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把《資治通鑑》看作史料,是一種嚴重的偏失?

2020-12-17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2月24日報導:《資治通鑑》是一部中國式智慧全書,它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也是為人處世智慧的結晶。一千年後的我們,應該如何讀懂《資治通鑑》?日前,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攜新書《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做客學習讀書會,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一起鉤沉隱性的史料價值,參悟個中三昧,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姜鵬師從經學史大家朱維錚,專研中國傳統文化。他從2007年起研究《資治通鑑》,曾承擔教育部青年項目「唐宋政治思想轉型視域下的《資治通鑑》」。他總結,可從「經典」「史學」「傳統」三個關鍵詞解讀《資治通鑑》。姜鵬認為當今史學界對於司馬光是比較沉默的,存在著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它產生於傳統史學跟我們現代史學之間的這個差別。現代史學家總覺得自己站在一個高地上,從方法論、理論、視野等各種角度,去俯視前人。所以拋開這種傲慢的偏見,把這三個詞彙好好地解析一遍,你就能夠發現《資治通鑑》作為經典傳統史學著作的基本特點。」

  追求真實性vs對真實性的超越

  史學的一大特徵是要追求真實性。在姜鵬看來,歷史學家不是簡單地把歷史故事、歷史事實告訴你;所有的歷史都是一種互動,是研究這段歷史的歷史學家和那段已經發生過的,不可改變的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任何一個歷史認識都是主觀和客觀的疊加。在《資治通鑑》的編纂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叫「長編考異法」。司馬光不僅非常嚴謹地追求作為歷史學必須要解決的真實性問題,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方法,並且從頭到尾貫徹到底。

  《資治通鑑》另一個特點是歷史真實性的超越。司馬光為什麼要編《資治通鑑》,其實這在書名中已經充分展示。作為當時非常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希望歷史對現實要有所幫助,所以在討論歷史的時候,他不可能不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價值導向,隱含在講述歷史的過程當中。

  「司馬光非常認真地在追求真實性,尋找歷史真相;因為他有更高的目標,所以他能夠對於這種真實性,具有一種超越的態度。」姜鵬表示,在《資治通鑑》當中,對於真實的追求和對真實的超越同時存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真正全方位地來理解《資治通鑑》這部著作的特點,以及對今天的影響。

  「我們只把《資治通鑑》看作史料,是一種嚴重的偏失。」

  「許多學者僅僅把《資治通鑑》當做一種史料,只看到了它的史料的價值,這就好像眼前一片綠茵茵、一望無際的草原,但是馬兒看到的卻只是飼料。我們把《資治通鑑》看作史料,就是這樣一種嚴重的偏失。」陳尚君表示,編纂《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在政治上失意以後的人生選擇,這個選擇對他一生非常重要。《資治通鑑》的可貴就在於,它把傳統的以紀傳體為主的史學著作涉及到的一千三百多年史事的所有細節,以他的著作來做了重新的還原。而且《資治通鑑》的價值就在於,它是一部皇帝能夠在書裡看到治國理政的方略,一般的平民也可以在書裡看到驚心動魄的故事,所以流傳千載,風靡天下,始終不衰。

  為什麼在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宋神宗選擇了王安石?陳尚君認為,皇帝在選擇用人方面要看用誰更能解決當代的問題。宋神宗選擇了王安石,也沒有把司馬光打成反派人物,而是給他提供了條件,支持他完成《資治通鑑》。司馬光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得到大展拳腳的機會,但是《資治通鑑》也讓他名垂青史。

  「《資治通鑑》沒有一個字在講宋代,但是每一個字都在講宋代。」姜鵬解釋,應該從思想觀念的高度來理解這個問題。對於什麼樣的國家是個好的國家,什麼樣的政府是好的政府,什麼樣的官員是個好的官員,司馬光有深刻思考。陳尚君也表示,編修《資治通鑑》的時候,司馬光是有幹預當代史的用意,但是他不是簡單粗暴地把歷史和現在作比附。

  為什麼《資治通鑑》裡沒有李白?

