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的運用,認知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觀點。那麼「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初解一下「知行合一」。
-
不要道聽途說,要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學《論語》
實事求是 知行合一《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不道聽途說,就是要實事求是、知行合一,不聽小道消息,不以訛傳訛 、捕風捉影。實事求是的含義是是一說一,是二說二,嚴格按照客觀現實思考或辦事。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求得正確的結論。」
-
什麼叫「知行合一」?
嘉靖二年,王陽明先生的門生徐珊、歐陽德、王臣、魏良弼等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在考《策問》的時候,他們發現所考的題目竟然暗中貶損、詆毀先生王陽明的學問。門生徐珊也是浙江餘姚人,他是王陽明的同鄉,他一讀完題目,就嘆息道:「我不能違背自己的良知而隨波逐流啊!」他不再答題,毅然放棄科舉考試,離開了考場。
-
知行合一是師道尊嚴之本
知行合一是師道尊嚴之本 發表時間:2015-09-10 來源:榮成文明網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行合一」應當成為教師立德樹人,行為世範的根本,才能在新形勢下讓「師道尊嚴」得到傳承。 師道尊嚴需要教師自尊自愛,明德惟馨。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有修養、有內涵、有感染力的人。
-
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合院十大觀點系列
在這一年,陽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關於「知行合一」,有三個要點與大家分享:知行本一知與行本來是一,有怎樣的知,就有怎樣的行;同樣,一個人有怎樣的行,就意味著他有怎樣的知。所謂行,「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傳習錄·黃直錄》)有怎樣的心靈品質(知),就會有怎樣的起心動念,進而就會有怎樣的意識、語言和身行(行),故,有怎樣的知,就有怎樣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的真相是「知行本一」。生活工作中,常常聽到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個道理我知道,只是沒有行出來而已罷了。
-
再論知行合一
前回說到我們其實永遠無法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實現知行合一,但是,雖然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些當然都不可能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但是,這些哈姆雷特難道就不是哈姆雷特了嗎?所以,我們其實可以順著陽明先生的思路得到我們自己的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大學生談王陽明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博士生廖春陽:「知行合一」的意象詮釋「知行合一」是陽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代學者對於「知行合一」的理解,主要有認知說、體用說和功(工)夫說等幾種。認知說即認識與實踐相互統一;體用說即以知為體、以行為用;功夫說即靜的功夫與動的功夫。相比之下,「意象哲學」即體即用的哲學觀,似乎與陽明思想本身有著更高的契合性。從「意象哲學」的觀點來看,「知行合一」有著三個層次,分別是本體層面上的本體與流行合一;功夫層面上的內在自明與外在推致合一;以及合本體與功夫的層面的本體與功夫之合一。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做到即知行合一
理即善,欲即惡。大致如此,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不喜歡朱熹。理、欲,替換進去,四句教就成為了這樣4句:無理無欲心之體,有理有欲意之動,知理知欲是良知,為理去欲是格物。這樣子,其實也講得通的。我們從小到大教育,其實更多的狀態,即上面4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家用心體悟一下,是不是這樣?
-
別錯誤理解:厚德載物、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知足常樂、知行合一
這個「德」字的意思同老子所作名著《道德經》的「德」是一個意思,即「規律」。「德」字作為「道德」來講出現在魏晉之後(唐朝開始頻繁使用),在此之前,「德」字一般有兩個意思,一是「規律」,二是通假「得」字(即「得到」「獲得」——德者得也)。
-
樂觀即德能
老子道德經起首即這一句,他沒說錯但亦未明言,因為當時是多事之秋,世事的演變終局並不明朗,他老人家只對德作了精準定義: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總之,德即無為!今天我試著給道下個定義,歡迎感興趣朋友批評指正探討!道,即趨向永生永存之必須規則規律法則並創造永生永存所需資源的能力,德即成道之實踐能動!所以,德實際上是一種使事實圓滿的能力,故德是樂觀並積極向上的無私無畏無我的能力!
-
有趣的「知行合一」
從老子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處處都有一的存在。一不僅僅是個數字,一代表的是一個整體,一個和諧統一相互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哲學都反對用二分法來看世界。二分法容易產生矛盾對立的兩個極端,用二分法處理問題時容易左右為難。一種方法又容易走入死胡同。三種即三種以上的方法才會很靈活,才會更有選擇,畢竟靈活和多選擇才是真正的能力。
-
三論知行合一
比如提出知行合一的陽明先生的心學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他說:心外無物。這一看那是妥妥唯心主義啊。但其實陽明先生說:意之所在便是物。有人問他:南山上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的心有何關係?他回答: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知行合一的內涵與意義
這在哲學上屬於本體論,構成了他對整個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觀。第二,知行合一。在有了心外無物的世界觀之後,陽明先生就需要依照其世界觀來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就是說,要轉向實踐和行動。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說,這改變了此前思想家們把知與行進行分割、區別的做法,認為知行本為一體,是相互包含的。更為重要的是,王陽明將知與行由簡單的人的行為的兩個部分,合一上升到一個本體概念。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實質上,王陽明認為人的一切煩惱和雜念都是由外物帶來的,只有排除外物的幹擾,才能回復到人的本來狀態,即「本心」。這是先生對人的本質的一種思考,實質上與「唯心主義」沒有多少關係的。陽明先生的另外一大主張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思想和行動要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閱讀先生的大作前,我也抱有同樣的觀念。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誤解。
-
《傳習錄》:本心與知行合一
實質上,王陽明認為人的一切煩惱和雜念都是由外物帶來的,只有排除外物的幹擾,才能回復到人的本來狀態,即「本心」。這是先生對人的本質的一種思考,實質上與「唯心主義」沒有多少關係的。陽明先生的另外一大主張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對「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思想和行動要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在沒有閱讀先生的大作前,我也抱有同樣的觀念。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誤解。
-
鄭宗義:再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3)最後,本文會聚焦於知行合一之「合」字的意義,指出陽明早期講的知行合一,嚴格說來,應是知行「本」一(即知行本來是一事,或知行的本然狀態是一事),此則「合」字的(道德踐履的)工夫義不顯。一直要到他晚年提出致良知之後,「合」字的工夫義才明確起來。陽明的致良知不像有些學者說的已「與知行合一的思路不同」③,而是更加善化的演繹。
-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人關於認識與實踐關係的理論表達。 古人使用「知行合一」,和我們今天所講的認識論、實踐論和反映論是有差別的。明代的王陽明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對朱熹的格物致知進行了深入思考,得出了「良知良行」的結論,即知行合一,這就是史稱的「龍場悟道」。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
「知行合一」是良劑
1、「知行合一」的提出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有人認為,王陰明的「知行合一」是唯心主義的。2、「知行合一」的意義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意思,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