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2.5 治國之道必先齊家 齊家則自孝起

2021-01-10 易經通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裡的孟懿子就是三桓之亂中的一位。事發生在魯。孔子也因此被趕出魯國。

孟懿子問孝,孔子答了倆字。無違。挺有意思的。

不違背什麼,自己猜去。

這其中的語氣挺微妙的。個人猜測則是,你都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裡,問我孝有啥子意義額。

樊遲駕車,孔子就把這個事給樊遲講了。樊遲自然會問,這是什麼個意思嘛。孔子這才解釋了無違的意思。當然,是舉例子解釋,而不是義理闡釋。

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對樊遲說的。而對孟懿子只說了倆字無違。至於樊遲有沒有再把孔子的話再告訴孟懿子,無法得知。我沒查這方面的資料。

顯然,這裡的無違,是不違背禮。禮之大義,我前面講了。

不多說了。

有人便說,禮的宗法親緣關係在這裡很明顯。宗法制源自父系的家長制。並且由此給禮扣上宗法吃人的禮教這頂大帽子。

我瞪大了眼睛,努力地把每一個字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愣是沒看出這裡的禮有宗法的關係。或許是我太愚笨了。

這就好比一個殺人犯殺人的武器是一把菜刀,因此就懷疑凡是拿菜刀的都是殺人犯一樣。那廚師豈不是很鬱悶。

這裡只是禮在家庭中的一個方面的應用而已。但是禮不光用在家庭的,用在朋友間,同僚間,鄰居間也是可以的,難道都有血親親緣關係。是吧。

再說了,人家那個孟懿子問的是孝。孔子也只能說家庭間的關係了,連悌這個家庭間所用的禮談都沒談。

孝首先是子孝父。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這符合儒家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根本的基礎。而齊家又是治國的基礎。

之所以把齊家放在治國的前面,皆是因為人的生長成長環境決定的。一個人最先接觸到的就是父母,所以父為子綱是沒錯的。父為子綱的本意是孩子先從父母那裡學習做人的道理。這是父為子綱的真正的含義。是學習的對象而已。

在論語中還有一句話,叫德不孤必有鄰。這其中的邏輯就是很明顯的。從家庭延伸到鄰居,再從鄰居延伸到村,再從村延伸到鄉,接著是縣其次是市,然後是國,最後是天下。

儒家的這個立己達人的邏輯是如此清晰。

所以,孝與為政的關係是很大的。而且再說了,皇帝也是有父母的。也要父為子綱的,也要學習聖賢之道的。這也影響到皇帝的施政綱領的。

因此,即使孟懿子這樣有違君臣之禮的人問孔子,孔子還是勉強回答了倆字,無違。

當然,魯國國君是否也符合為君之道,那是另外一回事。即使魯國國君不符合為君之道,作為臣子的首先應該是規諫,勸誡,輔佐修正國君的不符合道的行為,而不是一上來,就不把國君看在眼裡了。

