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行合一。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對全面理解心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覺來豐富對知行合一的理解。
對知行合一最為普通的解釋就是理論聯繫實際。或者,不能行的知就不是知,不能知的行就不是行。等等。
但同時我們要理解文字的悖論。任何文字和詞語都只是真理的指路牌,它本身不是真理,只是引導我們通向真理的道路而已。於是,對文字不同的解釋將讓真理產生不同的意義。
一 什麼是「一」
我們把知行的概念放在一邊,暫且不表。先看合一的意義。
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比如體用一源,動靜一如,有無一處,知行一合等等在中國古典哲學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盤古一划開天地,到周易的陰陽一始。從老子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處處都有一的存在。一不僅僅是個數字,一代表的是一個整體,一個和諧統一相互融合的整體。
中國古代哲學都反對用二分法來看世界。
二分法容易產生矛盾對立的兩個極端,用二分法處理問題時容易左右為難。一種方法又容易走入死胡同。三種即三種以上的方法才會很靈活,才會更有選擇,畢竟靈活和多選擇才是真正的能力。
老子道德經裡說:有無之相生,長短之相形。有和無是共生的,長和短也是相較的。有和無之間還有個實的存在,長和短之間還有個適的存在。他們都是統一的一體而又不分彼此。無只是有的缺失,短只是長的消融,所謂對立的二者彼此一家,從未分離。
只有用一個整體的視覺來看世界,才能讓自己更靈活而且更有選擇。同樣,理解知行合一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把知行分開,產生對立,這樣會讓我們走入理解的死胡同,產生左右為難的不適感,我們也就看不到真理的指路牌,在尋找真理的道路上迷亂不堪。
二 知行不合一
如果把知理解為知識,理論的話,那是不是存在知行不能合一的情況呢?
我們先看只知而不能行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人類以超越光速的速度旅行的話,那人類將回到過去,但目前的科技實力我們無法實現。我們也都知道如果我們能時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時刻保持愉的心情,那我們的境遇會變的越來越好。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們仍然被消極的情緒控制,不自覺的又沉浸在悲觀之中,以至於生活境遇變的越來越糟。等等,如此知而不能行的例子很多,很多。
我們再看行而不能知的例子
好多人會經常的做夢,不管是美夢還是噩夢,有些夢會栩栩如生,如臨其境,甚至有些夢成了預言的啟示,不少人通過夢境避免了危險或者獲得了財富。這個每天我們都在身體力行的事情,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研究透徹夢的原理。我們只是在身體力行,我們卻不知道他的背後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再看看我們的大腦,人類利用大腦的10%就足以讓人類成為智人,成為地球上生命的統治者。如果人類利用了20%的大腦,或者是全部的大腦,那個時候人類將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甚至成為神一樣的存在。被我們時時刻刻使用的大腦,我們也只是窺其一貌,還有很多的大腦的秘密科學家們到現在依然無從知曉。
我們繼續看知而能行但不去行的例子
早期的基督教頌揚酷刑,並對酷刑進行了道德化,認為只有經歷酷刑才能醒悟真理,避免落入地獄而進入天堂。比如相信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布魯諾就被活活燒死。同樣堅持日心說的伽利略因為把聖經翻譯成英語並進行了懺悔才避免了被宗教的懲罰。那麼今天的基督教信仰者為什麼拋棄了信仰中所倡導的酷刑了呢?這是因為,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裡,人們的宗教意識形態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是脫離的。當他們在教堂持守信仰的時候,他們宣揚的是兩千年來未曾改變的信念;但他們在實際行動中所遵從的卻是非暴力和寬容這樣的現代規範。對這種仁慈的知行不合一,我們是要心存感激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看到,有時候知和行在人類認知上是單獨存在的。甚至是知行並不能合一,但同時這個不合一反而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 知識的結構
