的人用財富去完善自身的品德,沒有仁德的人以捨棄自身的生命去發財。上述主張告誡我們,一個家庭如果重視家德建設,這個家庭就會人丁興旺,財富也就會恆足長久;如果這個家庭不崇德,不修德,不立德,不抓住道德這個根本,這個家庭就一定會出現財聚人散、家境破敗的結局,中國歷史上這種案例比比皆是。

圖片來自網絡

二、意誠齊家

念頭端正,福星臨;念頭不正,災星照。《大學》第十四章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要經常使自己的意念誠實,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厭惡壞事,要像喜歡美麗的色彩一樣喜歡善良。《大學》十五章還告誡我們:「誠於中,行於外。」一個人的內心真誠,一定會表現在外。這些主張明確地告訴我們,作為家長,要時時刻刻反求諸己,關注內心;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自己的思想意識要真誠無欺,不能有半點私心雜念;要處處警醒自己,約束自己,管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意識保持純真、正確、科學、誠實,用自己高尚的思想意識帶領和構建整個家庭或家族的精神家園。

圖片來自網絡

三、正心齊家

心正則身正,身正則家齊。《大學》十七章說:「身有所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如果心中有憤怒不平,思想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恐懼不安,思想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鬆懈逸樂,思想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憂愁疑難,思想就不能端正。因此,家長一定要加強學習,加強修養,提升素養,經常做到心靜、心寬、心悅、心安、心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身正人敬,人敬家齊

圖片來自網絡

四、身修齊家

樹不修,不可伸至蒼天;人不修,不可成其大業。《大學》第四章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裡明確主張: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大學》第十八章說:「其所敬畏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所謂治家首先在於修養自身的道理是:人們對於自己親近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鄙薄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尊重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憐憫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怠慢的人會有偏見。所以,喜歡某人卻能了解他的缺點,厭惡某人卻能了解他的優點,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這點。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消除在治家中的各種偏見、偏袒、偏頗、偏心、偏恨等傾向,修好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為所有家庭成員的的楷模這樣,你才能在整個家庭中有地位、有威信、有影響力、凝聚力和統領力,才能把整個家庭經營好、治理好。

圖片來自網絡

五、悌慈齊家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大學》第九章說:「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用今天的話表述是: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母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大學》十九章說:「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國君;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長官;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領導民眾。在這裡,《大學》告訴我們要齊好家,一定在家庭中大興悌愛慈愛之風,要尊兄愛弟,兄弟和睦,友愛相處;要慈愛幼小,和睦相親,互敬互愛這樣家庭就會出現積極向上,和諧幸福的格局。

圖片來自網絡

六、慎獨齊家

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治家的法寶。《大學》十五章說:「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其實,別人早就把你看透了,就像洞察了你的肝和肺一樣,那麼這種掩飾又有什麼益處呢?《大學》十六章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即使你在獨處時,周圍都有許多雙眼睛在注視著你,有許多雙手在指責著你,這是多麼嚴厲的監督啊!因此,作為一個家長,一定要謹慎不苟,規行矩步,嚴求諸己,事事表率。這樣,整個家庭就會出現個個都是好樣的,人人都是正能量

圖片來自網絡

齊家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學問。《大學》不僅是一部很好的教育學、德育學、修身學,也是一部優秀的治家管理學。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研讀,好好體悟,好好汲取其智慧,奮力齊好自己的小家,同心建設好偉大祖國這個大家。


2020年4月15日於長沙


本文作者:中國孔子基金會全國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副主任,韶山南岸國學院總顧問、名譽院長 劉孝聽先生

劉孝聽: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原副院長、原巡視員,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全國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副主任,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客座教授,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韶山南岸國學院名譽院長。

