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2020-12-04 富春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而《大學》的道是人類之道,也就是人如何作為一個人去存在的道理。從道出發,知行是合一的。鑑於這種關聯,知識具有獨特的本性。知識不僅認識外在,而且認識內在。不僅要認識外物,而且要認識心靈。只有當心靈回到心靈自身的時候,它才可能去認識事物之道。這種認識過程表現為知止、定、靜、安、慮、得等。

當然,《大學》不僅注重認識,而且注重行為。《大學》的行為並非是一般的物質生產活動,而是人的道德實踐活動。行為既不是外在於知識的,也不是去補充知識的,而是知識自身的完成和現實化。這也就是說,一種關於人的真正的知識必然指導人的存在並變成人的行為,從而成為了倫理。它既規定了人與人的關係,也規定了人與物的關係。

此外,《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還包括了人我合一原則。這裡的我不是一般意義的我,而是一個修身的我。因此,他是被道德和智慧所規定的自我。這就是說,我不是從個人的欲望出發的,而是從道德和智慧出發的。這裡的人是指我之外的其他人。他們是家人、國人和天下之人等。

《大學》所主張的人我合一主要是強調了人我共在的事實,也就是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家中,一個國中,一個天下。不僅如此,人我共在還意味著大家都被家庭關係亦即孝道所規定。但在人我共在的關聯中,人我仍然是有差異的,甚至是有等級的。這表現為上下、尊卑的不同,並具體地化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主被動關係。我是齊者、治者和平者,人是被齊者、被治者和被平者。

《大學》不僅提出了內聖外王之道以及相關的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原則,而且還指出了達到這一理想人格的具體的程序和步驟。正是因為它提出了修身的指針,所以它才成為了儒家的初學入德之門。

《大學》的三綱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已經綱要性地指出了先內聖后外王的基本程序,八目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更細緻地描述了內聖外王之道的每一個環節及其相互關係。它以修身為中樞環節,向身內和身外兩個向度展開。就人的身內而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由此以明明德;就人的身外而言,則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以親民。

當然,八目自身還包括了更為複雜的關係。格物、致知主要是人與外物的關係,誠意、正心主要是人與自身心靈的關係。對物和心的把握為人的修身奠定了基礎。從修身出發,人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心性的實現和擴充。從個人、到家族,再到國家,乃至天下,範圍越來越大,目標越來越遠。內聖終於成為了外王。

在八目之中,其中相鄰的兩個環節存在先後關係。每一個居先的條目是居後的條目的必要條件。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惟有前者,才有後者。同時,每一個居先的條目和居後的條目都構成遞進關係。不僅要有前者,而且要有後者。只有當最後的條目實現,也就是八個條目全部完成的時候,內聖外王才獲得了充分條件。

但在八目的首尾條目中還存在一種隱秘的關聯。第一個條目是格物,最後一個條目是平天下。但格物和平天下有什麼關係。物作為存在者包括了事物和人物,因此就是天下之物;天下作為世界就是大地上的人和物,因此就是物的天下。故物與天下雖然是差異的,但也是相同的。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格物就是格天下,平天下就是平物。

