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仁臺溝口遺址新發現的高臺遺存。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白帆)1月21日,自治區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8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
來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等單位的11位科研工作人員針對各自主持的主動性項目作了匯報。
據悉,2018年新疆共實施主動性考古項目11項,配合基本建設考古項目13項,累計發掘遺址面積15550平方米、墓葬570座,出土文物近5500件(組)。
新疆史前面積最大的石構建築遺存
作為伊犁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以青銅時代為主體的聚落遺址,吉仁臺溝口遺址又有新發現。
吉仁臺溝口遺址位於尼勒克縣科蒙鄉恰勒格爾村,2018年考古人員對這裡做了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了高臺遺存,其平面大致呈方形,邊長約140米。中部較高,邊緣略矮。最高處約7米。
高臺本體120米見方,外周有約10米坍塌堆積。高臺本體外周採用石塊砌築,石塊朝外一面及接縫處經過細緻打磨,構築的牆體齊直規整,間隙緊湊緻密。高臺內部有石構牆體和灰層,灰層內夾雜煤塊。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王永強介紹,這處高臺遺址是目前發現的新疆史前面積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構建築遺存。
黑山嶺 綠松石採礦遺址出土的綠松石礦料
我國最大古代綠松石採礦遺址群
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熟練掌握綠松石找礦和採礦技巧。
對於新疆黑山嶺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點。
新疆黑山嶺遺址位於哈密伊州區與巴州若羌縣交界地帶的無人區內,是一處古人開採綠松石的礦業遺址。
此次調查發現黑山嶺綠松石礦業遺址群分布範圍近10平方千米,目前發現採礦遺址30處。這些遺址可分為古代採礦工具加工區、採礦區、選礦區、生活區,功能分區完善,是一處較大的古代採礦工業遺址群。
對古礦坑(k02)的發掘過程中,出土大量的古代遺物,包括陶器、銅器、石器、骨器、紡織品、皮毛製品、木器、綠松石料、植物編織物、玉髓料以及豐富的動植物遺存。
西北大學講師先怡衡說,我國中原地區是世界最早使用綠松石的地方,作為一種極具中原特色的寶石品種,自然成為中原文化的象徵符號之一。研究新疆綠松石採礦遺址為研究邊疆和內地早期珍稀資源交流,探究早期邊疆與中央的交流內容、模式和機制,展示兩地的密切關係,都有積極意義。
結合發掘出土陶器器形及碳十四測年數據,初步認為該遺址的年代在春秋戰國時期。
該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綠松石採礦遺址群,也是新疆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古代採礦遺址。
唐朝墩浴場航拍圖 (受訪者提供)。
功能結構齊全的唐朝墩浴場
水井、火道、煙道……在唐晚期至回鶻時期,浴場的功能結構就較為齊全。
這處浴場遺蹟位於唐朝墩古城東北部。唐朝墩古城遺蹟東鄰奇臺縣水磨河,地處高差約 10 米的臺地之上。
考古隊在這裡發現的這座浴場,整體規模約300平方米,平面近正方形,邊長約17米,有較清晰的火道、煙道、支撐柱、灶址、水井等結構。這種遺蹟在國內發現數量較少,風格明顯受到羅馬浴場的影響。這對於還原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探討絲綢之路沿線中西文化交流等問題具有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2018年唐朝墩古城發掘面積 600 平方米,清理灰坑 190 個、灰溝 11 條、房址 5 處、浴場 遺址 1 處、灶 6 個、水井 4 口、墓葬 2 座,出土遺物包括陶 器、銅器、鐵器、骨角器、石器、玉器、玻璃等,數量較多, 種類豐富。初步認定古城始建於唐代,沿用於高昌回鶻和蒙元時期,結合史料記載,判斷其應為唐代庭州所轄蒲類縣治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