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報導】鑑於往事,有資治道:《資治通鑑》的現代管理啟示(一)

2020-12-11 搜狐網

原標題:【課程報導】鑑於往事,有資治道:《資治通鑑》的現代管理啟示(一)

《資治通鑑》是一部經典的為人之道、管理之術的鴻篇巨著,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史書,自成書以來,便被歷代帝王將相、各界要人爭讀不止。曾國藩言,先哲經世之書,沒有超越《資治通鑑》的;毛澤東更是一生翻閱其十七遍之多。

7月22日上午,崇簡人文「《資治通鑑》與現代管理啟示研修班」開學,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姜鵬為學員帶來了首期為時兩天的精彩課程,受到學員們的熱烈歡迎。

楚漢之爭:領導如何「打造團隊,駕馭團隊」

劉邦和項羽對壘打過多次仗,一次都沒贏過,每戰必敗,但他最終卻賺得天下。成功不是偶然的,失敗亦是。《論語》講「君子不器」,領導者個人素質可以不突出,但不能不懂用人。講打仗的專業素質,百個劉邦可能都比不上項羽。但劉邦有能力讓張良、蕭何、韓信、陳平等一流的人才聚集到自己周邊,組建超一流的傑出團隊。項羽個人奮戰,劉邦團隊上陣。項羽越勝力量越弱,劉邦越打實力越強。

「領導展現的能力強,團隊的能力就弱。好領導在於用人,不在於自用。知人善用,是兩個事情,第一先了解每個人才的長處,再因人設崗,這樣才能發揮他最大的作用。」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曾在項羽麾下效力,如韓信、陳平,他們因在項羽手下發揮不了自身作用,價值得不到展現,投奔劉邦後才大放光彩。

「無條件信任,一個領導如果總是在小節上慈悲溫暖,在關乎下屬的核心價值利益上,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人才嘛?恐怕連自己帳內的人都會離他而去。」談到項羽的悲劇,姜鵬教授不無感慨。

人與法:魏文侯與商鞅的比較

魏文侯與商鞅之間的差別就在一個儒家學者的距離。

作為法家思想的踐實者,兩人的結局截然不同。魏文侯重賢任能,以吳起、李悝為代表的法家,以子夏、田子方為代表的儒家都能得重用,讓戰國初魏國最先崛起,廣受褒揚。商鞅變法讓秦國富國強兵,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雖他的法度保留下來了,但他本人卻被誅殺。

人是根本,法為人而設。儒家思想正好緩和法家思想人與人之間對立緊張的衝突。嚴刑峻法,不尊重人,看不到人的價值,這是商鞅個人悲劇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首次課程結束前,姜鵬教授以《論語》的一句話寄予學員,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心守住,不被外在的東西牽著鼻子走。牢牢記住你自己這個人的價值,才是你存在的價值。初心不忘,方能始終。

姜鵬老師精彩語錄:

研修班學員合影

「太陽底下,沒新鮮事。時代科技不斷更新,外在環境變幻難料,世間一切都在改變。惟有人性不變,人性使然讓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

「作為領導人可以不善領兵,卻一定要善將將。」

「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是平臺搭建,人才引進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在平臺可以得到發揮。」

「做領導,對員工,平時小恩小惠可以有,也很好。沒有,關係也不大。但在大是大非,關乎下屬的核心利益的事件上,這方面該給的沒給,要猶豫要吝嗇,一回足以抵消你平時裡所有的好。」