何為盡人事聽天命。那就是要儘自己為臣的本分。國君真不聽,是無道之君,那是另外一回事,當然,真正有賢能的就會退隱了。不再輔佐國君了。

父子之孝也是這個道理。不管父有沒有過失,首先要盡到為子的本分。為父的沒有父之道,那也是另外一回事。盡兒子的本分就是了。父親違法,自有法律懲罰。

所以,無違也不是唯父之命,啥話都得聽。

換言之,禮是仁之表。禮之行首要的在於不違仁道。這是最核心的涵義。無論為君還是為父,為夫都得符合仁之道。

這就是無違的真正涵義。

故,孝與為政之道關係莫大焉。

相關焦點

  • 四書五經之《大學》: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
    四書五經之《大學》——欲治國,必先齊家!欲齊家,必先修身!四書五經之《大學》·治國必先齊家原文:「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 119,齊家、治國、長生
    下半場人生的主題,或者是學習和實踐的主題,有三個:齊家、治國、長生。「金家、銀家、銅家」是齊家主題,「投資集團」是治國主題,「永生之境」是長生主題。齊家之道可以說就是:零負債,多現金,共富貴。關於齊家的學問很多,我實踐出來的學問就是:三個山頭,三個山大王。婆媳關係是古今難題,還是距離產生美比較好吧。對老婆,一要包容,二要同化。
  • 《論語今讀》:君子之道—修身、養性、齊家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是中國人的「聖經」,是中國兩千多年中國人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基石。第二部分:「修身篇」圍繞個人修養以塑造君子人格為主體,論述君子品格,如「溫、良、恭、儉、讓、寬、信、惠、敏」等。第三部分:「齊家篇」圍繞齊家以孝悌之道為主體,強調「孝」道是孔子學說的基石,是齊家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個人修養、為政治國的起點和根本觀。
  • 如何「齊家、治國」?
    原標題:如何「齊家、治國」? "齊家"/食客孟嘗君 「齊家」的「家」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家庭,士大夫以上才有「家」。有家之後,他就能請家丁,請食客。這是天子、諸侯下面的重要臣子才有的特權。
  • 論語正本為政篇2.7 名實相符,方能領悟儒學義理之精微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幾篇問孝都挺有意思的。皆是出在為政篇。皆是春秋筆法也。以齊家之道言治國之道也。此是其邏輯所在。概國治必先齊家也。這章的微言大義在哪裡呢?
  • 論語探本2.21:子奚不為政,孔子對這扎心的話亦有難言之隱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拿這句話問孔子實際上是很扎心的。孔子乃至儒學弟子並非都是以從政為目的的。從政只不過是在更大的層面來教化百姓。這才是儒學的目的。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北宋大理學家程顥評價該書時說:《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該部經典不僅系統闡述了教育的宗旨、修身修德、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和要求,而且對治家、齊家、興家和旺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創觀點、思想和主張。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北宋大理學家程顥評價該書時說:《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該部經典不僅系統闡述了教育的宗旨、修身修德、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和要求,而且對治家、齊家、興家和旺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創觀點、思想和主張。
  •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中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為祖祖輩輩口口相傳流傳至今,中華傳統美德涉及領域廣闊,可用「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八字領略它的文化之美。也可總結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 什麼是內聖外王之道?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姜鵬:解讀《資治通鑑》中的「齊家」之道
    作為深刻解讀《資治通鑑》的通俗讀物《德政之要》,像一座跨越古今的橋梁,讓當代人在輕鬆閱讀中,了解歷史的興衰成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近日,《德政之要》作者姜鵬做客第二期上觀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了他關於「齊家」之道的歷史感悟。
  •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誠意、正心、修身」,為內聖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為外王之業。有意思的是,「內聖外王」之說,最早卻出自道家的《莊子·天下篇》:「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此即內聖外王之道」。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命題。(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天下篇》的作者不是莊子,而為儒家所作。)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論「修身、齊家、助人、益天下」的人生哲學
    當我寫完這篇文章後,我又確立了我的座右銘,也是我將終身踐行的人生信仰和人生哲學,那就是:修身、齊家、助人、益天下。「修身、齊家、助人、益天下」來源於四書五經中《大學》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們儒家的經典思想,也是自古以來影響讀書人的行為準則,是讀書人一生的事業和奮鬥方向。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 字裡行間|修身齊家:齊家之要在修身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宇軒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修德」「修己」,指出「正人」要從「正己」開始,強調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塑造崇高人格;孟子說「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將修身養性作為安身立命之法;荀子著有《修身》篇,其中說「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認為通過修身不斷涵養個人品格,則可以達到堯、禹這樣的聖人境界。「齊」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均像谷穗上端之形。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 治國齊家需積極有為,無為而治的道家,為何是拯救當代人的良藥?
    《老子》一書中,雖然只有幾千言,但這短短幾千言,攘括了為人處世的智慧、治國齊家的智慧,甚至是探索自然、宇宙的智慧。那麼道家思想是不是適合當代社會治國齊家呢?顏小二覺得,初看似乎不適合,但細細揣摩、品讀之後,又能看到道家思想深刻的精華,繼而發現,真正治國齊家,還確實需要道家類似「無為之治」的大智慧。1、對道家思想的誤解:以「無為之治」為「無所作為」道家老子提出過許多經典的理論,其理論是有邏輯大框架的,近乎一環套一環的感覺。
  • 家風之正在齊家,齊家之要在修身
    「齊家」是《大學》「八條目」之一,並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一般而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我道德修養的實踐層面,並遵照家、國、天下的順序依次展開。因此,在儒家「外王」的邏輯演進中,「齊家」的價值就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