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但何謂內聖?內是就一個人自身而言,尤其是就其內在的心性而言。聖意味著獲得了最高的道。一個得道的人也就是一個有德的人。因此,聖人是一個具有最高道德的人。這裡的道德不僅有倫理的意義,而且有知識的意義。這也就是說,聖人作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也同時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人。所謂智慧就是知道,是對於道的傾聽和言說。
對於人而言,道作為其自身是已經預先給予的,並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於是,對道的理解不過是人的心靈對道的敞開和虛懷接受而已。在《大學》這裡具體表現為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等程序的心性的修煉而達到修身。它們正是一個知道、體道和合道的過程。
何謂外王?外指人與外在的關係,也就是與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王不僅意味著最高和首先,而且意味著統治和統一。一個王者不同於霸者。後者是藉助於武力或者暴力徵服世界,與之相反,前者卻是依賴於道德和智慧來感化百姓。
這種王道的實行的關鍵點在於,王者自身是道德和智慧的榜樣,他召喚百姓也不斷地獲得道德和智慧。基於如此的理由,王者將個人的心性修煉轉變成全體民眾的心性修煉。在這樣的基礎上,正如《大學》所言,一個王者就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王者不僅使自己成為了國王,而且也使國家成為了王國。
何謂內聖與外王的關係?一些觀點認為,內聖和外王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為內聖未必外王,而外王未必內聖。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找到許多例證。如一些儒家的聖人並沒有成為帝王,同時,一些帝王未必就是儒家的聖人。但《大學》的內聖外王的原則並非是對於歷史的描述,而是關於大人人格的理想的構建。正是在這樣的範圍內,《大學》所說的內聖外王便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成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內聖是外王的基礎和根據;另一方面,外王是內聖的開顯和完成。
但《大學》所主張的內聖外王有它明顯的限度。內聖作為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的獲得是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過程中完成的。雖然這可以分為物與心兩個方面,但它始終建基於心靈自身的活動之中。因此,內聖的關鍵是心靈保持為自身,也就是意誠和心正。這樣的心靈是純潔的,是原初的。當心靈如此呈現的時候,它就能獲得最高的道德和智慧。
但這種最高的道德和智慧是從哪來的呢?它要麼是心靈自身本有的,要麼是事物向心靈所呈現的。總之,最高的道德和智慧是自然為心靈所賦予的。在這樣的意義上,內聖不過是回復到一個最初的心靈而已。但由內聖而外王卻是最初心靈的擴展,它表現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都在於心。
於是,這可以表述為以心齊家、以心治國和以心平天下。但心在此具體化為以孝道為本的道德,以心外王也就成為了以心化人的王道。不過,外王關涉到一個現實世界。一個現實世界的創造和改變絕對不只是一個心性的修煉問題。同時,家、國和天下雖然具有某種意義的同構特點,但它們絕對不是完全同質的,而是異質的。正如國不同於家一樣,天下也能等同於國。由此,外王是否能夠真正的實現是有疑問的。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