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人:英國這屆政府不行,請你們中國多擔待

2020-12-11 騰訊網

【文/英國每日電訊報副主編 傑瑞米·沃納;譯/觀察者網 楊晗軼】

一般來說,當政府冒犯一個慷慨大方的貿易夥伴時,對方可能只會將其視作一次在所難免的偶然事故。這也很合理,因為政府必須兼顧貿易、主權和安全等不同層次的要求,而它們往往存在矛盾。然而英國居然在短短一周的時間裡,同時跟中國和日本鬧僵,不得不說真有兩把刷子——特別是考慮到中日之間還有百年宿怨尚未平息。不知敝國亂糟糟的政府用了什麼高級操作,竟然交出如此亮眼的外交成績單,真是令人遺憾。

最先登場的是我們那位硬剛俄羅斯的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他去年在「叛諜中毒案」時曾怒懟「坦率地說俄羅斯應該走開並閉嘴」——這次他宣布一旦他的新航母做好閃亮登場的準備,就要讓它開赴中國南海。經過此番表態之後,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已經醞釀了好幾個月的貿易使團訪華計劃,瞬間便打了水漂。

英國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

緊接著,外交大臣傑裡米?亨特催促日本趕緊籤署英國脫歐後的貿易協定,使日本人感覺受到了侮辱。據說日本方面覺得他出言不遜。「全球的英國」是我們的遠大理想;不過到目前為止,英國政府走的似乎是一條「全球搞砸」的道路。

還有不到四十天,英國就要脫離歐盟;它迫切地需要在政治上取得巨大勝利;它需要拿出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來證明英國在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分家」中獲得了經濟利益;既然歐洲這具「垂死的屍體」已不再能束縛英國,那麼現在就必須達成過去無法達成的交易。然而目前看來,我們似乎是鐵了心要把所謂 「脫歐紅利」揮霍殆盡。

沒錯,我們與日本的關係很快就能回到正軌,但中國則完全是另一碼事。你可知道前首相戴維?卡梅倫跟達賴喇嘛見了一面後,跪求了中國多少年才使兩國重新修好?

中英好不容易才確立兩國關係的「黃金時代」,此番遭到威廉姆森「炮艦外交」的威脅,原本順理成章的商貿機遇很可能又要打個問號了。

中國人的一大特質便是高度敏感,他們的文化跟西方的風俗習慣相差萬裡。刺耳的、侮辱性的、對抗性的公開辯論在我們看來就跟吃飯睡覺一樣稀鬆平常,西方政治領導人也常常成為大家嘲笑諷刺的對象,而這絕不會在中國發生,中國人也不願這種事在國際舞臺上發生。這並不是說我們礙於貿易這層關係就絕不能指摘中國;言論自由是我們自由民主國家的要素,中國也確實有很多應該批評的地方。但國與國政府之間,明明有其他途徑來做這件事。

關起門來,你可以對中國人暢所欲言。一般情況下,他們會禮貌地聆聽你的觀點,有時還會做出回應。中國高度重視國際社會對它的看法。但丟面子在亞洲是件很大的事,你如果不想被中國甩臉子,就不要在公開場合駁它面子。

威廉姆森先生在炫耀他的「新玩具」時懂不懂這個道理,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想來他是不太懂的。不論怎麼看,他似乎更在意如何塑造自己戰鬥型政治家的形象,來迎接後脫歐時代再次「萬裡波濤我獨霸」的大不列顛,而對牽涉甚廣的國家利益並不上心。威廉姆森的言論讓那些試圖與中國拉近關係的一線工作人員感到十分沮喪——他們在應對脫歐後的現實,而不是生活在幻想中。畢竟,英國海軍在中國的後院裡教訓中國的想法,怎麼看都很荒謬。

中國人口佔世界的五分之一;按購買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英國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自由貿易國,就必須自由地與中國進行貿易。以英國的分量,切不可捲入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爭鬥,而必須學會如何在兩者之間行走,發揮東西方橋梁的作用。你可以不喜歡中國的威權主義;你可以認為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存在固有矛盾,可能釀成經濟事故。但長遠來看,中國的上升勢頭不可阻擋。因此不管用什麼方式,我們都需要建立一種有利於英國經濟的中英關係。

