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解讀《資治通鑑》中的「齊家」之道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司馬光老家在山西,家族中家法特別嚴。族長挑族中比較聰明、適合讀書的孩子送他們去念書,不適合念書的就去種田。但是,讀書的人考中進士以後要回饋家族,因為這麼多人為你做出了犧牲。

姜鵬

中國傳統經典《資治通鑑》,不僅是史學巨著,也是鮮活的政治讀本。

作為深刻解讀《資治通鑑》的通俗讀物《德政之要》,像一座跨越古今的橋梁,讓當代人在輕鬆閱讀中,了解歷史的興衰成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日,《德政之要》作者姜鵬做客第二期上觀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了他關於「齊家」之道的歷史感悟。

《德政之要》 姜鵬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樣的日子能長久嗎

今天,我和大家來聊聊《資治通鑑》。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德政之要》,從修身、齊家、治國三個部分解讀《資治通鑑》,其中和我們老百姓有關係的是修身和齊家兩部分。今天的讀書會,我就緊扣齊家這一點來和大家聊聊。

在切入《資治通鑑》正題之前,我們先來複習兩篇中國古代非常有名的家訓。第一篇是《顏氏家訓》,作者是南北朝著名學者顏之推。今天,我講的是其中的《勉學篇》。儒家文化為什麼重視家庭?孝最基本的含義是什麼?我認為,我們要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理解傳統的孝倫理。中國人是非常重傳承的,希望家族通過後代的生命一直延續下去,這是古人重視孝的一個角度。這樣,問題就來了。因為,並不是我們有美好的願望希望家族能夠傳承下去,它就能夠傳承下去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上進心、有能力,傳承可能問題不大;如果你的孩子吃喝嫖賭,就可能把你辛辛苦苦一輩子積攢的東西全給敗光了。如何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此古人早就討論過了,比如《勉學篇》講了一個核心的話題,就一個字,「學」。

一個家族如何得以傳承,關鍵在於教育。《勉學篇》講的就是這個核心問題。顏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南北朝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是政權的不穩定。顏之推觀察到當時社會上的一個現象:貴族子弟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卻仗著父輩的權勢過著瀟灑的生活。他就教育自己的子孫一定要重視學習,要求家族裡的長者一定要注重對子弟的教育。

顏之推描寫當時貴族子弟的生活,說他們無不燻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躡高齒屐……日子很是快活。但在一個政權不穩定的時代,這樣的日子能長久嗎?顏之推就講了,只要改朝換代,你的這種神仙生活就完蛋了。所以,在這樣的時代,你應該做的是,看看自己有什麼本事,找機會讓自己在社會上立足。他認為,一個家族不管當下多麼風光,如果不注重教育,一旦時代變化,就沒有辦法讓家族傳承下去。

歷史上錚錚鐵骨的代表

中國歷史上一些真正的大家族的傳承,從表面上看是有幾百年財富的積攢,有幾代人當官。但真正的根本在哪裡?清朝人一副對聯,對我們今天講的問題做出了解答。上聯「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下聯「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一是積德,二是教育,這才是保障家族延續的東西。

顏氏家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4世紀初到8世紀中期將近500年的時間裡,顏氏家族一直在延續,一直在繁榮,為什麼?關鍵就在教育。顏氏家族出過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書法家顏真卿。宋朝人特別推崇顏真卿,說他字如其人。顏真卿的字大氣磅礴,每個字都堂堂正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樣子,不是輕巧、靈活的那種。

字如其人,堂堂正正。宋朝人會選擇顏真卿進行這樣一種理念的宣傳,跟他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有很大的關係。

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的就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你看到原件會很奇怪,怎麼很多地方墨汁是漲開的?因為,顏真卿一邊寫一邊在掉眼淚,上面點點滴滴都是他的淚斑。

安史之亂,第一個起來抗擊安祿山的,不是唐朝歷史上任何一個名將,而是顏真卿和他的從兄顏杲卿,當時他們聯手切斷安祿山從範陽到洛陽的聯絡線,使其後方受到威脅。安祿山為解決這個威脅,集中兵力圍攻顏杲卿。安祿山曾經舉薦過顏杲卿,就質問顏杲卿,你為什麼反對我?顏杲卿反問道,大唐天子何負於你,你為什麼要叛變?安祿山恨極,後來把他的舌頭給割了。

