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道貫》之治國平天下,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2020-11-27 搜狐網

原標題:《四書道貫》之治國平天下,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齊家之後就是治國平天下了,個人認為「治國平天下」不看也罷,那個層次不但高,且多虛言,無非是以德治國的闡述。

《中庸》裡有治國九經: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儒家推崇「王道」,反對「霸道」,認為所謂的霸道是使民畏之,民並沒有心服,故而不能長久,王道則以德行仁,教化民心,人民遵從法令,完全出於內心,故而可以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所以孔子講: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句話是說如果以強權的手段管理國家,以嚴厲的刑罰治理百姓,只能達到表面上一派平和的景象,老百姓只知道怎麼避免刑罰,卻並無羞恥之心;如果以道德感化人民,以禮儀引導人民,那麼老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還會自我檢點而歸於正道。

儒家學派的理想社會是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禮記》有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陳老先生在結論中講了幾個問題,頗耐人尋味,這裡分享兩個,大家可思考思考:

  1. 中國自清朝以來物質文明落後於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被甩了一大截,是不是因為孔孟之道?

  2. 中國強大以後,是否會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

對於第一個問題,陳老先生的回答是:這個鍋不能背。孔孟之道並非只注重個人修養而忽略自然科學,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階段,就有「盡物之性」的說法,可見孔孟之道對於精神和物質是並重的。在歷史上,可以說中國的物質文明是領先世界的,只是到了近代,內則政治不良,外則屢遭侵略,自然科學發展耽誤了數百年,才落後於人,今一旦覺醒,必將迎頭趕上。

第二個問題就更簡單了,我國雖然是依法治國,但文化的根是以德服人,這個「德」字在各行各業都有體現,你會發現,中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先看人品,人品不行,能耐再大也不用。我們會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而不會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有個很敏感的詞叫做「黃禍」,感興趣的夥伴們可以自行百度下,大意是西方人認為中國的崛起會給世界帶來災難,他們還能舉出例子:

  1.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附漢稱臣,東漢聯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迫使部分北匈奴西遷。西遷至歐洲的匈奴人對日耳曼人不斷徵伐,迫使日耳曼人南遷,南遷的日耳曼人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2. 隋代,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者相繼被唐朝滅亡,部分西突厥部落西遷。西遷的突厥人建立了奧斯曼帝國,並最終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3. 13世紀,蒙古軍隊第二次西徵,一直打到匈牙利,隨後窩闊臺大汗去世,蒙古軍隊才撤軍,這一次西徵給歐洲人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上面幾個事例很有意思,有篇文在談《冰與火之歌》這部美劇時,說「大漢王朝打匈奴,匈奴打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打羅馬,羅馬掛球」是不是跟「異鬼打野蠻人,野蠻人打七大家族」很像?按這個思路來講,異鬼後面可能還有人……

上面三個例子,雖然有這段歷史,但顯然這是以偏概全的講法,中國歷史長達五千年,你們拿幾個不能算例子的例子來宣揚中國威脅論,是不是有點扯?

夜深人靜,讀書思考,歡迎關注微信號:靜夜思學(at-crossroa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四書道貫》之格物篇,你「格」出了啥?
    今天開始看一本新書,名字叫做《四書道貫》,副標題是「陳立夫解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關於作者,我一直以為他始終是政界人物,即所謂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按照慣常的說法,這四大家族都是金山銀海,但也有報導稱陳果夫晚年連看病的錢都沒有,陳立夫也是窮的叮噹響。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謂四書?何謂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跟《五經》的合稱。四經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大學》篇幅不長,但卻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禮記·禮運孔子回答道:「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心嚮往之。那時候,『天下為公』,也就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誰有仁德,誰有才能,大家便推舉他為領導人,即『選賢與(舉)能』。大家都講求信用,和睦相處,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當子女。因而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成年男子能發揮其才能,成年女子能嫁個好人家,兒童能健康成長,鰥夫、寡婦、孤兒以及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照顧。
  • 讀《四書》必讀的精華12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書》是儒家學派經典書籍,又稱《四子書》,《四書》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至今讀它,仍不失啟迪價值與教育意義。今天為大家盤點《四書》中12句膾炙人口的句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四書》之《論語》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中國傳統之治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禮記·禮運》。據《禮記·禮運》記載,一日,當時正擔任魯國司寇的孔子在參加完一場祭典之後,踱步到宮門外的高臺之上。孔子注視著遠方,連連嘆氣。孔子的學生子遊在一旁見了,便問道:「夫子,您為何而嘆氣呢?」孔子回答道:「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心嚮往之。
  • 光明日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目標,雖然是出於對上古三代時代狀況充滿歷史想像力的重構而提出的,但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用來審視、評判現實世界的理想社會藍圖與標準,自它們提出之日起,就在歷史上不斷激發人們改進現狀、追求理想的想望、意願、熱忱和行動。在近現代,西方列強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欺凌與侵侮,更激起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侮、追求實現國家富強乃至「天下為公」和「大同」理想的堅定決心與信心。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讀《天下為公》
    原標題:讀《天下為公》 □丁國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天下為公」,以「天下觀」審視中國之治,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開創了治國理政新局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激情澎湃地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綱領」、「八條目」,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有關《大學》的作者,有說是由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寫。《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大學》首篇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八個步驟中的後四個步驟,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通過「正心誠意」的修養,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人有道德便能夠令家庭和睦;能令家庭和睦就可以團結人民,治理好國家;若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他就有能耐使整個天下都達到至善的境界。
  • 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與理想國
    在中國的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了春秋時期的先賢孔子所說的一段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誠意、正心、修身」,為內聖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為外王之業。有意思的是,「內聖外王」之說,最早卻出自道家的《莊子·天下篇》:「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命題。(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天下篇》的作者不是莊子,而為儒家所作。)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曾云:「《大學》是『外有以及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者也』」,他還進一步將《大學》概括為「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 中庸 | 第八章(1):治國平天下的九經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敬大臣則不眩」。「眩」眼睛昏花,目光散亂不集中。《說文解字》:「眩,目無常主也。」。
  • 論叢:《禮記》與儒家的治國理想
    《禮記》既保存了孔門弟子七十子之徒聞見於孔子的材料,也糅合了孔門後學直至漢儒的學說,儒學的各種思想主張,特別是儒家的治國理想,在這部典籍中首次得到了較為系統而完滿的表述。  一《禮記·禮運》首次概括地表述了儒家的治國目標,這一目標分為兩個層次。
  • 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
    你沒能明白,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做到了,才能治國平天下!你被追「大」障礙了自己的心。你以為做大事,才是報效祖國。你以為人不應該被小情小緒所困,人應該追求大情大愛。你以為「小家」不重要,大家才重要。你以為「我」不重要,天下才重要。
  • 曾仕強教授 | 解讀《大學》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經南宋朱熹匯集編訂,使之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合稱為「四書」。而元明以至清朝的科舉取士,考試內容皆以「四書」為範疇,於是孔門的道理,便由原先的「六經」,也就是《易》、《詩》、《書》、《禮》、《樂》、《春秋》,限縮為「四書」。而《大學》居四書之首,足見其地位之輕重。人們離不開社會,也就離不開政治。逃避政治,便等於逃避人間。
  • 《大學》完整版|四書之首,原文及譯文(值得珍藏)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劃分章節並注釋),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