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謂四書?何謂五經?

2020-12-12 古原一棵草

四書五經是《四書》跟《五經》的合稱。四經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大學》篇幅不長,但卻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以人的修養為目的,提出了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家齊身、治國平天下的完整思路。

《中庸》是儒家的哲學理論的發源地,一直到現在,理學的很多概念命題都出自此書,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相關焦點

  • 讀《四書》必讀的精華12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書》是儒家學派經典書籍,又稱《四子書》,《四書》包含《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堪稱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至今讀它,仍不失啟迪價值與教育意義。今天為大家盤點《四書》中12句膾炙人口的句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四書》之《論語》1.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
    你沒能明白,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做到了,才能治國平天下!你被追「大」障礙了自己的心。你以為做大事,才是報效祖國。你以為人不應該被小情小緒所困,人應該追求大情大愛。你以為「小家」不重要,大家才重要。你以為「我」不重要,天下才重要。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這個由內而外的架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將個人道德修養和治國平天下統一了起來,一向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並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格物、致知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王興談創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獵雲網
    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王興指出,一個公司一開始只是單一的業務,按職能部門分,後來業務多了,要按事業部分,後面按事業群分,或者外面他們有投資公司,有生態鏈的各合作夥伴,這才整個合成一個「國」要「平天下」,需要靠企業,整個團隊去做。
  • 成功學使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方面實質就是當代每個人的人生觀,生活觀以及人生目標方面的問題,1,修身是指先把自己的性格,情緒,情商,智商,知識和能力都要解決處理好,也就是做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齊家是指讓家庭和諧幸福,每個家庭是國家的個體單位,家庭興旺則國家興旺,可見每個人都要把家務事解決好,處理好家庭矛盾,對父母孝順,忠貞愛情夫妻關係要和睦共同奮鬥,教育好子女,未來的接班人工程培育要搞紮實。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
    這八個步驟,分為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為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四個步驟,加上後面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個步驟,一共就是八個步驟,即「八條目」,也就是「八目」,需要注意的是,這「八目」的順序,是不能胡亂變動的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前「四目」吧。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這八個步驟,分為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為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那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麼呢?
  •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也可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經典文化滲透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於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中華傳統美德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孕育了中國輝煌的歷史成就,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中華傳統美德之修身養性於自身。修身在於提高個人的美德,完善自身修養使其具備良好的社會素質。
  • 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但何謂內聖?內是就一個人自身而言,尤其是就其內在的心性而言。聖意味著獲得了最高的道。一個得道的人也就是一個有德的人。因此,聖人是一個具有最高道德的人。這裡的道德不僅有倫理的意義,而且有知識的意義。這也就是說,聖人作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也同時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人。所謂智慧就是知道,是對於道的傾聽和言說。
  •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廉潔的意思是清白高潔,不貪汙。我愛讀歷史,而關於廉潔的方面有兩篇記憶(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故事之一:在清朝初的時候,陳居官至閩浙總督。他為官清廉,生活儉樸,臨終時仍身穿著粗袍布履。
  • 閻崇年:讀史與修身(圖)
    原標題:讀史與修身(圖) 一、讀史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當讀一點歷史。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是先人的足跡,是億萬人經驗與教訓的記錄。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曾國藩,從命理學的角度看看他的八字
    我們姑且擱置歷史,而從命理學的角度觀察其人生,可以肯定地說他是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功的典範。曾國藩生於清仁宗嘉慶16年10月11日亥時,對應為公曆是1811年11月26日,農曆是10月11日,其八字是:日主丙火生於亥月小雪之後,此時天寒地凍人歸藏。
  • 四書和五經都是儒家經典,那是四書的地位高?還是五經更勝一籌?
    今天小編來解釋一下,四書和五經到底指什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他們都是儒家經典的書籍,為什麼要分開稱為四書和五經?而不是直接稱為九書或者九經呢?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綱領」、「八條目」,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有關《大學》的作者,有說是由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寫。《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 不讀《大學》為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大學》八個步驟中的後四個步驟,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通過「正心誠意」的修養,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人有道德便能夠令家庭和睦;能令家庭和睦就可以團結人民,治理好國家;若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他就有能耐使整個天下都達到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