每個人從頭開始掌握一個知識,都要經歷四個階段。
以開車為例。
第一階段 「不知己不能」 即 無能力無意識
新生嬰兒不會開車,一是嬰兒還不具備這個能力,二是嬰兒還沒有成熟的思想思考這個問題。不會開車不會給嬰兒造成不便,也不會形成心理壓力。這就是第一階段,無能力無意識即「不知己不能」。
第二階段 「知己不能之」 即 有意識無能力
突然有一天,嬰兒18歲成年了。他看到馬路上車水馬龍,各色豪車馳來行去,車上美女帥哥聲色迷離。這個時候他會問:為什麼別人會開車?而我不會呢?一旦有了這個疑問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意識到自己缺乏某種能力,即「知己不能之」。這個時候,不會開車不僅給自己造成了不便,同時也產生了心理壓力。
第三階段 「知己已能之」 即 有意識有能力
這個時候,去報名學車,經過長時間的練習,通過了考試,拿到了駕照,此時此刻好激動,終於掌握了一個技能。這是第三階段,「知己已能之」。在這個階段,明明已經學會了所有的操作,背熟了所有的交通法規,可每次手把方向盤的時候,心裡還是會忐忑。在路上行駛時,心裡還是時刻留意著手部動作和腳下的油離配合,遇到複雜的路況還會緊張有點害怕,開車時會時刻集中注意力,根本顧不了其他的事情。
第四階段 「不知己能之」 即 潛意識 有能力
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再也不用一直看著後視鏡,再也不用一直留意自己腳下的油門剎車和離合,停車起步也已經習慣成自然了。大腦終於可以放鬆下來思考別的事情了,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欣賞音樂,一邊熟練的轉彎超車一邊絞盡腦汁的給副駕上的姑娘講一個並不可樂的笑話。這就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潛意識,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
鄧寧克魯格效應更能說明這個問題,如下圖所示:
對知行合一理論聯繫實際這個理解屬於知識結構的第三階段,是對知行合一理解的某個階段,並非全部。而在潛意識層面的知行合一才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認知,才是心學修煉的目的和真諦。
從現在開始,在你的心靈花園中播種下和平、幸福、善良、理智行事和財務自由等意願的種子吧。讓你的思想平靜下來,讓自己確信這些願景,毫無保留地把它們同自己的理智融合在一起。如果你持續不斷地把這些種子種在自己心靈的花園裡,那麼你將等到一個輝煌的收穫季節。
四 好色,惡臭的生物進化解釋
先生曰: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 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 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摘自《傳習錄上—徐愛錄》
譯文: 先生說:「這是因為心已為私慾蒙蔽,不是知與行的本來面貌了,沒有知道了缺不去做的情況,知道了而不去做,那就是不知道。聖賢教人去知,去行,用意正在於使得知與行復歸其本來面貌,不只是簡單告訴你怎麼去知,去做就可以了。所以《大學》裡給出個真知,真行的的例子,『就像喜歡美色,就像討厭惡臭』。見到美色屬於知,去喜歡就是行,只要一見到美色便自然而然的喜歡上了,並不是看到美色後又起個念頭去喜歡;聞到惡臭屬於知,去討論便是行,只要一聞到惡臭便自然而然地討厭上了,並不是聞到惡臭後又起個念頭去討厭,就像一個鼻塞的人雖然看到眼前惡臭的東西,但鼻子聞不到惡臭的氣味,便不會十分討厭它,這也是因為不曾了解到它的臭而已。」
陽明先生對知行合一的論述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下面我們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看其中蘊藏的精彩的一面。
人類為什麼會好好色呢?
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和延續後代,需要競爭一些稀有產品。而交配權和生育權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稀有產品。雌性為了吸引雄性的注意力會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以吸引雄性交配以延續後代。雄性為什麼也會喜歡美麗的姑娘呢?那是因為美麗意味著基因的完美與健康,產生的後代會有更健康完整的生命。於是,好好色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時間裡,存在於人類基因與潛意識裡源遠流長。
人類為什麼又惡惡臭呢?
