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孝聽:孔子倡導的五大官德
孔子早就提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做好政府管理工作的關鍵是領導者自身德行端正。如果領導者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34;欲而不貪&34;欲仁而得仁,又焉貪?&34;行德則興,倍德則崩。"踐行道德就會興盛,背離道德就會崩潰。
-
劉孝聽:孔子的八大做人智慧
」不符合禮的事不看,不符合禮的事不聽,不符合禮的事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孔子從管理財務到農場場長,從當縣令到大司寇,他處處守禮,事事守禮,以禮修身,以禮治世,以禮治國,他是歷史公認的中華民族禮文化的倡導與建立集大成者。
-
劉孝聽:孔子倡導的五大官德
孔子早就提出:「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做好政府管理工作的關鍵是領導者自身德行端正。如果領導者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為此,孔子要求領導者必須具備五項基本官德。一、惠德——惠而不費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
劉孝聽:孔子的十大學習智慧
孔子一生走到哪裡學到哪裡,走到哪裡問到哪裡。因此,他是我國歷史上最典型的博聞多識的楷模。孔子主張踏實學習,虛心學習。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最聰明的學習態度。孔子主張學不厭煩,學不滿足。他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第六》大意是:我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卻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卻不知疲倦。在這裡,孔子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們要時時保持空杯心態,謙恭虛心地向他人求教。
-
劉孝聽:孔子的八大教育智慧
孔子杏林講學圖-圖片來自網絡至聖先師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而且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關愛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第七》)他肯定每一個學生的的進步,引導和鼓勵每一個學生改正缺點,從不死死地抓住學生的過去不放。由於孔夫子真情真心地愛學生,真情真心地教學生,所以,四面八方的弟子前來向孔子拜師求學,後人讚譽孔子說,「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
劉孝聽:孔子的八大教育智慧
至聖先師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而且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開啟了人類教育理論創新之先河,也為我們今天的教育行動和教育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指導與智慧。
-
劉孝聽走進沅江宣講國學
劉孝聽在講課劉孝聽、楊智勇、塗政坤課後交流討論紅網沅江市分站12月2日訊(通訊員 郭光凡)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孝聽先後來到沅江市第一中學、瓊湖書院、紅日國學院宣講「誦讀國學經典,精育祖國棟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該部經典不僅系統闡述了教育的宗旨、修身修德、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和要求,而且對治家、齊家、興家和旺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創觀點、思想和主張。 一、慎思齊家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中庸·第二十五章》)君子把真誠看作是最高貴的品德。子思又曰:"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在未行動之前就懷有恭敬之心,在沒說話之前就先有誠信之心。總之,誠信是君子的本色,誠信是君子的旗幟,誠信是君子的基本人格。
-
文化興市,國學先行——劉孝聽院長應邀為沅江市副科級以上幹部和...
為了統一思想,激發鬥志,充實能量,提升素養,12月28日下午,沅江市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課堂」第34次集體(擴大)學習暨政協委員培訓會在沅江市市政府辦公大樓會議廳隆重舉辦,特邀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湖南省中華文化學院原副院長、原巡視員、湖南省黨政幹部教育名師、中國孔子基金會傳統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韶山南岸國學院榮譽院長劉孝聽先生作題為「明覺中華做人八道、常修領導幹部八德」的專題國學講座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治國之道
曾子曰:「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身為一個國君不應該以財利作為自己的最高利益,而應該以道義作為自己的最高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只想著貪斂財富,這必然是受到來自小人的誘使;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
-
劉孝聽:《大學》的六大齊家之道
《大學》是反映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初步學習,進入道德之門的必讀之書。該部經典不僅系統闡述了教育的宗旨、修身修德、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和要求,而且對治家、齊家、興家和旺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獨創觀點、思想和主張。一、慎思齊家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
袁元說:人的四種境界。孔子孟子同是儒家但主張不同
人的四種境界,分別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而我們大多數人是處在功利境界,你像強姦犯、殺人犯是處在自然境界。處在功利境界的人追求的是「貴有」,就是有什麼,有房子、有車子、有權把子、有票子、有漂亮的二奶三奶四五六七奶。
-
至聖先師孔子論學習(一)
孔子聖像一 【原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為政第二》 【今譯】一個人如果只是死死地學習而不獨立地思考和分析,那麼必然被某些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和矇騙,相反,一個人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認真學習和交流,那麼也就會使自己陷入錯誤地認識和判斷之中,那是十分危險的。
-
劉孝聽:孔夫子教導的說話藝術
孔子主張說話要心口如一,真心實意;不能甜言蜜語,不能虛情假意。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亂德。」在孔子看來,巧言令色之人,是很少有道德的人;巧言也容易掩蓋事實真相,善於偽裝自己,混淆視聽,為人不誠實,足以亂德亂國亂社會。子曰:「言顧行,行顧言。」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中庸·第二十五章》)君子把真誠看作是最高貴的品德。子思又曰:&34;(《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在未行動之前就懷有恭敬之心,在沒說話之前就先有誠信之心。總之,誠信是君子的本色,誠信是君子的旗幟,誠信是君子的基本人格。
-
孔子弟子三千,但最喜歡的弟子是誰呢?
主要是「六藝」——禮儀、音樂、射擊、駕車、識字和計算,當時這是主流的學習內容,但是一般的老師,主要教授後面四樣,因為這四樣比較實用,掌握了這四種技能當時的仕人就可以去給貴族們打工了。禮儀和音樂因為不實用就不受重視,到了孔子的時代,能在重大場合正確的實用禮儀演奏音樂的人越來越少,違反規定的事情層出不窮,孔子想改變這個現狀,所以他的教學以禮為主,孔子教授的禮,不僅僅是一種儀式,他要求弟子認真思考和研究蘊藏在禮的深刻道理,這個道理就是社會秩序,只有理解這些發自內心的遵守它,禮才不會流於表面變成一種形式主義,以禮為主的教學是孔子和其他老師的不同之處,別的老師根本不關心這個,所以孔子可能是中國歷史中第一個教授弟子如何做人的哲學家
-
孔子明明最不喜歡巧言令色的人,為何卻倚重能言善辯的子貢?
不知道大家知道嗎?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一個,子貢的真實名字叫端木賜,因為他的字子貢,所以大家也稱呼為子貢,後人稱他為黎公或者黎侯,因為他出生於河南省鶴壁市濬縣。
-
眾多弟子中孔子最不喜歡誰
原標題:眾多弟子中孔子最不喜歡誰 內容摘要:孔子也一樣,他也有不喜歡的甚至討厭的學生,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來說,那麼他最早不喜歡的學生就是顏回的父親顏路,因為顏路比較愚鈍。有一次孔子順口說到黃帝活了三百歲,宰我就提出質疑,結果孔子哼哧了半天才矇混過去。
-
孔子將人分四種 你屬於哪一種?
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將人分為四種,即:「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第一種人:「生而知之者上也」說的是天生就懂的人,是最聰明的人,為上智。這種人孔子自己都沒見過, 同時他認為自己也不是這種人。這一點從《論語述而》中可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