「讀史明智,《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了解過去,可以更清楚的認識現在。」

「歷史對於我們常人,最大的好處是能將我帶到生命還尚未體驗的人生中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資治通鑑》如何「資治」?
    《資治通鑑》的「資治」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歷史敘事來表達思想,提出自己的政治關懷 歷史學家講道理不是憑空高談闊論,而是依託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故事,從可辨識的歷史表徵出發,在努力還原歷史情境和追求歷史本相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主張和關懷。
  •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的史學意義
    這篇文章主要向大家介紹一部我國古代歷史上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馬光主持編修,參加編撰的還有劉恕、劉斂、範祖禹等人,全書294卷,記載了上起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以朝代為紀,共有16紀。
  • 姜鵬丨《資治通鑑》第一部 09 項羽之敗的啟示
    09 項羽之敗的啟示 作為一名歷史學教師,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麼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為什麼被稱為"帝王教科書"?"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司馬光像《資治通鑑》很早就得到當時人的關注,剛開始設書局修史的第二年,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鑑》並親自撰寫序言。士大夫們也紛紛捧場,但又不太讀得下去,司馬光私下吐槽:自從我寫《資治通鑑》,很多人求著看,但一篇沒看完就打哈欠了。( 自吾為《資治通鑑》,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
  • 從應用史學看《資治通鑑》價值
    這樣說來,應用史學的存在,不僅有其可能性,而且有其必要性。作為傳統史學的高峰,《資治通鑑》既含豐富的史料價值,又具獨特的史學價值。關於前者,後人都可以像胡三省說的那樣,「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充分發掘這一史料庫,從事應用史學的再創造。
  • 丁萬明:《資治通鑑》中的修身與為人智慧
    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其中蘊含了什麼樣的政治智慧?書中又揭示了哪些齊家之道?我們今天該如何研讀《資治通鑑》?11月24日,「大企業大集團(重慶)2018幹部自選課堂暨新時代組織新能力建設學習計劃」繼續開講,河北省委黨校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丁萬明作客兩江新區,以現世眼光解讀《資治通鑑》,審視傳統文化精髓,追尋政治得失、王朝興衰之跡,探究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道。
  • 《資治通鑑》開篇為什麼要講一個育兒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資治通鑑》節選譯文作者司馬光著作《資治通鑑》,認為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君,是周朝禮崩樂壞的開始。《資治通鑑》 的宗旨是鑑於往事, 有資於治道, 即借古鑑今。那麼這個故事在育兒方面給我們什麼啟示?
  • 《資治通鑑》為何值得一讀再讀
    《資治通鑑》可謂代表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成就,是認識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經典讀物。不過,《通鑑》又不同於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資治」為目的,講述治國理政之道,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政治史典籍,其影響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史學領域。
  • 《資治通鑑》還有這些周邊?
    取《資治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這樣有熱愛的事業並為之投注熱情的人生狀態讓人豔羨。《資治通鑑音注》於典章、音訓、地理考稽精詳,訂謬甚多,為後人研習《通鑑》的工具書。
  • 重讀《資治》年少不懂資治為何物,讀懂已是史中人!
    可以說《資治通鑑》代表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經典讀物。但是,《通鑑》與一般史書不同。這是一本政治史書,旨在「治國」,講述治國之道,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其影響遠遠超出傳統的歷史領域。司馬光生前曾多次為皇帝講讀《通鑑》。
  • 後現代課程觀對我國網絡課程建設的啟示
    【摘 要】隨著後現代主義對教育領域影響的日益擴大,在西方課程研究領域出現了向後現代轉向。文章首先介紹了後現代課程觀,並借鑑其中一些觀點從網絡課程系統開放性、內容呈現形式和學習環境建設三個方面闡述後現代課程觀對我國網絡課程建設的啟示。
  • 大道知行講堂丨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資治通鑑>與領導韜略》
    」主講導師;主要著作《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中國學術史》《中國家庭史》等,其中《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獲 「2016年度中國好書獎」;曾為中央機關「部長講座」、國家部委以及清華、北大等高校的EMBA、後EMBA、EDP課程主講有關「國學智慧與領導韜略」、「從歷史看管理」、「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等課程
  • 《易經》智慧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即陰陽二爻,兩者的排列次序和結構任一發生變化,卦象也會隨之改變,其象徵意義也會不同。比如,同為兩個陰爻和一個陽爻,「震卦」和「坎卦」的象徵寓意是不同的。企業如何保持基業長青,正是擺在現代企業管理面前不得不思考的緊要命題。現代企業管理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從早期的經驗式管理,到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再進一步演變為現在盛行的人本管理,這個過程其實是建立在西方式的科學主義範式基礎之上的,其整體的邏輯是一種「工具理性」,管理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 「道德模範」司馬光誕辰千年: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司馬光|王安石...
    往事越千年,一轉眼,「砸缸好少年」、《資治通鑑》的編者、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司馬光誕辰已千年。《司馬光全集》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華書局的《資治通鑑》標點本也將迎來世紀大修。千年司馬光,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啟迪?
  • 《資治通鑑》為何無可替代
    我們的讀史,選擇了《資治通鑑》。《四庫提要》評價《資治通鑑》用了八個字:「網羅宏富,體大思精。」史書的價值有二,一是作為史料,一是作為史著。作為歷史材料,《資治通鑑》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源、史料價值。作為史學著作,《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的閱讀、鑑賞價值。
  • 《資治通鑑》是如何修成的
    自此,《資治通鑑》由私修(頭八卷)變成官修。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去世,神宗繼位。十月,司馬光奉命赴邇英殿進讀《資治通鑑》,神宗因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自為《資治通鑑》作序,還將穎王(神宗登極前為潁王)府邸的書籍三千四百零二卷提供給書局做參考。這樣,《通志》改名《資治通鑑》,並得到了神宗的大力支持。
  • 三位國學大咖解讀《資治通鑑》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今年是司馬光誕辰一千年,他主編的《資治通鑑》,為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900多年後,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鑑》?5月9日,第十屆南圖閱讀節·嘉惠論壇在南京圖書館舉辦。現場,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生群、南京圖書館原館長徐小躍,為公眾共同解讀這部傳世名著。
  • 每日一學|好書推薦:司馬光《資治通鑑》
    一起走進今天的「每日一學」好書推薦:司馬光《資治通鑑》有人曾說:「一個人讀完《資治通鑑》後,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了。因為靜讀300多萬字的文言文大部頭,冷觀1362年的歷史棋局,翻閱16紀王朝的興衰起落,一番耐心下來,人的認知會變、性情會變」。
  • 《資治通鑑》的歷史影響
    《通鑑》亦有高度文學價值,曾國藩撰成《經史百家雜鈔》一書,其中選錄《資治通鑑》11篇。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
  • 《資治通鑑》問世之謎
    其中有一些史論和政論文章,後來經過修改被用到了《資治通鑑》的評論「臣光曰」之中,《才德論》即是一例。 1067年10月,司馬光為神宗講讀《通志》,神宗覺得此書非常重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其賜名《資治通鑑》,並親自作序,當面賜給司馬光,令其「候書成後寫入」。宋神宗將自己做穎王時王府的藏書全部賜予司馬光,供其參考。他對司馬光講史非常著迷,曾當面說過,「聞卿進讀,終日忘倦」。意思是,聽司馬光講讀歷史,一天都不覺得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