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明明最不喜歡巧言令色的人,為何卻倚重能言善辯的子貢?

2021-01-13 騰訊網

不知道大家知道嗎?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一個,子貢的真實名字叫端木賜,因為他的字子貢,所以大家也稱呼為子貢,後人稱他為黎公或者黎侯,因為他出生於河南省鶴壁市濬縣。

子貢是個很有口才天賦的人,滿腹經綸,但是他的口才不是基於欺騙,而是基於誠實。子貢被譽為儒家的十大哲學家。孔子說,子貢是瑚璉之器。換句話說,子貢的才華出眾,他可以承擔重任。

孔子的道義就是關愛天下,孔子的道植世界,就是道是天下之道,義也是天下大義。他之所以能周遊列國,哪怕被罵為「喪家狗」,他仍欲伸張大義於天下。

孔子認為子貢是一種「器皿」,但是每個人都必須知道,有許多種餐具,便壺也是器皿,洗手的金盆也是器皿。孔子在這裡說「子貢」是「瑚璉」,是一種祭祀用的盛放小米的禮器。那是一種玉,當時非常昂貴,因此,孔子認為子貢是國家的偉大武器,也有著治國的才華。

當然,事實也是如此,子貢是儒家門徒中非常傑出的人。他曾任曾經擔任過魯、衛兩國的宰相,退休後開始經商並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它是「儒商」的祖先,這不是重點,關鍵是子貢是弘揚儒學最有效的人。我們現在能這麼尊敬儒家,有子貢的功勞是必不可少的。由於子貢處於上層社會,社會地位很高,儒家思想在上層社會中得以傳播。後來,在那些高級官員的心中,子貢比孔子還要賢德。但是子貢並沒有自大,他仍然尊重孔子,在孔子死後,子貢無法趕到老師面前,到達後,為孔子守喪了六年,是孔門其他弟子都不及的。

所有這些說明,子貢是一個仁慈的君子,他的口才對世界無疑都是有益的,他的口才和巧言令色是兩中概念,因此,孔子批評的巧言令色是不真誠和別有用心,器重的是子貢這樣表裡如一的雄辯之才。

