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儒家學說首先要關注《四書》,《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四書》是一部耗時一千七百餘年的巨作,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極其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四書五經之《大學》——欲治國,必先齊家!欲齊家,必先修身!
四書五經之《大學》·治國必先齊家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
譯文:
一個人要是想治理國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因為不能管理好自己家庭,卻能管理好百姓的人,是不存在的。
那些有教養的君子,他們在家裡就能受到「治國」方面的教育。
只有對父母孝順的人,才能讓他輔佐君王;只有對兄長尊敬的人,才能讓他輔佐長官;只有對子女慈悲的人,才能讓他統治百姓。
四書五經之《大學》·齊家必先修身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
一家之主想要管理好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自己首先要修身養性。
因為:人們對自己親近的人會有偏袒;對自己討厭的人會有偏頗;對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自己憐憫的人會有偏愛;對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
所以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既非常喜愛某人,又看得到那人身上的缺點;既非常討厭某人,又看得到那人身上的優點。
古時候有諺語說:「大家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壞,大家都不滿足自家莊稼的好」。
這就是一家之主,不先修身養性,就很難管理好自己家族的道理。
四書五經之《大學》·修身必先正心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譯文:
一個人想要修身養性,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理與思想。
因為:不論你的心裡是埋藏著憤怒、恐懼、喜好還是憂愁,都不是端正的心理。
如果你的心不端正,長期心不在焉,就會對身邊發生的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吃東西的時候食之無味。
想要修身養德,第一步就要從端正自己的心理、思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