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我為什麼不支持海底撈道歉?

2020-12-04 紅樓微夢

#海底撈就漲價道歉#

我為什麼不支持海底撈道歉?我想先講一個孔子學生的故事——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孔子有許多得意門生,其中有兩個:子貢和子路。

子貢,以雄辯聞名,極有才幹,且善於經商,富至千金。子由,以政事見稱,事親至孝,且果烈剛勇,忠於職守。他們同為「孔門十哲」之一,同樣是救人行善,卻因為救人後的選擇不同,一個被罵,一個被誇。

魯國法律規定:如果有人能把在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領取贖金,孔子很生氣:「子貢,錯了沒!」

而子路救了一名溺水的人,那人為表示感謝,送了一頭牛,子路欣然收下,孔子很高興:「子由,做得好!」

初看之下,覺得很奇怪,說好的「施恩不圖報、行善不留名」呢?為什么子貢「無償贖人」卻做錯了,子路「有償救人」卻做對了?

來聽聽孔子的解釋:子貢仗義疏財,無償贖人,表面上看是好事。但無形中提高了道德標準,把贖人的行為提高到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導致很多人不會再贖人。子路救人之後收下報酬,讓世人明白行善積德是可以有回報的,會鼓勵民眾救人於危難。

這個故事,簡稱「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出自《呂氏春秋》。故事最後,書中這樣評價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意思是,孔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想的深刻、看得長遠,實在是了不起!

我為什麼不支持海底撈道歉?

就是因為海底撈無形中提高了道德標準——其他漲價的企業,要麼同樣發表道歉聲明,要麼就要遭受道德譴責。

果然,同樣因為「漲價事件」,處於風口浪尖的另外兩家企業——西貝和喜茶,經歷了不同的風波:西貝餐飲董事長出面,就漲價事件道歉;而尚未道歉的喜茶,社會輿論大多是譴責、批評的聲音。

短期來看,海底撈回應顧客的呼籲、響應客戶的需求,是一種「善」。

但長遠來說,先漲價、後道歉的行為,給整個餐飲行業造成一個不好的開端。讓許多企業,在承受經濟壓力的同時,又背負上道德的負擔。可以說,這也是一種「惡」。

那麼,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或許《了凡四訓》中的這段話,可供參考: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也就是說,評價一件事情的是非善惡,不能只依據眼前的情況,而要考慮深遠的影響。不能只顧自身,還要考慮社會。

如果一件事的長久發展,會對社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那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從這個角度來說,海底撈先漲價、後道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應該提倡的。

在特殊時期,企業有困難,民眾也有困難。要麼,就自己承擔;要麼,就與人分擔。不能前一秒漲價,後一秒降價,這樣不利於自身,也不利於社會。

請記住「三論、三不論」:

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文 / 紅樓微夢 | 加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子貢贖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應得的獎金,孔子惡之,說:從此不會再有人替魯國人贖身了。子路救人後欣然接受了別人送給他的牛,孔子知道後很高興,說:從此這樣的救人的事情會更多。贖人而不受金,按照今天的說法,這叫做好事不圖名利;而救人後又收受了人家送的牛,這似乎有點「替人消災、拿人錢財」的嫌疑,多數人對此並不認同,或者至少會大大抵消因為見義勇為而產生的正面評價,總以為這樣的人即便是做了好事,也不應得到太多的讚許與榮譽。
  • 【法官文苑】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兼談大衣哥朱之文的遭遇
    【法官文苑】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兼談大衣哥朱之文的遭遇 2020-04-22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子貢贖人&子路受牛——免費不可取;價高更傷人
    收不收,是一個問題。 收多,收少,也是一個問題。 當然何為多,何為少,也是一個問題。 思存敬意,行致良知! 子貢贖人的故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 《子貢拒金》與《子路受牛》體現了什麼思想?
    【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路曾經在河裡救起過一個人,這家人就送子路一頭牛作為酬謝,子路還真的收下了。天下人知道這件事以後,都紛紛嘲笑子路,說你身為夫子的親傳弟子,卻也能做出這貪財的行為,沒什麼了不起的嘛!孔子知道後,卻誇獎子路說:你做的對,從此大家都願意救人了。事後,大家果然紛紛做起好事來。那些收取回報的,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不收回報的,也在心中喜悅的很,因為深信自己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甚至超過子路這種賢人。子路通過捨棄自己的美名,而換來了大家的不惡。
  •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世俗百態725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世俗百態725】《呂氏春秋》記載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原文如下: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 子貢贖人,子路收禮,做好人好事,應設立獎勵
    孔子弟子子貢,是個富豪。他從別國贖回一個魯國人,但他因為謙讓,並沒有去官府領取酬金。孔子罵道:「你小子做錯了(開了個壞頭)!從此以後,沒有人願意去贖奴隸了。贖人領取酬金不會損傷德行,不取贖金,則今後魯國人不會再有人去贖奴隸了。」子路,孔子弟子,以勇武著稱。
  • 孔子對「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不同態度,體現了何種智慧?
    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記載了兩件事,一是「子貢贖人」,二是「子路拯溺」,所謂的「子路受牛」指的就是後面這件事。儒家不是講究仁義道德嗎?那為什么子路救了一個人,接受別人贈送的一頭牛還得到孔子的讚揚,而子貢救人以後不求回報,但孔子卻對此提出批評呢?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 子貢贖人現代版:雲南彝良150名醫護自願放棄申領抗疫補助?
    護士長在鏡頭前拿著稿子念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職責,況且彝良縣至今未出現一例確診患者,比起那些參加援鄂醫療隊被病毒感染後犧牲的醫務工作者,我能夠好好活著,是幸運的。比起湖北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醫務人員的辛苦,我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首先,我相信有一些醫務人員是真心自願放棄申領抗疫補助,她們的奉獻精神讓您敬佩。
  • 歷史揭秘:子貢贖人,子路救溺,好人應該無償且無名嗎?
    子路和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而他們對於幫助他人也有不同的做法,孔子在得知了他們的行為後也有不同的評價。然而孔子的觀點很貼合實際,甚至於與今天的道德大框架有一定的矛盾,對於靠感性來行事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疑惑。子貢贖人,子路救溺,好人不應該無償且無名!
  • 子貢贖人:不同的正義標準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以前學到這一段的時候心中不由在末尾處再次感嘆孔子「觀化遠也」,但是隨著年齡增長、隨著我們掌握了信息獲取渠道,滿眼望去,社會似乎在孔子和子貢的問題上亂作一團。
  • 子貢做好事被孔子大罵,子路收頭牛被孔子表揚,為什麼?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是一個很有錢的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很多魯國人,但他拒絕國家的賠償。他說我自掏腰包贖人這是為國分憂,如果國君一定要賠償我的話,那就表揚我好了,因為我是一個大好人啊,大家都該向我學習。
  • 子貢贖人是什麼樣的故事? 子貢和顏回誰更優秀
    子貢贖人是什麼樣的故事? 子貢和顏回誰更優秀時間:2016-12-15 13:2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子貢贖人是什麼樣的故事?子貢和顏回誰更優秀 子貢是聖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是後世所稱的孔門十哲之一,在歷史上,子貢是在孔子言論中出現較多的學生,子貢贖人就曾被孔子批評,那么子貢贖人是什麼樣的故事呢?孔子曾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那么子貢和顏回誰更   原標題:子貢贖人是什麼樣的故事?
  • 鼓勵「子路受牛」,方能增益善舉
    (詳見三湘都市報6月12日A04版) 《呂氏春秋》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子貢將淪落於他國做奴隸的魯國人贖回並不求回報,孔子認為他不求回報的行為是不恰當的;而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表感謝送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反而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 雲南昭通醫護人員放棄補助|新冠時期的子貢贖人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卻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知道後大罵:子貢你錯了!領取補償並不會讓你的品行受損;而放棄補償,以後就再也沒有魯國人願意去救贖自己的同胞了。孔子還有個弟子叫子路。有一次,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被救者很感激,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 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何學之為?」 子曰:「括而羽之,鏃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子路從師除學詩、禮、樂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 子貢做好事不求回報,子貢救溺水者收謝禮,孔子:子貢你做得不對
    另一邊,孔子的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有天路過河邊,看到有人溺水馬上施救,被救的人拿牛報答子路,子路接受下來。弟子兩人都是做了好事,子貢不拿回報,而子路收取了報酬。孔子認為子貢的做法不可取,而贊了子路的做法。
  • 子貢贖人 孔子責罵 不道德綁架別人 也不綁架自己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 子貢做好事不求回報,子貢救溺水者收謝禮,孔子:子貢你做得不對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所處的魯國新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但凡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報銷贖金。孔子的徒弟子貢去諸侯家贖回了一個魯國人,但是卻不肯接受贖金。另一邊,孔子的另外一個弟子,子路,有天路過河邊,看到有人溺水馬上施救,被救的人拿牛報答子路,子路接受下來。
  • 【法律典故】子貢贖人
    相傳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道法令,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只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
  • 解析《了凡四訓》28孔子看子貢、子路的行為。分析善行何謂是非?
    大家好:我是《了凡四訓》誦讀、解析、交流。咱在白話文解析《了凡四訓》第27小段中,袁了凡先生,通過講道理、擺事實,來告知後人,行善積德中,什麼是端?什麼是曲?什麼是陰?什麼是陽?袁了凡先生用,孔子看待子貢與子路,在魯國做的事,所表達的態度。來講解何謂是非。魯國有項政策,就是魯國人被外國人抓去做了奴隸,如果被人,不管用任何方式,救回國內,國家會對實施救援的人,有所獎勵。子貢在其他國家做生意時,發現別的國家奴隸有魯國人,就用錢,把魯國在國外的奴隸,贖回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