顏真卿為什麼會寫這個《祭侄文稿》?因為顏杲卿最小的兒子,才14歲,顏杲卿讓他去給顏真卿送信,溝通軍情,送信回來的時候不巧碰到安祿山,就跟他的父親一起犧牲了。

後來,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背叛,唐德宗問計於宰相盧杞。盧杞出了一個壞主意,說派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重新效忠唐朝。大家知道這等於去送死。當時顏真卿已經80多歲了,但不以年老為由而逃避皇命。他兒子趕來,問父親臨行前有什麼要交代的。顏真卿就講了兩件事情:為國盡忠和為家盡孝。他到了李希烈那裡,李希烈跟他說,你來太好了,我缺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給我做宰相。顏真卿就問他,你知道顏杲卿是誰嗎?意思是不用多說了,我不會給你做宰相。

所以,後人推崇顏真卿,不僅因為他的書法,還因為他這個人。他是我們古代歷史上錚錚鐵骨的代表。

司馬光沒錢給夫人辦葬禮

第二篇是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司馬光作為宋朝的官員,收入是非常高的。但司馬光晚年時他夫人去世,他都沒錢給夫人辦葬禮,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了才辦的。

宋朝廷很富有,皇帝也很大方。有一次,皇帝祭完天,就給官員發錢。當時司馬光被獎勵了一大筆錢。他就想這個錢怎麼處理?皇帝給的東西不可以拒絕,但他又覺得這是民脂民膏,這筆錢自己不能用。他就給皇帝打了報告,說我把這筆錢拿去做辦公經費。

司馬光老家在山西,家族中家法特別嚴。族長挑族中比較聰明、適合讀書的孩子送他們去念書,不適合念書的就去種田。但是,讀書的人考中進士以後要回饋家族,因為這麼多人為你做出了犧牲。所以,司馬光的錢大多都拿回老家補貼親戚了。既不佔公家的錢,又要把自己工資補貼家族,他最後沒錢安葬夫人,就很不合理卻又很合理了。

司馬光修《資治通鑑》時,有一個助手叫劉恕,是他提拔的一個青年學者。司馬光在洛陽時,劉恕趕去交書稿。司馬光一看,劉恕怎麼穿著單衣就來了?北方那時已經很冷了。司馬光有兩件皮襖,就說天冷了,舊的這件給你穿回去吧。劉恕穿上皮襖回到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一個包裹把皮襖給司馬光寄回去了。不是我的東西,一芥不取,這就是劉恕。劉恕為修《資治通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大家知道嗎?為修《資治通鑑》,他的眼睛都瞎掉了。

不被外在的東西牽著鼻子走

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告誡大家,家族的傳承,教育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家風。他講到自己的一個前輩叫張知白,張知白從地方科員做起,憑藉出色的能力最後做到宰相。做科員的時候收入不高,他非常儉樸。做了宰相,他還是保持著做「科員」時的作風。這時候,就有人覺得張知白是沽名釣譽。

張知白就說了,我現在是宰相,可以讓家人錦衣玉食,但是你能確保我的兒子、孫子也是宰相嗎?一旦這個收入來源沒有了,而他們的奢侈作風已經養成了,那怎麼辦?他講了一句話,「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接著說道,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欲望太多。控制欲望需要通過修身來進行,而修身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節儉。

現代社會不少人喜歡名牌,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追逐名牌這種事情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開發自己上面。這是一個誤區。什麼最有價值?是你自己,而不是這些東西。但很多年輕人搞不清楚這點。

還有一種形式,現在很多人一天到晚在玩手機,似乎生活的模式都被手上的小東西給套住了。到底是你在玩手機,還是手機在玩你?這是一個主體性的問題。一旦你被外在的物質的東西所奴役,你就要不停地去滿足這個外在的東西。因此,司馬光說張知白的告誡很重要。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奢侈的作風,卻沒有這樣一種能力來支撐,那麼,這樣的人居官必賄,居鄉必盜。這都是被物質所奴役的現象。

節儉的品德為什麼重要?節儉,不是讓你過苦日子,而是讓你把自己的心守住,不被外在的東西牽著鼻子走。要牢牢記住,你自己這個人的價值,才是你存在的價值。

古代關於齊家有很多值得講的內容,但我覺得這兩點是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是教育,二是對內心的把握。

治國有道,齊家卻一塌糊塗

在《德政之要》裡我舉過一個自己有學問卻不重視教育的失敗例子。

東漢時有個大史學家叫班固,他的父親是非常重視教育的,所以,他的弟弟班超是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他的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學家。

班固這個人學問很好,但是有點忘本。家族傳承最重要的是教育,這點他忘了,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由於班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得罪了洛陽令種兢。後來,種兢利用大將軍竇憲謀反事敗之機,以班固是竇氏同黨的罪名把他抓到監獄裡,班固最後就死在監獄。他雖然自己有學問,卻沒有解決好後人的教育問題。