  《資治通鑑》裡沒有寫李白,陳尚君說:「這很正常,因為李白沒有參與、推動唐代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沒有成為哪一個歷史節點的關鍵人物。」

  姜鵬則表示,李白的文化成就和推動歷史的貢獻是兩回事情。《資治通鑑》是緊緊圍繞歷史發展的主脈絡——王朝興衰,治國者學以資政,平民百姓也可以從中洞察事態人情。李白在《通鑑考異》裡被提到一筆,司馬光他們沒有辦法確定永王李璘死在哪裡,有沒有佔據南京定都,最後用了李白的一首詩。李白在政治上是失敗的,所以《資治通鑑》裡面沒有提到他,但是用了他的詩來考據這個事情。「這個文化人同時兼具著推動歷史使命的話,而且參與其中了,那他就有機會出現,這就是《資治通鑑》的基本特點。」

相關焦點

  • 發現《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近日受邀作客滬上學習讀書會,在浦東圖書館以「當司馬光代言人遇到唐代戶籍警」為題,與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新書發布 第47期學習讀書會舉行
    姜鵬近兩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司馬光與《資治通鑑》,他對《資治通鑑》的定位是:一部傳統的史學經典名著。現場,他分別從「經典」「史學」「傳統」三個關鍵詞切入做了詳細解讀。他說,作為史學來說,司馬光《資治通鑑》影響力非常大,它有非常獨特的創造,大家都來模仿它,但直至今日,所有模仿他的人都不可能超過他,這就是經典。 姜鵬同時指出,我們看到的所有歷史著作,都是一種歷史認識。
  • 經典、史學、傳統:理解《資治通鑑》的三個關鍵詞
    12月21日,第47期學習讀書會邀請到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那些事兒。所有的歷史都是一種互動,是研究這段歷史的歷史學家和那段已經發生過的,不可改變的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任何一個歷史認識都是這樣主觀和客觀的疊加,這是史學所具有的特徵。 2019年是司馬光誕辰一千年,姜鵬老師出版了新書《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以示紀念。但是對於司馬光這樣偉大的人物,當今學術界尤其是史學界,還是比較沉默的。
  • 復旦歷史副教授姜鵬為司馬光「代言」 解讀《資治通鑑》當代意義
    近日,姜鵬《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新書發布會第暨第47期學習讀書會在邀浦東圖書館舉行。該書作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受邀,「以司馬光代言人遇到唐代戶籍警」為題,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如何讀懂一千年前的《資治通鑑》?
    今年是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新作《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近日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從2007年起研究《資治通鑑》,曾承擔教育部青年項目「唐宋政治思想轉型視域下的《資治通鑑》」。已出版相關著作:《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帝王教科書》《德政之要——<資治通鑑>中的智慧》《齊家與治國:姜鵬解讀<資治通鑑>》等。   一千年後的我們,要如何讀懂《資治通鑑》?
  • 《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新書發布 告訴你如何讀懂一...
    新華網上海12月27日電(記者 吳霞)今年是司馬光誕辰100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新作《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11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近日作客上海學習讀書會,與讀者分享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 專家:《資治通鑑》是了解宋代思想狀況的史料
    對於《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對於《資治通鑑》,以往大概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周一良先生小時候,他父親給他制定過一份日課,其中就有點讀《資治通鑑》的內容。這樣讀《資治通鑑》,除了了解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這當然是《資治通鑑》最簡單的讀法。
  • 《資治通鑑》和較高的史料價值
    在中國史學史上有一部這樣的歷史著作,它也許沒有文學作品讀來那樣富有趣味,但是能夠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人物和事跡來向讀者傳達出一種人生哲理。過於抽象的道理,閱讀書籍的人們就會覺得比較枯燥和乏味,只有這樣的著作能夠起到一種不同一般的意義和作用,這就是歷史的啟發和教育意義。
  • 姜鵬: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有政治目的,追求真實但超越真實
    東方學習讀書會現場12月21日,第47期東方學習讀書會在上海浦東圖書館舉行,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攜新書《稽古至治: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做客讀書會,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用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鑑》,鉤沉隱性的史料價值,參悟個中三昧。
  • 品味《資治通鑑》
    自成書以來,《資治通鑑》就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史書。漢首開經筵(為皇帝舉行的講經論典的講席),一直延續到明清。明清兩代,《資治通鑑》是經筵上最重要的課程。究其原因,從這本書的名字上可見一二。02.《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 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的史料價值哪個更大?學史看哪本更佳?