在遠古人類生活的年代,食物缺乏,生存是首要目的。在那個時代, 惡臭代表著腐爛,細菌,疾病與死亡。為了生存,為了延續後代,人類在不斷的尋找食物與生活中,發現遠離惡臭的東西,能使人遠離疾病與死亡。於是惡惡臭也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深深的烙印在人類潛意識與基因當中。
然而,在惡惡臭方面卻又存在著特例。人類並不是完全的遠離惡臭。至少人類不反感自己的臭味,相反有的人偏愛臭味。比如有些人喜歡聞臭腳。2018年有一則有趣的新聞,福建漳州某男子因為肺部感染而住院,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哥們喜歡在下班之後聞自己的臭襪子。於是my god,這真是腳腳的奇妙歷險記。還有,偉大的太陽王路易十四一生只洗七次澡,這是什麼概念,別人百米之外都聞得到他的臭味,為什麼他自己卻能若無其事,安然自得呢?
那是因為,人類不討厭自己的臭味是人類長久發展以來所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有的人明知臭反而願意去聞也是人類進化出來的良性自虐。
在遠古含毛茹血的年代,我們的祖先一直在漂泊,沒法天天找到合適的水源去洗澡,為了生存,為了不被沒有洗澡的自己臭死,人類進化出了對自己臭味的耐受性。為了一個種群的延續,人類還進化出了對親人臭味的耐受性。要不然,生活在一起的種群,不被自己臭死也要被別人臭死。這就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愛聞自己的臭腳是一種自我本能,當聞到的味道和自己預期或想像的味道差不多時會產生一種「我存在」的心理感覺。
愛聞自己的臭味,就像吃辣椒一樣屬於一種良性自虐,人類知道這個行為是安全的,是一種自知安全的冒險體驗,在危險的邊緣瘋狂的試探會產生良性的冒險感。這種良性自虐,對人類反而有幫助。
不管是好好色,還是惡惡臭亦或是好惡臭,都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而形成的,他存在於人類的潛意識當中,對人類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只要存在於潛意識當中,人類才能迅速的好好色,惡惡臭,而不是見了後再去又立個心去好或去惡。可見知行合一的知應該屬於潛意識的範疇。
五 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問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摘自《傳習錄下》
譯文 :有人向先生請教知行合一
先生說:「這就必須了解我的立言宗旨。今人的學問,把知與行分作兩件事,所以有一個念頭發動,即便是不善的,只因為沒有去實行,就不去禁止它。我如今說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曉得一念發動之處便已經是實行了。意念發動之處有不善,就要將這個不善的念頭克去,需要徹底根除,使得不善之念不能在心中潛伏。這就是我的立言宗旨。」
為什麼說一個念頭發動之處便是行了呢?因為思想是有力量的,思想就是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又會影響到我們的潛意識。陽明先生關於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就是告訴我們,由思想組成的意識是有力量的。控制我們的思想,讓我們的思想專注於積極樂觀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這些思想就是我們的意識,就是我們在心靈花園裡所播撒的甜蜜果實的種子。我們不斷的專注於積極樂觀的想法就是不斷的在我們心靈花園裡播種富足,自由,健康,平安, 和諧愉悅。。。的種子。那麼將來我們必然會等到一個收穫的季節。
通過注意我們的思想和言行,讓我們的意識的種子更積極樂觀,然後播種到潛意識的土壤中,為我們結出善良美滿的果實。這才是陽明先生關於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在這過程中時刻關注我們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時刻保持善的思想更是重中之重。我們不必刻意追求知行合一四個字所謂的真正內涵,我們更應該去探索陽明先生在知行合一的背後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真正的目的。畢竟知行合一四個字只是指向真理的指路牌,而真正的真理是格正我們的思想為我們的潛意識花園裡種下寶貴的種子。
男人們從不吝嗇金錢的去裝飾和保養他們的愛車
女人們從不珍惜財富的去修飾和打扮他們的容貌
我們可以傾盡所有,用高檔的家具和奢華的材料去裝修我們的房子
我們可以揮金如土,用頻繁的酒局和繚繞的香菸去稀釋我們的生命
但很多人從來都沒有,從來都未經,從來都不曾嘗試過用高貴善良的精神材料去填補精神家園裡哪怕一點點的位置。而陽明先生關於知行合一的宗旨就是讓我們用高貴的意識材料去滋養我們潛意識的心靈花園,在有限的時間內時時刻刻正念我們的思想和精神,這才是知行合一真正的意義,真正的現實意義,真正的能指導我們行動的意義,真正的不再是虛無縹緲而是切實讓我們發生改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