漢朝歷史上還有一個更慘重的教訓,這個人在世的時候功績大得不得了,死後整個家族所有的一切都化為塵埃。這個人就是霍光。

你要說霍光不成功嗎?你在歷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一個這樣的人物。扶持過一個皇帝,立過兩個皇帝。漢武帝窮兵黷武,他晚年時漢朝社會內部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漢武帝去世後,霍光開始搞改革,慢慢把國家搞起來。應該說,霍光治國非常有道,但齊家卻一塌糊塗。古人為什麼說「奢則不孫」?你一旦過慣了奢侈的生活,就容易產生把什麼都不當回事的心態。霍氏家族的問題就在這裡。

漢宣帝早年是以平民身份生活在民間的。到結婚年齡了,卻娶不到老婆,後來好不容易在底層社會當中找到一個肯嫁給他的,那戶人家姓許。後來,霍光找他來做皇帝。很多大臣就阻撓漢宣帝立許氏為皇后。因為他們家裡都有個女兒等著當皇后。但很快,他們發現白幹了。為什麼?霍光也有一個沒出嫁的女兒。

但是,漢宣帝有一天就對大臣講,我以前貧賤的時候經常佩戴一把寶劍,進宮的時候忘記帶來落在老家了。大臣們馬上反應過來了,皇帝念舊嘛,反正有霍光女兒在,自己女兒也做不了皇后,就順水推舟擁立許氏為後。這件事情讓霍光的老婆很不開心,她想了一條很毒的計謀,在許皇后臨盆的時候,買通女醫下毒,借難產的名義,把皇后弄死了,從而把自己的女兒變成了第二任皇后。

一輩子的努力化為泡影

霍光死的時候,漢宣帝故意跟霍光老婆說,得按皇帝的禮儀下葬。一般人肯定馬上推辭,霍光老婆卻滿口應承。

霍光在世的時候,家裡人還有些收斂,霍光一死,最後讓他們忌憚的人沒了。漢朝有一種身份叫郎,是負責給皇帝站崗值班的,是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的資格。霍去病的孫子霍山、霍雲都是郎。霍雲有一次找了朋友去打獵,就讓人寫了一張病假條,讓家奴替自己去值班。皇帝看著當然不舒服,忍著不講。

霍家把持朝政這麼長時間,霍光死後很多大臣和皇帝聯合起來想把霍家扳倒。漢宣帝也在暗中布下了網。

幫漢宣帝整霍家的人中有個叫魏相的。他是御史大夫,這個官不小。但跟霍光一比,太小了。有一次,魏相的家人趕著車在路上走,碰到霍家的人趕著車從對面過來,雙方就在拐角的地方撞到了。魏家的人認為應該我們先行,因為我們是直行,你們是拐彎。但霍家的家奴馬上跳起來了,說天底下的人都要讓我們。還跑到魏家,一腳把大門踹開,把魏相臭罵一頓,最後罵到堂堂御史大夫跪下來給霍家家奴磕了兩個頭才把他們送出門。

從地上爬起來,魏相馬上給皇帝寫奏章。建議大臣們以後寫奏章都應該一式兩份,除了給尚書省,還應該給皇帝一份。為什麼呢?因為長期以來尚書省被霍家把持,皇帝看不到奏章,等於是睜眼瞎。可是,魏相現在手裡這份奏章怎麼給到皇上呢?他就去找許皇后的父親,說您要給女兒報仇嗎?要報仇的話,就把這個東西帶給你女婿。許老漢把奏章往袖子裡一塞就進去了。漢宣帝一看,正中下懷。

慢慢地,許皇后怎麼死的成了老百姓談論的話題。都死了好幾年了,怎麼現在才成為老百姓談論的話題?這說明漢宣帝布好局了。霍家就亂了手腳了,想到一個很蠢的辦法,造反。漢宣帝就等著你造反。於是,馬上收網,整個霍氏家族被定了謀反罪,霍光一輩子的努力都化為泡影。

要是霍光早知道自己家是這樣的結局,我想他當初都不會這麼努力了。漢武帝晚年的性格非常暴躁,霍光跟他相處二十年,竟然一個錯都沒犯過,做人得多小心多謹慎多努力啊。但死後三年,全部白幹,一點都沒有留下來。所以,重要的不在於你在世的時候取得多少成績,而在於你這個成績能夠流傳多久。這就又講到了家風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文/姜鵬)

