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歷史地位很重要,三綱領、八條目,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2020-11-23 文史寶鑑

《大學》的歷史地位 大學原本只是《禮記》中的一篇。根據相關的考證,為子思的老師曾子所作,但沒有確切的證據。宋代的儒學家,將其抽離出來,單獨成篇,輿《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其歷史地位日益被抬升,因此儘管《大學》在先秦時期,不能算是一個獨立的學派,但是日後的影響很大。

《大學》

大學即大人之學,與目的在於啟蒙的「小學」有所區別。大學開篇即提出「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所說的明明德,指的是光明其道德的意思,親明本來應該是「新民」,而這裡的「新」只能從道德上來講。這兩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在講一個人如何能夠修行,達到內聖的境界。而「至善」的意思較為寬泛,不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操作,即所謂的外王,所以大學的三綱領,實質上強調的是一個內聖外王之道。

三綱領的內容

儒學大師

如何實現三綱領?那就得看大學之中的「八條目」之說。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求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起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行

八條目的順序依次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講的是內聖外王的具體化,也可以說是,其邏輯順序的逐漸發展。基礎的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屬於內聖,其目的在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外王。

爭議地之地方

《禮記》

《大學》通過三綱領,八條目,將儒家內聖外王的最高追求表達得具體而系統,如此具體而系統的表述在先秦著作中是不多見的,《大學》之所以為後人所關注,並稱為四書之一,與此不無關係。

但是與此同時,在八條目中隱含著一個問題,八條目的基礎按其順序是,格物致知,但是,什麼是格物?什麼是致知?大學本身並沒有給出一個十分清楚的說明,這樣一來格物致知如何達到誠意,正心,乃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宋代理學家朱熹

圍繞著這個問題,縱然歷史上有很多的大儒,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尤其是宋代的理學家朱熹。對於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行了大篇幅的論述。其中格物、致知也給出了不少的見解。但是從大學本身這部著作而言,那些見解都是理學家們,對於這部作品自己的見解,沒有證據證明這是作者寫書的本意。

《大學》

其實有很多的爭論。因此是大學的歷史地位,包括它屬於哪一個學派,其學歷是否有疏漏,本質上,都成了一個難以定論的問題。

小結 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來認識世間的萬物,也就是所謂的自然科學。學好自然科學才能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對這個世界有所了解之後你才會看到這個造物者的偉大,這個自然的偉大同時知道自己非常的局限。這個時候你才會對整個世界對身邊的所有有所敬畏,才願意用一顆誠實和真誠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你的心才算正。這個是要達到的「內聖」的方法,達這一步之後才有可能實現外王,也就是所謂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關焦點

