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裡的孟懿子就是三桓之亂中的一位。事發生在魯。孔子也因此被趕出魯國。
孟懿子問孝,孔子答了倆字。無違。挺有意思的。
不違背什麼,自己猜去。
這其中的語氣挺微妙的。個人猜測則是,你都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裡,問我孝有啥子意義額。
樊遲駕車,孔子就把這個事給樊遲講了。樊遲自然會問,這是什麼個意思嘛。孔子這才解釋了無違的意思。當然,是舉例子解釋,而不是義理闡釋。
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對樊遲說的。而對孟懿子只說了倆字無違。至於樊遲有沒有再把孔子的話再告訴孟懿子,無法得知。我沒查這方面的資料。
顯然,這裡的無違,是不違背禮。禮之大義,我前面講了。
不多說了。
有人便說,禮的宗法親緣關係在這裡很明顯。宗法制源自父系的家長制。並且由此給禮扣上宗法吃人的禮教這頂大帽子。
我瞪大了眼睛,努力地把每一個字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愣是沒看出這裡的禮有宗法的關係。或許是我太愚笨了。
這就好比一個殺人犯殺人的武器是一把菜刀,因此就懷疑凡是拿菜刀的都是殺人犯一樣。那廚師豈不是很鬱悶。
這裡只是禮在家庭中的一個方面的應用而已。但是禮不光用在家庭的,用在朋友間,同僚間,鄰居間也是可以的,難道都有血親親緣關係。是吧。
再說了,人家那個孟懿子問的是孝。孔子也只能說家庭間的關係了,連悌這個家庭間所用的禮談都沒談。
孝首先是子孝父。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更重要的是,這符合儒家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根本的基礎。而齊家又是治國的基礎。
之所以把齊家放在治國的前面,皆是因為人的生長成長環境決定的。一個人最先接觸到的就是父母,所以父為子綱是沒錯的。父為子綱的本意是孩子先從父母那裡學習做人的道理。這是父為子綱的真正的含義。是學習的對象而已。
在論語中還有一句話,叫德不孤必有鄰。這其中的邏輯就是很明顯的。從家庭延伸到鄰居,再從鄰居延伸到村,再從村延伸到鄉,接著是縣其次是市,然後是國,最後是天下。
儒家的這個立己達人的邏輯是如此清晰。
所以,孝與為政的關係是很大的。而且再說了,皇帝也是有父母的。也要父為子綱的,也要學習聖賢之道的。這也影響到皇帝的施政綱領的。
因此,即使孟懿子這樣有違君臣之禮的人問孔子,孔子還是勉強回答了倆字,無違。
當然,魯國國君是否也符合為君之道,那是另外一回事。即使魯國國君不符合為君之道,作為臣子的首先應該是規諫,勸誡,輔佐修正國君的不符合道的行為,而不是一上來,就不把國君看在眼裡了。
何為盡人事聽天命。那就是要儘自己為臣的本分。國君真不聽,是無道之君,那是另外一回事,當然,真正有賢能的就會退隱了。不再輔佐國君了。
父子之孝也是這個道理。不管父有沒有過失,首先要盡到為子的本分。為父的沒有父之道,那也是另外一回事。盡兒子的本分就是了。父親違法,自有法律懲罰。
所以,無違也不是唯父之命,啥話都得聽。
換言之,禮是仁之表。禮之行首要的在於不違仁道。這是最核心的涵義。無論為君還是為父,為夫都得符合仁之道。
這就是無違的真正涵義。
故,孝與為政之道關係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