相關焦點

  • 復旦歷史副教授姜鵬為司馬光「代言」 解讀《資治通鑑》當代意義
    近日,姜鵬《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新書發布會第暨第47期學習讀書會在邀浦東圖書館舉行。該書作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受邀,「以司馬光代言人遇到唐代戶籍警」為題,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如何讀懂一千年前的《資治通鑑》?
    今年是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新作《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近日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2月21日在上海,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作客第47期學習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了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新書發布 告訴你如何讀懂一...
    新華網上海12月27日電(記者 吳霞)今年是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新作《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11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近日作客上海學習讀書會,與讀者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姜鵬: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有政治目的,追求真實但超越真實
    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政壇中,司馬光便是其中之一。他一心為國,志存高遠,敢言直諫,堪稱純臣典範;在晚年更是主持編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被稱為「皇帝教科書」,這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權力法則的史學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必讀之書。那麼一千年後的我們,應該如何讀懂《資治通鑑》?
  • 姜鵬作品精選,《漢武帝的三張面孔》評分高達8.1
    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三位歷史學家,三個不同的時代,講述了漢武帝三張不同的面孔,提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國崛起的三種不同的解讀。書友點評:挺好的,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對漢武帝的不同描繪,比簡單幾句高中老師講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深一點理解了歷史書的記載描繪有主觀性。2.
  • 姜鵬丨《資治通鑑》第二部 04 貪玩的昌邑王
    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 姜鵬丨《資治通鑑》第一部 12 皇帝也節儉
    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 姜鵬丨《資治通鑑》第一部 09 項羽之敗的啟示
    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 姜鵬丨《資治通鑑》第三部 05 與皇帝做親戚
    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 經典、史學、傳統:理解《資治通鑑》的三個關鍵詞
    12月21日,第47期學習讀書會邀請到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那些事兒。《資治通鑑》,他把《資治通鑑》定位為「一部傳統的史學經典名著」,並分別從「經典」「史學」「傳統」三個關鍵詞切入做了詳細解讀。
  • 姜鵬丨《資治通鑑》第二部 13 求福得禍
    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 發現《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近日受邀作客滬上學習讀書會,在浦東圖書館以「當司馬光代言人遇到唐代戶籍警」為題,與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丁萬明:《資治通鑑》中的修身與為人智慧
    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其中蘊含了什麼樣的政治智慧?書中又揭示了哪些齊家之道?我們今天該如何研讀《資治通鑑》?11月24日,「大企業大集團(重慶)2018幹部自選課堂暨新時代組織新能力建設學習計劃」繼續開講,河北省委黨校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丁萬明作客兩江新區,以現世眼光解讀《資治通鑑》,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 為什麼只把《資治通鑑》看作史料,是一種嚴重的偏失?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2月24日報導:《資治通鑑》是一部中國式智慧全書,它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也是為人處世智慧的結晶。一千年後的我們,應該如何讀懂《資治通鑑》?日前,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攜新書《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做客學習讀書會,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一起鉤沉隱性的史料價值,參悟個中三昧,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姜鵬師從經學史大家朱維錚,專研中國傳統文化。他從2007年起研究《資治通鑑》,曾承擔教育部青年項目「唐宋政治思想轉型視域下的《資治通鑑》」。
  • 《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新書發布 第47期學習讀書會舉行
    姜鵬近兩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司馬光與《資治通鑑》,他對《資治通鑑》的定位是:一部傳統的史學經典名著。現場,他分別從「經典」「史學」「傳統」三個關鍵詞切入做了詳細解讀。他說,作為史學來說,司馬光《資治通鑑》影響力非常大,它有非常獨特的創造,大家都來模仿它,但直至今日,所有模仿他的人都不可能超過他,這就是經典。 姜鵬同時指出,我們看到的所有歷史著作,都是一種歷史認識。
  •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
    姜鵬: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在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的,這非常準確。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對內容選擇有嚴格的準入門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內容。像屈原、李白這樣文化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沒有出現在書中,因為他認為對政治沒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寫。
  • 【課程報導】鑑於往事,有資治道:《資治通鑑》的現代管理啟示(一)
    原標題:【課程報導】鑑於往事,有資治道:《資治通鑑》的現代管理啟示(一) 《資治通鑑》是一部經典的為人之道、管理之術的鴻篇巨著,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史書,自成書以來,便被歷代帝王將相、各界要人爭讀不止。
  • 夜讀|《資治通鑑》所寫並非真實歷史?
    唐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在宋代史學巨著《資治通鑑》中有多少筆墨呢?答案或許出乎意料,李白隻字未提,杜甫只被引用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一現象其實和《資治通鑑》的寫作目的有直接關聯。
  • 這本書,讓深奧的《資治通鑑》變得好看,作者:讀它改了暴脾氣
    作為中國人,不知道《資治通鑑》的人很少,但真正讀過的人很少,因為這本書的確太不好讀。幾十年來,這個遺憾一直在我心中,直到遇到這本書《德政之要》,我感覺自己離《資治通鑑》更近了一步。《德政之要》這本書的封面很正規,封面下面寫著一段話:為政之要,首在用人;致治之法,首本乎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