儘管前首相卡梅倫和前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犯過很多錯誤,但至少他們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能帶來無窮的機遇。《當中國統治世界》的作者馬丁?雅克評價道,卡梅倫和奧斯本的做法「勇敢無畏、思慮深遠」,並且已經顯現出各種成功的跡象。

不幸的是,上屆政府取得的先發優勢如今可能難以保持下去,美國對英國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其在中美貿易戰裡站在美國一方,把中國公司擋在英國電信與核電市場之外。經過這麼一出,我們與中國的關係自然便開始惡化。

我要說的是,維持中英之間健康的貿易關係並不需要我們事事都附和中國。舉個例子,儘管我們強烈譴責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權問題和它在葉門的戰爭,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向它出售武器啊。美國的世界觀越來越偏執,我們沒必要淪為其奴隸。事實上,如果我們但凡跟誰鬧意見都要採取制裁措施的話,那還有誰跟我們做生意?為了一些我們根本影響不了的事情而犧牲中英貿易,值得嗎?

謝天謝地,事到如今還有挽救的餘地。我們在伊朗問題上跟美國分道揚鑣時都沒有顧慮重重,今天關於英國電信網絡是否使用華為設備一事,我們似乎也做好了叛逆的準備。既然英國網絡安全官員確信有能力管控華為技術帶來的任何潛在風險,那麼在一定程度上,美國說服盟國禁止華為參與5G通信網絡建設的努力算是白費了。

由於紐約基本被排除在外,倫敦金融城更有機會為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融資,並為後者帶來國際投資者所要求的商業可行性和透明度。這個巨大的商業機遇完全可以彌補英國因脫歐而失去的歐盟業務。

馬丁?雅克認為,儘管這項工程帶有帝國色彩,哪怕它目前遇遭遇重重挫折,但它終將開啟一段全新的、迥異於過去的全球化進程,其規模比以往四十年的美國版全球化更加宏大。即使他的觀點只有一半是對的,我們也仍然應該渴望參與這項偉大事業。