相關焦點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大學》是我們中華國學經典「四書五經」中的第一部,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大理學家程顥評價該書時說:《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治國之道
    這一精神文化現象的出現,就要感恩《大學》這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宗聖曾參在這部書中不僅系統闡述了治世治家之學,特別是對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作出了獨特的論證和闡發,而且影響著我們一代一代的國人,今天仍然對我們具有現實的啟迪、指導和教育意義。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
  • 劉孝聽走進沅江宣講國學
    劉孝聽在講課劉孝聽、楊智勇、塗政坤課後交流討論紅網沅江市分站12月2日訊(通訊員 郭光凡)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孝聽先後來到沅江市第一中學、瓊湖書院、紅日國學院宣講「誦讀國學經典,精育祖國棟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
  • 劉孝聽:《中庸》的做人之道
    ,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立。子思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第二十一章》)天賦於人的自然稟賦就是本性,遵循本性的規律發展就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自身就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子思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文化興市,國學先行——劉孝聽院長應邀為沅江市副科級以上幹部和...
    為了統一思想,激發鬥志,充實能量,提升素養,12月28日下午,沅江市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課堂」第34次集體(擴大)學習暨政協委員培訓會在沅江市市政府辦公大樓會議廳隆重舉辦,特邀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原副院長、原巡視員、湖南省黨政幹部教育名師、中國孔子基金會傳統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韶山南岸國學院榮譽院長劉孝聽先生作題為「明覺中華做人八道、常修領導幹部八德」的專題國學講座
  • 劉孝聽:孔子倡導的五大官德
    2020年5月7日於長沙 本文作者:韶山南岸國學院總顧問、名譽院長 劉孝聽先生劉孝聽先生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原副院長、原巡視員,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全國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副主任,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客座教授,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韶山南岸國學院名譽院長。
  • 劉孝聽:孔子倡導的五大官德
    一、惠德——惠而不費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子曰:「惠而不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孔子主張衡量和檢驗一個領導者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他有沒有「惠德」。就是看他心裡是否裝著人民,看他是否為人民制定好政策,看他是否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 劉孝聽:孔子的八大做人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孔子從前代先王那裡汲取精華,從連年殘酷的戰爭中尋找根因,從民眾的吶喊中悟出了真理:德是興國之本,德是立人之本。因此,孔子創造性地提出「志於道,據於德」,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圖片來自網絡) 孔子三歲識字,七歲習禮,十五歲立志學習,立志探索治國治世的大學問。他提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他主張凡是有作為的人,一定要設立自己未來方向的志願,要立高遠之志,立獨立堅定之志,立治天下之志;志向確定以後一定要勇毅前行,不達目標,絕不放棄。
  • 劉孝聽:孔子最不喜歡的四種官員
    這種官員,聖人摒棄之,百姓摒棄之,人人摒棄之。這種官員,聖人摒棄之,百姓摒棄之,人人摒棄之。這種官員,聖人摒棄之,百姓摒棄之,人人摒棄之。本文圖片主題為「孔子聖跡圖」均來自網絡本文作者: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韶山南岸國學院總顧問 名譽院長劉孝聽先生
  • 四書五經之《大學》: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
    學習儒家學說首先要關注《四書》,《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書》是一部耗時一千七百餘年的巨作,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極其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四書五經之《大學》——欲治國,必先齊家!欲齊家,必先修身!四書五經之《大學》·治國必先齊家原文:「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想要修身、齊家,平天下,只需學會《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大學》至今流傳兩千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
  • 劉孝聽:孔子的十大學習智慧
    《論語·學而第一》大意是:我在十五歲時,就果敢堅定地辭去吹鼓手,放棄賺束脩的工作,立志學習、探討、研究、創立仁義禮及治國治世的大學問。孔子主張把學道、悟道、立道,作為人生的第一志向。他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大意是:志向在道,根據在德,依賴在仁,暢遊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孔子主張學習要專一、學習要靜心。他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 修身齊家的方法《大學之易》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
    ,就要很大的學問,大學問的原則,就在《易經》,懂了《易經》才能濟世救人,因為任何學問,沒有超過《易經》的」。即掌握大的「學」問(易經)要知道它的起源(河圖、洛書),更要了解「道」的理論知識(陰陽、八卦、幹支、五行),明白「明」的時間曆法(陰曆、陽曆、農曆),應用「德」的工具(四柱、六爻、風水、奇門),使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新民」(名片),止於至善(名字)達到「死而不亡者壽」的目標。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為政篇2.5 治國之道必先齊家 齊家則自孝起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裡的孟懿子就是三桓之亂中的一位。事發生在魯。孔子也因此被趕出魯國。孟懿子問孝,孔子答了倆字。無違。挺有意思的。不違背什麼,自己猜去。這其中的語氣挺微妙的。個人猜測則是,你都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裡,問我孝有啥子意義額。
  • 劉孝聽:孔子的八大教育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一、全面發展的智慧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內在的根本之道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第七》)孔子主張,培養學生要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活動於六藝中。孔子這一偉大教育思想的提出,對以後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的制定與確立,提供了科學的啟示和原始模型。
  • 《論語今讀》:君子之道—修身、養性、齊家
    第三部分:「齊家篇」圍繞齊家以孝悌之道為主體,強調「孝」道是孔子學說的基石,是齊家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個人修養、為政治國的起點和根本觀。第四部分:「處世篇」從待人處事角度論述了《論語》處世的修養、原則及智慧,教人懂禮貌,守規則,攢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