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的真實名字叫端木賜,因為他的字子貢,所以大家也稱呼為子貢,子貢是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一個,後人都稱他為黎公或者黎侯,因為其出生於河南省鶴壁市濬縣。

子貢學問好,辦事能力強,曾經在魯國當過官,子貢除了當過官還是個商人。論語裡面有很多子貢和孔子的故事。其中就有子貢從外國贖奴隸而被孔子批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次,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子貢你做錯啦。你這樣做了以後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其實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你這樣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其實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

孔子說:「世界上很多的事都逃不開義、利二字,魯國的國法,是希望大家心中要有義,只要大家看見自己的同胞被人買賣都能伸出雙手拉一把落難的同胞,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好事,事後君王就會給他獎勵,讓做了好事的人不用受到不必要的損失,這樣做好事的人就會更多了。」子貢聽完這才發現自己錯了,但是已經來不及了。自從子貢贖回了很多魯國人不要獎勵後,很多人去到其他國家看見自己的同胞被買賣都裝作視而不見。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子貢那麼有錢,而且如果他們贖回同胞向國家要獎勵就會被人唾罵和嘲笑,所以導致很多魯國人回不到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