    我們首先要明白,史料價值是什麼?靠什麼去衡量?比較的標準是什麼?簡單而言,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比較:史料是否翔實全面這一點上,資治通鑑是有天然缺陷的。我們知道,後晉本身就是個短命王朝,936~947年,一共只存在了11年,而且這短短的11年,一多半時間還在打仗,主持修史的趙瑩、劉昫又都是宰相,本身就忙的不可開交,在這種局面下,修史的結果是可以想像的。為了成書,編纂者不得不大量摘抄原始史料,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甄別篩選相關資料。這種做法自然使得《舊唐書》存在大量的錯漏。
  • 《資治通鑑》的讀法
    兩本書相比,《〈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更通俗一些,因為最初是課堂講稿,《資治通鑑啟示錄》的基礎是文章,雖然也通俗,但相對嚴謹一些。兩本書的內容有重疊,也有差異。除了這兩本書,我還寫了一本《〈資治通鑑〉與治世得失》,可以看作是《〈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的姊妹篇,書稿也交給了中華書局,明年可以出版。
  • 《史記》《漢書》二十四史,為什麼偏偏《資治通鑑》才是帝王之書
    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一共經歷了24個朝代,後世為前朝修史的慣例一直沒變過,存世的史書也是比比皆是,但有一句話卻讓人回味無窮,那就是「《資治通鑑》才算得上是帝王之書」,那為什麼史書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資治通鑑》才能稱得上是帝王之書?
  • 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平常喜歡看演義小說,看著看著,慢慢對一個個的小故事,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起了興趣,又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看歷史類的書籍,這也是硬著頭皮看《資治通鑑》的原因。同時,也希冀著能寫點東西,做點筆記,讓自己去主動思考和發掘一些自己不曾了解的東西,在枯燥中追求更多的樂趣。 那麼,《資治通鑑》為什麼值得一看?
  • 《資治通鑑》為何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那麼,為什麼《資治通鑑》這部通史,要選擇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呢?當然了,並不是說因為這一年是春秋和戰國的交界,《資治通鑑》才選擇這個時間點。《資治通鑑》選擇這個時間點,是有很深的用意的。三家分晉為什麼能夠成功?
  •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
    《資治通鑑》澎湃新聞: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康熙曾留下107條批註。為什麼它在歷代君主眼中有如此分量?《資治通鑑》中唐太宗的部分對話體特別多,絕大部分是從《貞觀政要》裡來的。但《貞觀政要》首先局限於一個時代,其次沒有一個整體的大歷史圖景。《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鑑》在正式定名之前都叫《歷代君臣事跡》。《冊府元龜》是類書,嚴格地從正史中挑選題材,分門別類,起到一種工具性的作用,但是也不利於觀察大的歷史走向。第二是作者思想的體現。
  • 現代人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而《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樣的人讀的通史書。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漢代的司馬遷和宋代的司馬光,他們分別編纂了《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巨著。為什麼說《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性?
  • 《資治通鑑》的歷史觀
    但在紀傳體之外,編年體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體裁,先秦時期的《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等編年體史書可以說奠定了中國傳統史學的基礎。但秦漢以後,編年體史書逐漸消沉,難以與紀傳體正史爭鋒。直到北宋時期,《資治通鑑》才重新舉起了中國傳統史學中「編年體」和「通史」這兩面大旗。不得不說,中國傳統史學中編年體之所以能與紀傳體並峙成為兩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傳統之所以能夠形成,《資治通鑑》功不可沒。
  • 怎樣讀《資治通鑑》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與幼年嗜讀《左傳》,應該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從《資治通鑑》的體裁選擇和時代斷限上,都能得到佐證。首先,在體裁上,《資治通鑑》選擇的是和《左傳》一致的編年體;其次,在斷限上,《資治通鑑》始於「三家分晉」,是接著《左傳》往下寫的。司馬光根據書中的紀年標識,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這部書囊括了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鑑》結束於公元959年,陳橋兵變的前一年)。
  • 淺論〈史記〉與〈資治通鑑〉
    司馬遷是西漢人,寫《史記》,主要是想還原歷史真像,為後世人了解歷史服務,但真像是不可能完全還原的,司馬遷本人有很強的是非觀,善惡觀,根本不會為什麼大局而買帝王的帳。司馬光是北宋人,寫《資治通鑑》,主要是為帝王統治施政作歷史參考和借鑑,主觀意識和判斷是很強的,主要也是選取抄錄能為帝王統治所借鑑的史料作評斷。就是歷史上不確切的子虛烏有之事,只要能為帝王統治施政服務,也錄入為用!《資治通鑑》主要摘抄前人記錄史料,用儒家教條觀點提煉出可供帝王統治借鑑的參考史料,水平有多高,說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