相關焦點

  • 英國這屆政府不行,請你們中國多擔待
    一般來說,當政府冒犯一個慷慨大方的貿易夥伴時,對方可能只會將其視作一次在所難免的偶然事故。這也很合理,因為政府必須兼顧貿易、主權和安全等不同層次的要求,而它們往往存在矛盾。然而英國居然在短短一周的時間裡,同時跟中國和日本鬧僵,不得不說真有兩把刷子——特別是考慮到中日之間還有百年宿怨尚未平息。
  •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這屆美國政府不行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接受NBC採訪視頻截圖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日前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採訪時,質疑川普政府應對新冠肺炎危機方式:相比前幾任,本屆美國政府應對危機時,缺乏與全球各國協調合作。綜合美國NBC新聞網、英國《每日郵報》24日報導,布萊爾認為,川普政府應對全球大流行時表現拙劣,首先是淡化新冠病毒威脅,其次是沒有採取迅速有效行動,最後又缺乏必要的全球協調與合作。布萊爾還將川普政府與其前任進行了比較。「如果回想一下和比爾·柯林頓、喬治·布希及巴拉克·歐巴馬打交道,在這樣危機時刻,最重要的事情應該,如何與世界團結起來?」
  • 英國人不滿默克爾稱「英國病毒」:請拿出證據!忘了當初是怎麼對待...
    但由於恰逢聖誕節前夕,而英國政府之前就已經在倫敦搞過兩次四級封控,對政府失去信心的倫敦民眾當即選擇以「逃離倫敦」的方式回應政府的決定。 而如今事情這才過去半月有餘,默克爾居然說:「如果我們不能阻止這種『英國病毒』,那麼到復活節我們的病例將是現在的10倍。我們還需要8到10周的強硬措施。」完完全全將德國的疫情責任扣到了英國人的頭上,這事做的確實有些不厚道。
  • 中國從泰國遣返109名「聖戰」偷渡者 英國網友點讚中國政府
    話說前兩天,中國警方成功從泰國遣返109名企圖參加「聖戰」的偷渡人員,警方發現他們其中一些人還受到「東伊運」恐怖組織的指使,企圖製造暴恐事件。此次將這些人「抓」回來,也算是大快人心。事情很快傳到了英國……
  • 英國首相卡梅倫哽咽挽留蘇格蘭:請救救英國
    「當你們做最後決定的時候,請一定不要讓人告訴你,你們已經不再是一個驕傲的蘇格蘭人、同時也是一個驕傲的英國人了。我們由衷地請求你們選擇『在一起』,選擇留下。請投票拯救我們的英國。」  「假如你們不喜歡我,我不會永遠在這個位置上。假如你們不喜歡現在的政府,它也不會永遠執政下去,但如果你們離開英國,那就真的永遠回不來了。」——卡梅倫  15日,在全球關注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僅有三天之際,英國首相卡梅倫親自來到蘇格蘭東北部城市阿伯丁,向蘇格蘭民眾作最後的挽留。在當地的演講中,卡梅倫情緒激動,幾近哽咽。
  • 中國留學生包機陸續抵英,英國政府為拯救數百萬人,再次大撒錢!英國...
    中國留學生包機陸續抵英! 據多家媒體報導,中國的留學生們已經開始陸續抵達英國進行留學生涯。 有消息稱,該校的第二個包機航班將於10月3日抵達,屆時將搭載另一批主要是中國本科生的學生,這一航班再次被預訂一空。 9月21日凌晨,另一批中國學生搭乘海南航空公司的包機,從重慶飛往英國曼徹斯特,開啟英國留學生涯。這是首架由中國的航空公司執飛的包機。
  • 明年1月起英國機場取消退稅,機場免稅店也要沒了!英國政府被...
    睡眼惺忪看了一大圈,我才明白過來,原來是一些媒體報導說,英國政府已經決定,從明年開始英國機場竟然不,不,不......免稅也不退稅了! 而作為一個常年在英國居住的人,常有親朋好友前來拜訪,旅遊時帶他們在比斯特等地瘋狂掃貨,離境時幫他們在機場辦理退稅,已經成為了我的固定流程。畢竟,在英國買買買,省到就是賺到。 所以,衝著這點,我趕緊找來了政府的官方文檔,想看一下具體是怎麼回事。 在查找了政府文檔後,我發現確實還真有這事!
  • 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離開中國,英國就沒有未來
    馬丁·雅克指出,這是美國史上最糟糕總統的指令,他正忙於破壞美國人自己的未來;這還是受右翼陰謀集團牽制的議會保守黨的指令,他們總活在過去,對未來毫無概念。「英國人永遠不會原諒他們」。馬丁·雅克稱,自2009年以來中國佔全球經濟增長的1/3左右。到2030年,中國將佔全球GDP的30%左右。中國是全球經濟中的關鍵角色,未來還會在更大範圍內都是如此。所以「離開中國,英國就沒有未來」。
  • 境外媒體:英國「脫歐」後,當務之急是這幾件事——
    英國製造的豪華汽車,主力市場也在美國和歐盟。其次是穩固與美國的關係,畢竟美國可說是英國最重要的盟友。最後,還得結交一些其他的朋友。都向美國看齊也不行,例如在伊朗問題上,英國就數次強調,希望各國可以繼續遵守伊核協議,這與川普政府的政策完全相反,倒是與法國、德國口徑一致,所以未來英國也必須與歐洲的鄰居廣結善緣。
  • 英國關閉餐廳酒吧 政府負擔8成薪水
