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之《大學》: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

2020-11-29 國學史記

學習儒家學說首先要關注《四書》,《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四書》是一部耗時一千七百餘年的巨作,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極其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四書五經之《大學》——欲治國,必先齊家!欲齊家,必先修身!

四書五經之《大學》·治國必先齊家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

譯文:

一個人要是想治理國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因為不能管理好自己家庭,卻能管理好百姓的人,是不存在的。

那些有教養的君子,他們在家裡就能受到「治國」方面的教育。

只有對父母孝順的人,才能讓他輔佐君王;只有對兄長尊敬的人,才能讓他輔佐長官;只有對子女慈悲的人,才能讓他統治百姓。

四書五經之《大學》·齊家必先修身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

一家之主想要管理好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自己首先要修身養性。

因為:人們對自己親近的人會有偏袒;對自己討厭的人會有偏頗;對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自己憐憫的人會有偏愛;對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

所以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既非常喜愛某人,又看得到那人身上的缺點;既非常討厭某人,又看得到那人身上的優點。

古時候有諺語說:「大家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壞,大家都不滿足自家莊稼的好」。

這就是一家之主,不先修身養性,就很難管理好自己家族的道理。

四書五經之《大學》·修身必先正心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譯文:

一個人想要修身養性,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理與思想。

因為:不論你的心裡是埋藏著憤怒、恐懼、喜好還是憂愁,都不是端正的心理。

如果你的心不端正,長期心不在焉,就會對身邊發生的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吃東西的時候食之無味。

想要修身養德,第一步就要從端正自己的心理、思想開始。

相關焦點

  • 四書五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文人的最終信仰
    這是一個沒有「強迫」必讀的古籍,也沒有「強迫」必讀四書五經的時代。但是這個「沒有強制性」,也不是「必須沒有」。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分古今,也沒有中外之差,優秀的作品,需要我們慢慢去品味。就讀書的數量而言,我還算不上是個國學愛好者,只是在朋友的薰陶下,提前一個月每天早晨到家樓下的湖邊去背《大學》。最終的效果,不言而喻,就是混職場升職加薪這件事,《大學》一書中早就說過,「君子先慎於德,有德之人,有土之人,有土之人,有財之人,有財之人」。在真正了解後,每年的目標並不在於今年自己加多少錢,而是在於今年自己學習多少知識,幫助多少人,做多少事。
  • 王興談創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獵雲網
    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這是「齊家」的意思。王興說,需要修身然後才能齊家,然後才能治國,然後才能平天下,是對整個創業公司的語境來講的。這個聽起來比較虛,但是越是快速變化的環境,越是要抓住那些可能不變的東西。以下是美團CEO王興演講實錄:十年前我從美國回來開始創業,過去十年一直是個創業者,我到今天依然是個創業者。
  • 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
    你沒能明白,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做到了,才能治國平天下!你被追「大」障礙了自己的心。你以為做大事,才是報效祖國。你以為人不應該被小情小緒所困,人應該追求大情大愛。你以為「小家」不重要,大家才重要。你以為「我」不重要,天下才重要。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
    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這八個步驟,分為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為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定要讀書
    年少時,長輩推薦閱讀四書五經,背誦名言警句,往往是通宵達旦,每有會意時,也忘記了吃飯睡覺。於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便有了豁達的心胸,懷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踏上了人生的徵途。每次讀到一本好書,我都愛不釋手,總想一口氣讀完它。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誠意、正心、修身」,為內聖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為外王之業。而從修身到平天下的架構,很有可能也是源於道家。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字裡行間|修身齊家:齊家之要在修身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修身齊家」是後世經歸納而成的一個詞語,語出《禮記·大學》,其中說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為祖祖輩輩口口相傳流傳至今,中華傳統美德涉及領域廣闊,可用「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八字領略它的文化之美。也可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 論「修身、齊家、助人、益天下」的人生哲學
    當我寫完這篇文章後,我又確立了我的座右銘,也是我將終身踐行的人生信仰和人生哲學,那就是:修身、齊家、助人、益天下。「修身、齊家、助人、益天下」來源於四書五經中《大學》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們儒家的經典思想,也是自古以來影響讀書人的行為準則,是讀書人一生的事業和奮鬥方向。
  • 想要修身、齊家,平天下,只需學會《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一書相傳出自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以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散文,這部書在歷史當中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家風之正在齊家,齊家之要在修身
    「齊家」是《大學》「八條目」之一,並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一般而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我道德修養的實踐層面,並遵照家、國、天下的順序依次展開。因此,在儒家「外王」的邏輯演進中,「齊家」的價值就顯得更為重要。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成功學使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方面實質就是當代每個人的人生觀,生活觀以及人生目標方面的問題,1,修身是指先把自己的性格,情緒,情商,智商,知識和能力都要解決處理好,也就是做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齊家是指讓家庭和諧幸福,每個家庭是國家的個體單位,家庭興旺則國家興旺,可見每個人都要把家務事解決好,處理好家庭矛盾,對父母孝順,忠貞愛情夫妻關係要和睦共同奮鬥,教育好子女,未來的接班人工程培育要搞紮實。
  • 談談何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指修養身心,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就是擇善而從,博學於文,並之以禮。修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並不是看了些聖賢書就成為甚至超人了。至於那些無助於個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雜學,不但無益於修身,還會讓人自高自大,自認為無所不知,誇誇其談。
  • 陳忠平與曾國藩傳人曾樾論修身齊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今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也是陳忠平董事長及鴻揚員工的當代理想。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的豐碑,在當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就是從修身、齊家開始,曾國藩的修身強調「先利他,再利己」,曾國藩的齊家包含大家與小家,才有曾國藩的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