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課程報導】鑑於往事,有資治道:《資治通鑑》的現代管理啟示(一)
《資治通鑑》是一部經典的為人之道、管理之術的鴻篇巨著,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史書,自成書以來,便被歷代帝王將相、各界要人爭讀不止。曾國藩言,先哲經世之書,沒有超越《資治通鑑》的;毛澤東更是一生翻閱其十七遍之多。
7月22日上午,崇簡人文「《資治通鑑》與現代管理啟示研修班」開學,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姜鵬為學員帶來了首期為時兩天的精彩課程,受到學員們的熱烈歡迎。
楚漢之爭:領導如何「打造團隊,駕馭團隊」
劉邦和項羽對壘打過多次仗,一次都沒贏過,每戰必敗,但他最終卻賺得天下。成功不是偶然的,失敗亦是。《論語》講「君子不器」,領導者個人素質可以不突出,但不能不懂用人。講打仗的專業素質,百個劉邦可能都比不上項羽。但劉邦有能力讓張良、蕭何、韓信、陳平等一流的人才聚集到自己周邊,組建超一流的傑出團隊。項羽個人奮戰,劉邦團隊上陣。項羽越勝力量越弱,劉邦越打實力越強。
「領導展現的能力強,團隊的能力就弱。好領導在於用人,不在於自用。知人善用,是兩個事情,第一先了解每個人才的長處,再因人設崗,這樣才能發揮他最大的作用。」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曾在項羽麾下效力,如韓信、陳平,他們因在項羽手下發揮不了自身作用,價值得不到展現,投奔劉邦後才大放光彩。
「無條件信任,一個領導如果總是在小節上慈悲溫暖,在關乎下屬的核心價值利益上,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人才嘛?恐怕連自己帳內的人都會離他而去。」談到項羽的悲劇,姜鵬教授不無感慨。
人與法:魏文侯與商鞅的比較
魏文侯與商鞅之間的差別就在一個儒家學者的距離。
作為法家思想的踐實者,兩人的結局截然不同。魏文侯重賢任能,以吳起、李悝為代表的法家,以子夏、田子方為代表的儒家都能得重用,讓戰國初魏國最先崛起,廣受褒揚。商鞅變法讓秦國富國強兵,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雖他的法度保留下來了,但他本人卻被誅殺。
人是根本,法為人而設。儒家思想正好緩和法家思想人與人之間對立緊張的衝突。嚴刑峻法,不尊重人,看不到人的價值,這是商鞅個人悲劇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首次課程結束前,姜鵬教授以《論語》的一句話寄予學員,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心守住,不被外在的東西牽著鼻子走。牢牢記住你自己這個人的價值,才是你存在的價值。初心不忘,方能始終。
姜鵬老師精彩語錄:
研修班學員合影
「太陽底下,沒新鮮事。時代科技不斷更新,外在環境變幻難料,世間一切都在改變。惟有人性不變,人性使然讓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
「作為領導人可以不善領兵,卻一定要善將將。」
「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是平臺搭建,人才引進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在平臺可以得到發揮。」
「做領導,對員工,平時小恩小惠可以有,也很好。沒有,關係也不大。但在大是大非,關乎下屬的核心利益的事件上,這方面該給的沒給,要猶豫要吝嗇,一回足以抵消你平時裡所有的好。」
「讀史明智,《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了解過去,可以更清楚的認識現在。」
「歷史對於我們常人,最大的好處是能將我帶到生命還尚未體驗的人生中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