  • 三大綱領八大條目,四書《大學》大學問,中國人必讀
    中國國學首先在儒家,而儒家經典首先在「四書五經」,「四書五經」首先在《大學》,要弄明白國學,必然首先讀懂《大學》。什麼是《大學》呢?《大學》就是大學問的意思,就其本質來說,就是儒家最根本為人為事的哲學。儒家把《大學》視為根本,是理想人格的修為之道。《大學》全篇所闡釋的是如何修己治人的方法,最終實現內聖外王的終極目標。《大學》一開篇便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從「知行合一」與「人我合一」的融合,看《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原則同時也包括了知行合一的原則。對於《大學》,歷史上有人片面地強調其知識性,認為格物是根本,也有人片面地強調其行為性,認為誠意是根本。其實,在《大學》這裡,知識和行為是統一的。這在於,知識是知道,行為是行道。
  • 古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可是在《天下》篇的作者看來,儒士們只對這些記錄下來的「數度」進行了學習和傳承,雖然他們非常精通《詩》《書》《禮》《樂》,對各項法規制度如數家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這些法規制度背後的含義並不知曉,也就是說,他們並未掌握「內聖外王」之道。 既然儒家只獲得了古代聖哲「內聖外王」之道的「一察」,為什麼後世儒家會如此標榜「內聖外王」之道呢?
  • 初學入德之門——《大學》
    《大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學術成就和社會地位。 《大學》對儒家理想人格的修為之道進行了從內到外的總結,闡釋的是一種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開始便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修身」作為其整個道德修養體系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並且成為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出發點。
  • 解讀丨「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與實現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內聖」主要指的是「聖賢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
  • 國學經典《大學》雜談之三大綱領、八大條目、十章,國人必讀
    二、《大學》的三大綱領及八大條目(1)三大綱領《大學》開篇就點明了三大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2)八大條目在《大學》三大綱領的基礎上,通過「外在」修為方式,衍生出個人道德外在修為的八大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什麼是《大學》裡的三綱八條目
    儒家思想倡導仁義禮智信,我們中華民族現在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階段,此時此刻,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並發揚光大。因此學習儒家思想首先要從四書五經開始,就要按照《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來學習。《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了解儒家思想的第一本書,是討論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子思。
  • 民胞物與,內聖外王
    蓋人不讀書則已,亦即自名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毫不相涉,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聖賢立言,必能明聖賢之理,行聖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今天開始解讀《大學》的正文(如上篇所說,我們的解讀是遵循王陽明的路子)。先看第一章。前面說了,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領,以後各章都是圍繞著第一章展開的。第一章的基本內容,就是提出了所謂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指三個基本宗旨。
  • 《大學》簡單的三句話,道出人生的八個修身齊家之法,受益匪淺!
    靜心文化課——《大學》靜心文化,和我一起靜心學習。大家好我是小茜。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大學》。咱們之前講過禮記,其實大學就是出自禮記。而到宋朝之後,《大學》已經是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了。朱熹曾概括《大學》的主要內容為「三綱領」與「八條目」。三綱領就是《大學》開篇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就是大學的宗旨,在於彰顯光明的品德;要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過自新、棄惡從善;而八條目就是為實現三綱領採取的方法,包括: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
  • 道家的修身養性即是內聖外王之道
    就是無為、自然、隨緣、不用人心幹擾道。而道家有一種說法,叫做內聖外王。說的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後,外在就自然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這種外在的狀態,也被稱為外王。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莊子認為七竅也是如此,當越來越耳聰目明的時候,當一個人聰明絕頂時,是無法入道的。大智若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學記》第四章(三):大學之道(下)
    這章講大學之道,那麼本章跟《大學》有何關聯呢?我們在第一講的時候有提到:有先賢對《學記》和《大學》做了對比,說它們互為表裡。那麼這裡的大學之道跟《四書》當中的《大學》,是不是互為表裡呢?是不是有內在的、一貫的精神?是的。我們看《大學》,如果簡單地總結起來,核心內容是三綱領和八條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大學之道——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學問
    而儒家經典《大學》,就是關於君子如何實踐道德、成就完美人格的學問。它不僅有理論綱目,而且注重實踐體驗,知行合一。它有核心主旨,有主要課題,有作用對象,有方法工具,有流程次序,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如果你想成為理想人格中的中國人、純正文化血統的中國人,你應該反覆研磨「大學」之道。所謂大學,是相對於小學而言。
  • 儒家的為官之道,其實就這八點!
    他講學的教材是「五經」,其中之一是《禮記》,中間有一篇《大學》,是後來的「四書」之一,對於儒學非常重要。《大學》開篇即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當然講大學問,大學問是什麼?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儒家「內聖外王」之道對青年毛澤東人格的影響
    [摘 要]「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人格目標和道德行為模式,它深刻影響了青年毛澤東的人生哲學和理想人格。受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影響,青年毛澤東注重探討「大本大源」,致力於道德品行的修煉。五四運動後,隨著毛澤東世界觀、價值觀的轉變,「內聖外王」的內涵和實現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光明日報:大學之道
    原標題:大學之道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對「內聖外王」的一種新詮釋——就餘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而談
    餘英時《朱熹的 歷史世界》拈出「內聖外王連續體」這一重要概念,以為探討宋代政治文化及儒學思想的新角度,對人們習焉不察的有關「內聖外王」的傳統說法提出了一種新詮 釋,這一詮釋不僅對於重構宋代儒學的歷史圖景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以往宋代儒學研究在問題意識、審視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
  • 為什麼中國的聖人總在追求內聖外王之道?
    不管是哪位聖人,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追求內聖外王之道。 為什麼中國的聖人總在追求內聖外王之道?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聖外王",只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於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