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2020-12-06 無畏樂園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節選)

以修身為起步,不斷提高生命場能量。最先受益的必是家庭,家庭會因為你的存在而獲得和諧與幸福。然後這種能量場繼續擴大,你才可以影響一「國」。這個「國」是古代名詞,對應到現代社會,相當於一個集團公司或大型企業。這時候你的存在會造福一個更廣泛的範圍,你將為許多人的福祉負責,你的所作所為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依靠,你因此更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然後你的能量還有可能繼續擴大,你將會利益「天下」。古人所說的「天下」,就是指現在的國家。然後你繼續提高,將有可能造福全人類。這個路子的終極是佛的同體大悲,但是大學還沒有這樣廣大的觀念,討論範圍只限於人類社會。

《大學》對修煉順序的探討使用了不同概念,在正心之後,出現了誠意、致知和格物,格物到底是怎樣的操作行為,非常費解。明朝大儒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前就沒有弄懂格物的涵義,曾端坐在竹子前「格物」,最後把自己「格」病了。當然,使用什麼樣的名詞概念本無所謂,意思到了才是最重要的。那麼這一切的變化內因和根據是什麼呢?

儒家的修身相當於佛家的修煉,儒家的內聖外王近似於佛家的同體大悲。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以為佛法是出世的。修煉有一部分是要出世修,他開始沒有這個能力,只能專心致志於自我解脫。但當他修到佛的境界時,他必須回向眾生,以濟渡眾生為生存意義。所以,佛家是在更大範圍上的入世,他的入世範圍是整個宇宙,只有佛才能真正做到同體大悲。

儒家的平天下,是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與柏拉圖哲學王的說法如出一轍。

相關焦點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的修煉我喜歡分為內和外,外則是應對外部環境人和事的能力,而內則是與自己相處,放過自己的心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這個由內而外的架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將個人道德修養和治國平天下統一了起來,一向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並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格物、致知
  • 想要修身、齊家,平天下,只需學會《大學》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一書相傳出自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以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散文,這部書在歷史當中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
    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這八個步驟,分為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為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
  • 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
    你沒能明白,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做到了,才能治國平天下!你被追「大」障礙了自己的心。你以為做大事,才是報效祖國。你以為人不應該被小情小緒所困,人應該追求大情大愛。你以為「小家」不重要,大家才重要。你以為「我」不重要,天下才重要。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 王興談創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獵雲網
    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王興指出,一個公司一開始只是單一的業務,按職能部門分,後來業務多了,要按事業部分,後面按事業群分,或者外面他們有投資公司,有生態鏈的各合作夥伴,這才整個合成一個「國」要「平天下」,需要靠企業,整個團隊去做。
  • 成功學使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方面實質就是當代每個人的人生觀,生活觀以及人生目標方面的問題,1,修身是指先把自己的性格,情緒,情商,智商,知識和能力都要解決處理好,也就是做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齊家是指讓家庭和諧幸福,每個家庭是國家的個體單位,家庭興旺則國家興旺,可見每個人都要把家務事解決好,處理好家庭矛盾,對父母孝順,忠貞愛情夫妻關係要和睦共同奮鬥,教育好子女,未來的接班人工程培育要搞紮實。
  •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也可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經典文化滲透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於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中華傳統美德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孕育了中國輝煌的歷史成就,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中華傳統美德之修身養性於自身。修身在於提高個人的美德,完善自身修養使其具備良好的社會素質。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古代貴族有小學和大學。貴族子弟在十五歲之前上小學,學習文字、書法、計數、禮儀等等,十五歲以後便上大學。在大學裡是學甚麼的呢?《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綱領」、「八條目」,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有關《大學》的作者,有說是由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寫。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古代貴族有小學和大學。貴族子弟在十五歲之前上小學,學習文字、書法、計數、禮儀等等,十五歲以後便上大學。在大學裡是學甚麼的呢?《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綱領」、「八條目」,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定要讀書
    於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便有了豁達的心胸,懷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踏上了人生的徵途。每次讀到一本好書,我都愛不釋手,總想一口氣讀完它。於是,在課堂上、路燈下、飯桌旁、被窩裡撿拾邊邊角角的時光,每當讀到精彩的篇章,體味形象的語言描述時,腦海裡不時浮現書中的景象,仿佛播放電影一般,引我入夢。
  • 古典今說┃當代,怎樣理解「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內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禮記·大學》第一章中的第二節,節選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 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光明日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標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談及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近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刊發的《習近平的文學情緣》一文披露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脫稿講述的15個故事,其中他深情地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 談談何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者說是成熟了,因為誠意它是一個鍛鍊、修煉,修練的結果,就是正心。正心的話就是說我們已經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判斷系統,獨立的判斷系統。在以後的做事過程中,我會自動的產生這種判斷,然後做出正確的決定。
  •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廉潔的意思是清白高潔,不貪汙。我愛讀歷史,而關於廉潔的方面有兩篇記憶(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故事之一:在清朝初的時候,陳居官至閩浙總督。他為官清廉,生活儉樸,臨終時仍身穿著粗袍布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