    英國關閉餐廳酒吧 政府負擔8成薪水時間:2020-03-22 10:3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英國關閉餐廳酒吧 政府負擔8成薪水 3月20日,離宣布不會關閉酒吧、餐廳還沒過去1周,英國政府宣布,將關閉全英國的酒吧、咖啡館、餐廳、影劇院等公眾場所,只允許外賣餐廳經營
  • 喬納森·弗裡德蘭:政府監聽,英國人為什麼不生氣
    11月某日,英國下院的委員會會議室內,特勤部門的多位負責人出現在議員們面前,除了沒有槍聲,邦德電影的要素一應俱全。彈未出膛,硝煙瀰漫。負責對內安全事務的軍情五處、對外安全事務的軍情六處以及英國政府通訊總部(秘密通訊電子監聽中心)三大諜報中心負責人齊聚一堂,這是前所未有的景象,已經足夠壯觀。他們共同接受情報與安全事務委員會的質詢。此前,該委員會的質詢程序從未對外公布。
  • 英國網友熱議:中國快遞到底有多快?看來過中國的英國人怎麼說!
    英國網友熱議:中國快遞到底有多快?看來過中國的英國人怎麼說!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不便的東西,很多人在陪伴家人或者是女朋友出去逛街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空手出去,回來的時候手上都是購物袋,也是最讓人們煩躁的一件事了,不過隨著網購的出現,人們也不用再到街上去購物了,只要在手機上購物就行了,而貨物都會通過快遞小哥將其完整的送過來,那麼很多人就問了,現在中國快遞到底有多快?
  • 英國政府疫情洩密文件預測成現實?這數據或壓倒明年初英國留學!
    41:49 來源: 趙剛Andrew 舉報   大家是否還記得2020年10月底媒體曝光的英國政府內部疫情預測報告
  • 這個英國人賠本13年,仍在守護中國足球的夢想
    「漢語其實本來不是我的第一選擇,當時在英國,日語專業最火,不過分數不夠,沒有去成;俄語的話因為冷戰所以也沒有太大興趣,去了一次埃及,也覺得自己不是特別喜歡,於是,中文成了我的選擇,其實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在英國對中文感興趣的人也不多,我就覺得,可以試試
  • 英國政府被指侵犯新聞自由
    24日,丹麥《政治家報》、瑞典《每日新聞報》、挪威《晚郵報》和芬蘭《赫爾辛基郵報》等媒體聯合署名,在當天的英國《觀察家報》上發表了寫給卡梅倫的公開信。    「警察宣布進行刑事調查,這令人深感不安。」他們警告道,「這意味著這些行為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英國邊界,損害全世界的新聞自由。」
  • 查戈斯島人就居住權與英國政府對簿公堂
    美國五角大樓告訴英國政府說,查戈斯島必須「清理乾淨」,以作它用。這樣,就不得不把當地的居民遷走。查戈斯島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得到美國的指示後,英國政府只能向外界謊稱,伊洛伊斯人是來自模里西斯和舌塞爾群島的合同工,並冠冕堂皇地對倫敦媒體說,要把這些人送回他們在模里西斯和舌塞爾群島的家。
  • 英國政府宣布關閉酒吧餐廳
    【來源:中國新聞網】(抗擊新冠肺炎)英國政府宣布關閉酒吧餐廳中新社倫敦3月20日電 (趙星一 張平)英國政府20日宣布關閉全英國所有的酒吧、餐廳,呼籲民眾保持社交距離。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當日例行媒體會上正式宣布,關閉全英國的酒吧、咖啡館、餐廳、影劇院等公眾場所。為保證疫情期間的食物供給,餐廳外賣可以繼續經營。詹森要求此項禁令當晚就執行,同時警告英國民眾,晚上不要出門了。詹森表示,此項關閉禁令將每月重審一次,評估是否需要繼續執行。
  • 對中國指手畫腳的英國禍起蕭牆,請別打擾這道「美麗的風景線」
    這也讓剛剛對我國指手畫腳的英國政府倍感尷尬。英國也被稱為「英倫三島」,主要是因為英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三部分組成,儘管三地同屬於一個島嶼,但是因為歷史文化不同,呈現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在歷史上,蘇格蘭長期是一個獨立的王國,首府為愛丁堡。蘇格蘭王國長期和英國平起平坐,雙方也曾爆發多次戰爭。
  • 英國政府頒布旅行禁令 限制巴西等南美多國旅客前往英國
    英國政府頒布旅行禁令 限制巴西等地旅客前往英國 原標題: △英國運輸大臣沙普斯社交媒體截圖英國運輸大臣沙普斯當地時間14日表示,因近期巴西發現新的變異新冠病毒,英國決定從15日凌晨4點開始,對阿根廷、巴西、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法屬蓋亞那
  • 英國人異常憤怒!
    英國人異常憤怒! 德國新聞電視臺14日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據稱在一次會議上將在英國發現的變異病毒稱為「英國病毒」,這激起了許多英國人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