於是平天下作為最後的條目並非遠離了作為第一條目的格物。無寧說,平天下是對于格物的回歸。但這並非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自身的更新。一方面,從格物到平天下是將認識變成了行為,將內聖轉化成了外王;另一方面,從平天下到格物是將行為變成了認識,將外王轉化成了內聖。這一尚未充分意識到的八條目的循環關係表明了內聖外王之道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道家的修身養性即是內聖外王之道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日常生活中就是擇善而從,博學於文,並約之以禮。修身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並不是看了些聖賢書就成為甚至超越聖人了。至於那些無助於個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雜學,不但無益於修身,還會讓人自高自大,自認為無所不知,誇誇其談。
  • 古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即使如此,但不完備又不普遍,是看問題片面的人。分割天地的完美,離析萬物的常理,分割古人道術的全體,很少具備天地的純美,不能相稱於神明的包容。所以內聖外王的道理,幽暗不明,抑鬱不發,天下的人各自盡所欲而自以為方術。可悲啊!百家皆各盡迷途而不知返,也就不能合於大道了!後世的學者,不幸在於不能看到天地的純美,不能看到古人道術的全貌,將要為天下所割裂。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
  • 為什麼中國的聖人總在追求內聖外王之道?
    此外,更多人在努力成為聖人。不管是哪位聖人,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追求內聖外王之道。 為什麼中國的聖人總在追求內聖外王之道? 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內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聖人)所謂的內聖外王之道。 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聖人分外的事。處理世務。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展的實質所在。他不僅作為社會的公民,而且作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來執行這個任務。
  • 小智讀書:讀《大學》之道,須知行合一?
    讀《大學》之道,須知行合一小朋友們,我是小智爸爸,今天要繼續和大家分享《讀破萬卷書、行走萬裡路---小智讀書記》的原創故事今天的小智讀書故事是:讀《大學》之道,須知行合一。勤奮的小智每天都背誦《大學》,但對大學之道仍不甚其解,就問爸爸這是怎麼回事?爸爸告訴小智近代名人曾國藩先生曾說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皆我分內事也。
  • 儒家「內聖外王」之道對青年毛澤東人格的影響
    [摘 要]「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人格目標和道德行為模式,它深刻影響了青年毛澤東的人生哲學和理想人格。受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影響,青年毛澤東注重探討「大本大源」,致力於道德品行的修煉。五四運動後,隨著毛澤東世界觀、價值觀的轉變,「內聖外王」的內涵和實現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大學》的歷史地位很重要,三綱領、八條目,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大學即大人之學,與目的在於啟蒙的「小學」有所區別。大學開篇即提出「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所說的明明德,指的是光明其道德的意思,親明本來應該是「新民」,而這裡的「新」只能從道德上來講。這兩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在講一個人如何能夠修行,達到內聖的境界。而「至善」的意思較為寬泛,不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操作,即所謂的外王,所以大學的三綱領,實質上強調的是一個內聖外王之道。
  • 解讀丨「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
  • 內聖外王一一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求
    用陽明先生的心學來說就是致良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內聖外王。中華文化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一字多義,這就造成了他的博大精深,一詞勝千言,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悟,所以學習中國文化重在一個悟字,在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時也一樣,這個悟一定是要知行合一地去悟。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和釋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使人與人(社會)、人與物(自然)以及人與己(自我)的和諧相處,共生共長,共同發展。它們認為,只有在這樣的思想觀念引導下,人才能夠找到根本,社會才能最終走向幸福美好的「大同世界」。
  • 毛澤東的內聖外王之道!
    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既有《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類的國學經典,亦有《史記》、《漢書》之類的史學著作;既有拿破崙、葉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華盛頓等人的人物傳記,亦有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盧梭的《民約論》,約翰·穆勒的《穆勒名學》,赫胥黎的《天演論》等經典著作,可謂涉獵廣泛,並總結出了「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對「內聖外王」的一種新詮釋——就餘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而談
    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 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按照這裡的敘述脈絡,「內聖外王之道」是天下治國之共法,所指則是針 對「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的聖王而言。
  • 如何做到儒家的內聖外王?他的標準誰什麼?普通人如何成王成聖?
    按馮友蘭先生對「內聖外王」的理解――「所謂內聖外王,只是說,有最高底精神成就底人,可以為王,而且最宜於為王」[8]的觀點來看,儒、道、法三家對於「最高底精神成就」顯然有不同的見解和追求:儒家所追求的是最高知識成就。
  • 紀念餘敦康先生|學貫「內聖外王之道」:政治與教化之兩端
    蓋在於「內聖外王之道」,即政治與教化之兩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後擴充為《魏晉玄學史》)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再到晚年的《周易現代解讀》以及長文《三代宗教》,無不貫穿始終。
  • 有趣的「知行合一」
    先看合一的意義。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比如體用一源,動靜一如,有無一處,知行一合等等在中國古典哲學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盤古一划開天地,到周易的陰陽一始。從老子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處處都有一的存在。一不僅僅是個數字,一代表的是一個整體,一個和諧統一相互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哲學都反對用二分法來看世界。
  • 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知」就是學習的過程,「行」即是做事也是人格修煉的過程,這樣就把學問、道德、使命融合為一體,從此這一目標像一個燈塔一樣,成了文人學子的畢生追求。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想起某位人物多次飽含深情說起的一句話:一個民族總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換言講,「志於道」的大公之用就猶如這份仰望星空的情懷一樣,展望的是民族未來。為己之用看的是腳下方寸,關注的是自己一時的利益得失,兩者雖同稱之用,又怎能會一樣呢。
  •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原創)宇宙茫茫,天地蒼蒼,人乃滄海一粟;順應天道,敬畏自然,珍惜生命,調適心態。 人生,許多事情無法決定、也無法改變,因此——要順應天地、順應自然,如此方能達到「天人合一 人=思想與行動一致,靈魂與肉體統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表裡如一,如此方能實現「知行合一」。
  • 內聖外王,千古第一人——王陽明
    王陽明回答,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是做聖賢,我讀書的目的也是做聖賢。在回答他的狀元父親時,他大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考取功名無用,考取狀元無用,要致力於幹實事」這讓當時的人都大吃一驚。王陽明先生一生追求內聖外王。王陽明這樣說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