相關焦點

  • 孔子明明不喜歡巧言令色的人,為何卻器重能言善辯的子貢?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的意思是虛情假意的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用花言巧語去騙人,當然這樣的人肯定目的不純,否則為什麼要用花言巧語還要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為什麼不能直抒胸臆,把自己的目的說清楚?因為他們如果這樣做肯定要遭遇可恥的失敗。
  •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但他為何又不反對「巧言令色」?
    ,意思是人如果缺失了仁愛,還談什麼禮樂呢?仁的思想貫穿於孔子的《論語》,孔子對仁愛之人的推崇和稱讚是發自肺腑的,所以孔子才對「巧言令色」導致不仁有很大的擔憂。「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從外在語言和容色上來談 「仁」的問題,強調「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華麗展示,而應該是服從於內在心靈的。
  • 經商的子貢為何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與孔子其他的弟子不同,他是一位商人,在孔子所有弟子中,是最富有的。對《論語》比較熟知的人應該都能發現,子貢是《論語》中與孔子問答最多的一位弟子,而且在這些問答中,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學、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因此子貢的才學應當也是各行各業均有涉及的。那麼,子貢又是如何得到孔子青睞的呢?
  •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簡單理解一下什麼是「仁」,下面再說什麼是「巧言令色」。這裡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巧言是擅長辭令,令色是面目姣好者。「巧言令色」有能言善辯之意,這種人適合搞政治,當外交家。第二種則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指用花言巧語來迷惑、取悅他人。
  • 孔子識人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好聽的話可能有「毒」
    孔子一生,並不能說太順利,相反,孔子周遊列國,屢戰屢敗的經歷,不僅讓他堅定了後面開辦學堂的想法,也讓他大抵看透了些許人心。孔子將思想道德境界達到極高水平的人稱為「仁人」,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孔子對「不仁之人」在性格上表現出的特色之總結。關於「不仁」的人有什麼特點,「巧言令色」是孔子給出的答案之一。
  • 孔子為什麼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白話文的意思是孔子認為:善於賣弄口才會缺少實踐,即說得多做得少、喜歡打扮自己卻沒有與外表相符的內涵,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另一種理解是孔子認為:喜歡說輕佻、詭詐、狡猾、誇張的話,明明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卻還裝作和顏悅色,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論語》中的這一篇很有名,但如果照字面上的解釋卻很難說得通。朱子曾經將『巧言』解釋為『好其言』,翻譯成白話也就是『喜歡說話』。
  • 為何子貢做了好事還被孔子批評?
    子貢臉上的笑就快要漾出來了,抬眼看著孔子,期待著老師的表揚。「咦?沒領?」孔子突然收起笑容,板起面孔,「魯國規定,凡是把在諸侯國做奴僕的魯國人贖回來,就可以去國庫領獎勵金呀?!你為什麼不去領呢?」「這……哦,老師,魯國雖然有此規定,但是,學生這些年周遊列國,行賈經商,雖不敢比於公族大家,也可以說是小有積蓄……」「所以,這些小錢你看不上,對不對?」孔子忍不住打斷了子貢的話。「這……」子貢還想說些什麼,卻沒有說出口。「沽名釣譽!」
  • 子貢的預測很靈驗,一眼看出兩位國君有滅亡徵兆,孔子為何批評他
    春秋時期,孔子的徒弟子貢,是個很大才學的人,他的預測很靈驗,一次他一眼看出兩位國君有滅亡徵兆,但孔子卻狠狠批評他了,這是為何呢:在魯定公十五年正月時節,按照當時的規定,這時候各國諸侯都要來朝拜君主。孔子的弟子——子貢當時也在旁邊,他仔細觀察魯定公和邾隱公的一舉一動,卻發現兩人的言行舉止很是異常:邾隱公手持玉佩,親自獻給魯定公。但他卻昂首挺胸,仰頭向上,雙手奉上玉佩,請求魯定公收下。這是一塊上好的玉佩,魯定公在接收玉佩的時候,表情謙和,低頭向下。
  • 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何被稱為「瑚璉之器」?
    作為孔門最受人矚目的弟子,子貢具有多重身份。善於學習的他,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子貢是身先士卒的,也兼具良好的德行。那麼,作為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子貢,到底具有哪些身份呢?
  • 孔子何以批評「巧言令色」?
    就溝通交流而言,善於表達的人肯定更勝一籌,更能贏得好感和尊重。善於表達也意味著才思敏捷,善解人意,能夠很好的溝通理解,也能夠很好的相處共事。一般而言,這樣秉性的人,也更敞亮豁達,積極主動,處事能力也比較優秀。木訥寡言者可能內心世界很豐富,或拙於言辭,或不習慣表達,卻喜歡以實際行為來傳遞信息,表達意願。
  • 子貢救人為何卻被孔子罵
    子貢的真實名字叫端木賜,因為他的字子貢,所以大家也稱呼為子貢,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一個,後人都稱他為黎公或者黎侯,因為其出生於河南省鶴壁市濬縣。其中就有子貢從外國贖奴隸而被孔子批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巧言令色,鮮矣仁」
    2、令:善,美好。另外,稱呼別人家屬,也有尊敬禮貌之意,比如令堂、令尊、令愛、令郎。3、鮮:少。4、朱熹和錢穆等解釋相近,朱熹:「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悅)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 孔子「巧言令色」的「仁者」智慧值得體會
    需要說明的是,體會儒家孔子也好,還是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切忌從字面含義中生搬硬套,關鍵是要體會他們一些理論中的「精神」。孔子對於「巧言令色」的批判,更多是認為巧言令色之人「不仁」。從孔子提倡「仁者愛人」的看法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理,孔子批判的對象,不是那種純粹「會說話」的人,而是那種「巧言令色」去做利己排他之事的人,也就是說孔子所批判的「巧言令色」有不愛人的「私」與「欲」。所以,從儒家的視角出發,我們當明確,「仁」者不可能「巧言令色」,更談不上二者結合之下所謂的「事半功倍」。
  • 「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兩種斷句解讀,你怎麼看?
    對這句話的解讀,目前有兩種主流傾向:一是:「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二是:「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兩種斷句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一種斷句解讀的大意是:孔子說:「喜歡花言巧語,善於偽裝的人,很少有『仁』的品德。」
  • 這個學生當兩國宰相,富甲一方,還多次救孔子,孔子為何不喜歡他
    孔子授學的時候,最多有三多千學生,只要在他這裡鍍過金的人,往往回國後,都拿著他頒發的文憑,做個國家公務員是完全沒有什麼問題的。在這麼多學生中,有一個叫子貢的人,可以說是他學生中最優秀的,他不僅生意做得好,還當過魯國、衛國的宰相。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還多次幫孔子解困。
  • 子貢見義勇為沒收報酬,為何卻遭到孔子批評?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讓我們一般人,從日常經驗的角度來看,確實覺得子貢顯得高風亮節,做到了無私奉獻,而子路卻有點做好事求回報的意思。起碼從客觀效果來說是這樣,我們便會不自主的推測他們的動機。無論如何,我們總覺得子貢做的沒毛病,而子路卻不像做好事的樣子,起碼不夠純粹。
  • 同樣傑出的門生,孔子為何偏愛顏回?子貢表示:我不如顏回
    顏回的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顏回之所以餓不死,多半是靠自己父親顏路的供養,是個啃老族。就個人生存能力而言,顏回不如子貢。在政治上,顏回沒有做過任何官職,孔子問他為何不仕,顏回說道:「我家中的田地足夠讓我吃穿不愁,學習能讓我快樂,如果做官後,學問就要落下,所以我不願為官。」
  • 孔子弟子之子貢,孔子自愧口才不如子貢,子貢真的比孔子還厲害嗎
    (《論衡·書解》)子貢有非常出色的經商才能。他積極地投入商業生意,賤買貴賣,對行情的猜測非常準確,每每猜中,他很快就變得非常富有。這一點和他的老師孔子很不相同。孔子認為,富貴不是可以通過追求來獲得的,財富不是他考慮的問題,財富就像他頭頂上的浮雲一樣;一個君子,他要考慮的事情是求道,而不是求富。在對待財富的問題上,子貢與孔子的確是兩種人。
  •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子貢,複姓端木叫端木賜,是孔子的高徒。子貢出身貴族,父親也是個富足的商人家裡很有錢,他自己也非常的能賺錢,小目標1億不是問題。跟隨孔從後,孔子一行人都是靠他的資助。子貢口才很好,辦事通達,善於經商之道,很有誠信,出且還會資助一些貧窮的百姓。做好事還從來不留名,古代版的活雷鋒。
  • 我喜歡論語,但不喜歡於丹:用孔子的話講她太巧言令色了
    經歷過短暫的熱潮後,於丹熱歸於冷寂,甚至很多人開始倒於丹,罵於丹。我對她的感情倒沒有到那種厭惡的程度,但就是那種沒理由的不喜歡。但我知道肯定不是因為她講論語,講國學。直到我看了一些於丹的書,才找到了不喜歡她的理由,原來是因為我太喜歡論語,太喜歡國學,所以才這麼的不喜歡她這麼講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