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2020-12-04 富春之道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但何謂內聖?內是就一個人自身而言,尤其是就其內在的心性而言。聖意味著獲得了最高的道。一個得道的人也就是一個有德的人。因此,聖人是一個具有最高道德的人。這裡的道德不僅有倫理的意義,而且有知識的意義。這也就是說,聖人作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也同時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人。所謂智慧就是知道,是對於道的傾聽和言說。

對於人而言,道作為其自身是已經預先給予的,並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於是,對道的理解不過是人的心靈對道的敞開和虛懷接受而已。在《大學》這裡具體表現為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等程序的心性的修煉而達到修身。它們正是一個知道、體道和合道的過程。

何謂外王?外指人與外在的關係,也就是與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王不僅意味著最高和首先,而且意味著統治和統一。一個王者不同於霸者。後者是藉助於武力或者暴力徵服世界,與之相反,前者卻是依賴於道德和智慧來感化百姓。

這種王道的實行的關鍵點在於,王者自身是道德和智慧的榜樣,他召喚百姓也不斷地獲得道德和智慧。基於如此的理由,王者將個人的心性修煉轉變成全體民眾的心性修煉。在這樣的基礎上,正如《大學》所言,一個王者就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王者不僅使自己成為了國王,而且也使國家成為了王國。

何謂內聖與外王的關係?一些觀點認為,內聖和外王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為內聖未必外王,而外王未必內聖。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找到許多例證。如一些儒家的聖人並沒有成為帝王,同時,一些帝王未必就是儒家的聖人。但《大學》的內聖外王的原則並非是對於歷史的描述,而是關於大人人格的理想的構建。正是在這樣的範圍內,《大學》所說的內聖外王便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成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內聖是外王的基礎和根據;另一方面,外王是內聖的開顯和完成。

但《大學》所主張的內聖外王有它明顯的限度。內聖作為最高的道德和智慧的獲得是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過程中完成的。雖然這可以分為物與心兩個方面,但它始終建基於心靈自身的活動之中。因此,內聖的關鍵是心靈保持為自身,也就是意誠和心正。這樣的心靈是純潔的,是原初的。當心靈如此呈現的時候,它就能獲得最高的道德和智慧。

但這種最高的道德和智慧是從哪來的呢?它要麼是心靈自身本有的,要麼是事物向心靈所呈現的。總之,最高的道德和智慧是自然為心靈所賦予的。在這樣的意義上,內聖不過是回復到一個最初的心靈而已。但由內聖而外王卻是最初心靈的擴展,它表現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何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都在於心。

於是,這可以表述為以心齊家、以心治國和以心平天下。但心在此具體化為以孝道為本的道德,以心外王也就成為了以心化人的王道。不過,外王關涉到一個現實世界。一個現實世界的創造和改變絕對不只是一個心性的修煉問題。同時,家、國和天下雖然具有某種意義的同構特點,但它們絕對不是完全同質的,而是異質的。正如國不同於家一樣,天下也能等同於國。由此,外王是否能夠真正的實現是有疑問的。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這個由內而外的架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將個人道德修養和治國平天下統一了起來,一向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並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格物、致知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而《大學》的道是人類之道,也就是人如何作為一個人去存在的道理。從道出發,知行是合一的。鑑於這種關聯,知識具有獨特的本性。知識不僅認識外在,而且認識內在。不僅要認識外物,而且要認識心靈。只有當心靈回到心靈自身的時候,它才可能去認識事物之道。這種認識過程表現為知止、定、靜、安、慮、得等。
  • 《大學》的歷史地位很重要,三綱領、八條目,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開篇即提出「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所說的明明德,指的是光明其道德的意思,親明本來應該是「新民」,而這裡的「新」只能從道德上來講。這兩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在講一個人如何能夠修行,達到內聖的境界。而「至善」的意思較為寬泛,不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操作,即所謂的外王,所以大學的三綱領,實質上強調的是一個內聖外王之道。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 王興談創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獵雲網
    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我在後面反覆想,真正最有價值的建議,是我們老祖宗的一個想法,四書五經《大學》裡有一句話說儒家的理想,做一個君子應該怎麼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近一年回想它覺得越來越有意思,我給大家解讀一下為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創業者自我修養是一個極其好的建議。
  • 解讀丨「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與實現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內聖」主要指的是「聖賢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
  • 道家的修身養性即是內聖外王之道
    就是無為、自然、隨緣、不用人心幹擾道。而道家有一種說法,叫做內聖外王。說的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後,外在就自然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這種外在的狀態,也被稱為外王。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莊子認為七竅也是如此,當越來越耳聰目明的時候,當一個人聰明絕頂時,是無法入道的。大智若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古典今說┃當代,怎樣理解「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內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禮記·大學》第一章中的第二節,節選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古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可是在《天下》篇的作者看來,儒士們只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度」進行了學習和傳承,雖然他們非常精通《詩》《書》《禮》《樂》,對各項法規制度如數家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這些法規制度背後的含義並不知曉,也就是說,他們並未掌握「內聖外王」之道。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
  • 成功學使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方面實質就是當代每個人的人生觀,生活觀以及人生目標方面的問題,1,修身是指先把自己的性格,情緒,情商,智商,知識和能力都要解決處理好,也就是做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齊家是指讓家庭和諧幸福,每個家庭是國家的個體單位,家庭興旺則國家興旺,可見每個人都要把家務事解決好,處理好家庭矛盾,對父母孝順,忠貞愛情夫妻關係要和睦共同奮鬥,教育好子女,未來的接班人工程培育要搞紮實。
  • 儒家文化脈絡梳理: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 什麼是內聖外王學說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車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指的是君主對其它國家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為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
  • 《四書道貫》之治國平天下,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原標題:《四書道貫》之治國平天下,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齊家之後就是治國平天下了,個人認為「治國平天下」不看也罷,那個層次不但高,且多虛言,無非是以德治國的闡述。
  •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為祖祖輩輩口口相傳流傳至今,中華傳統美德涉及領域廣闊,可用「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八字領略它的文化之美。也可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 想要修身、齊家,平天下,只需學會《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以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散文,這部書在歷史當中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