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書道貫》之治國平天下,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齊家之後就是治國平天下了,個人認為「治國平天下」不看也罷,那個層次不但高,且多虛言,無非是以德治國的闡述。
《中庸》裡有治國九經: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儒家推崇「王道」,反對「霸道」,認為所謂的霸道是使民畏之,民並沒有心服,故而不能長久,王道則以德行仁,教化民心,人民遵從法令,完全出於內心,故而可以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所以孔子講: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句話是說如果以強權的手段管理國家,以嚴厲的刑罰治理百姓,只能達到表面上一派平和的景象,老百姓只知道怎麼避免刑罰,卻並無羞恥之心;如果以道德感化人民,以禮儀引導人民,那麼老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還會自我檢點而歸於正道。
儒家學派的理想社會是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禮記》有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陳老先生在結論中講了幾個問題,頗耐人尋味,這裡分享兩個,大家可思考思考:
中國自清朝以來物質文明落後於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被甩了一大截,是不是因為孔孟之道?
中國強大以後,是否會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
對於第一個問題,陳老先生的回答是:這個鍋不能背。孔孟之道並非只注重個人修養而忽略自然科學,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階段,就有「盡物之性」的說法,可見孔孟之道對於精神和物質是並重的。在歷史上,可以說中國的物質文明是領先世界的,只是到了近代,內則政治不良,外則屢遭侵略,自然科學發展耽誤了數百年,才落後於人,今一旦覺醒,必將迎頭趕上。
第二個問題就更簡單了,我國雖然是依法治國,但文化的根是以德服人,這個「德」字在各行各業都有體現,你會發現,中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先看人品,人品不行,能耐再大也不用。我們會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而不會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有個很敏感的詞叫做「黃禍」,感興趣的夥伴們可以自行百度下,大意是西方人認為中國的崛起會給世界帶來災難,他們還能舉出例子: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附漢稱臣,東漢聯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迫使部分北匈奴西遷。西遷至歐洲的匈奴人對日耳曼人不斷徵伐,迫使日耳曼人南遷,南遷的日耳曼人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隋代,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者相繼被唐朝滅亡,部分西突厥部落西遷。西遷的突厥人建立了奧斯曼帝國,並最終滅亡了東羅馬帝國。
13世紀,蒙古軍隊第二次西徵,一直打到匈牙利,隨後窩闊臺大汗去世,蒙古軍隊才撤軍,這一次西徵給歐洲人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上面幾個事例很有意思,有篇文在談《冰與火之歌》這部美劇時,說「大漢王朝打匈奴,匈奴打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打羅馬,羅馬掛球」是不是跟「異鬼打野蠻人,野蠻人打七大家族」很像?按這個思路來講,異鬼後面可能還有人……
上面三個例子,雖然有這段歷史,但顯然這是以偏概全的講法,中國歷史長達五千年,你們拿幾個不能算例子的例子來宣揚中國威脅論,是不是有點扯?
夜深人靜,讀書思考,歡迎關注微信號:靜夜思學(at-crossroa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