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必讀的精華12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20-12-15 國學史記

《四書》是儒家學派經典書籍,又稱《四子書》,《四書》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至今讀它,仍不失啟迪價值與教育意義。

今天為大家盤點《四書》中12句膾炙人口的句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四書》之《論語》

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同朋友往來是否真誠守信,老師教導的知識有沒有認真複習。)

2.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對於已經做了的事,就不要再多解釋;對於已經做完的事,就不要再去勸阻;對於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見優秀的人,就要像他看齊、虛心學習;看見不優秀的人則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同他一樣的缺點。)

二、《四書》之《孟子》

1.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任何行為,如果付出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都要反過來檢討自身。只有自身完善端正,他人才會歸順於你。)

2.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當他人理解我的時候,我悠然自得、無欲無求;當他人不理解我的時候,我還是悠然自得、無欲無求。)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要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也要尊敬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要撫養呵護自己的子女,也要推己及人愛護別人的小孩。)

三、《四書》之《大學》

1.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上至國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應該以修身養德為根本。)

2.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喜愛某人還能看見那人身上的缺點,厭惡某人還能看見那人身上的優點,這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3.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用違背道德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違背道德的言語對待你;用不合道義的手段斂聚財富,最終也會因不合道義而失去。)

四、《四書》之《中庸》

1.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真誠,是上天施行道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我們做人的準則。)

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學習面要廣;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慎思:考慮問題謹慎周全;明辨:清晰的判斷力、明辨是非;篤行:把學來的知識用於實踐。)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恰當;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無所顧忌。)

相關焦點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其實心中有很多話,但是一兩句卻又說不清楚,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修行,經歷的每件事都是劫難,需要自己去化解! 人的修煉我喜歡分為內和外,外則是應對外部環境人和事的能力,而內則是與自己相處,放過自己的心態!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這個由內而外的架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將個人道德修養和治國平天下統一了起來,一向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並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格物、致知
  •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也可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經典文化滲透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於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中華傳統美德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孕育了中國輝煌的歷史成就,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中華傳統美德之修身養性於自身。修身在於提高個人的美德,完善自身修養使其具備良好的社會素質。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王興談創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獵雲網
    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王興指出,一個公司一開始只是單一的業務,按職能部門分,後來業務多了,要按事業部分,後面按事業群分,或者外面他們有投資公司,有生態鏈的各合作夥伴,這才整個合成一個「國」要「平天下」,需要靠企業,整個團隊去做。
  •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廉潔的意思是清白高潔,不貪汙。我愛讀歷史,而關於廉潔的方面有兩篇記憶(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故事之一:在清朝初的時候,陳居官至閩浙總督。他為官清廉,生活儉樸,臨終時仍身穿著粗袍布履。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 成功學使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方面實質就是當代每個人的人生觀,生活觀以及人生目標方面的問題,1,修身是指先把自己的性格,情緒,情商,智商,知識和能力都要解決處理好,也就是做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齊家是指讓家庭和諧幸福,每個家庭是國家的個體單位,家庭興旺則國家興旺,可見每個人都要把家務事解決好,處理好家庭矛盾,對父母孝順,忠貞愛情夫妻關係要和睦共同奮鬥,教育好子女,未來的接班人工程培育要搞紮實。
  • 《四書》必讀精華40句,修身齊家!
    《四書》必讀精華40句,修身齊家!2、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譯文: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為根本。3、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6、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譯文:心思不在這裡,即使看到東西,也像沒有看見一樣,聽到聲音,也像沒有聽見一樣,吃東西卻不知食物的味道,這就是所說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而無邪念。7、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
    這八個步驟,分為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為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 那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麼呢?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定要讀書
    於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便有了豁達的心胸,懷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踏上了人生的徵途。每次讀到一本好書,我都愛不釋手,總想一口氣讀完它。於是,在課堂上、路燈下、飯桌旁、被窩裡撿拾邊邊角角的時光,每當讀到精彩的篇章,體味形象的語言描述時,腦海裡不時浮現書中的景象,仿佛播放電影一般,引我入夢。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四書五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文人的最終信仰
    這是一個沒有「強迫」必讀的古籍,也沒有「強迫」必讀四書五經的時代。但是這個「沒有強制性」,也不是「必須沒有」。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分古今,也沒有中外之差,優秀的作品,需要我們慢慢去品味。有人,聽說你在學英語,要學新東方的考試技巧,要去考研班學習考研內容,要讀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卡內基的人性弱點,蓋洛普的財富理論,都會認為你讀的書很有價值。看你讀古書的時候,卻嗤之以鼻,轉過頭表示反對,稱古書是古代的糟粕。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這八個步驟,分為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為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那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麼呢?
  • 想要修身、齊家,平天下,只需學會《大學》
    以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散文,這部書在歷史當中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大學》八個步驟中的後四個步驟,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通過「正心誠意」的修養,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人有道德便能夠令家庭和睦;能令家庭和睦就可以團結人民,治理好國家;若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他就有能耐使整個天下都達到至善的境界。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綱領」、「八條目」,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有關《大學》的作者,有說是由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寫。《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謂四書?何謂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跟《五經》的合稱。四經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大學》篇幅不長,但卻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 古典今說┃當代,怎樣理解「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內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禮記·大學》第一章中的第二節,節選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