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系統文字的源頭,古人的智慧結晶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代晚期皇室為佔卜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銘文。一般認為,王王懿榮是清末的一位官員和詞人,他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河南安陽發現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和東亞已知的最早的系統的商代文字的載體,但是它們中的大多數還沒有被合理地解釋出來。商代文字繼承了原始雕刻符號和西周文字,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式。現代成熟的現代漢字都是從商代文字逐漸演變而來的。除甲骨文外,商代文字還包括金代文字,金代文字通常比甲骨文更正式,此處不做贅述。
-
甲骨文古人的智慧結晶,又有多少幽默和想像力在裡面?
導讀:甲骨文古人的智慧結晶,又有多少幽默和想像力在裡面?甲骨文對於我們來說不陌生但是又挺陌生了,每個人都是知道甲骨文只是一種最原始的文字表達的形式,從字體和外觀上大致可以看出來相似的東西,但是非要你說出個所以然來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像是犯了舌尖綜合症似的,到了嘴邊也說不出來是什麼。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古代人的想像力吧,畢竟這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字體。
-
揭秘源頭甲骨文:「絕」字
源頭甲骨文」並不是為了承載當時中國人的語言而創造的文字,而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練習「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圖示。所以,「源頭甲骨文」的內涵,與我們所理解的甲骨文字義是完全不同的。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長三角文博會正在大虹橋地區的「四葉草」舉辦,昨天下午,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壯哉中華——長三角甲骨文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暨研討會」在上海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開幕。來自蘇浙皖滬等長三角地區的文博專家、書法家、篆刻家及文化界嘉賓200餘人出席展覽,共商中國文字的源頭與未來。
-
三則小故事折射出中華文字的巧妙,中華文字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
當然這只是傳說,古人的意思就是讚頌倉頡造字是莫大的功德,好比天上下糧食那麼大的功德。倉頡造字以後,中華的文明信息可以被記載下來,有用的信息可以傳播開來,加快了中華文明的進成,漢字的產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
開啟智慧的「密文」,認識「源頭甲骨文」,每個人都需要重新識字
就存在於中國的「源頭甲骨文」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但是,這些甲骨文在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並不是作為日常溝通、記載所用的常規文字。而是專門用來記載「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特種圖示。軒轅黃帝在統一中華各部落以後,就在中華各部落中,全面推廣過這種「源頭甲骨文」,所以,「源頭甲骨文」在中華各部落中,那時候就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
河南出土龜甲文字,比甲骨文還早四千年,難道它是甲骨文的源頭?
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的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在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就已經出現了能夠記載歷史的文字——甲骨文。目前甲骨文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但在甲骨文發明之前,人們也使用許多方法來記事。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就是使用各類符號,這也是文字的雛形。而在河南發現的這種符號文字,甚至比甲骨文的誕生還要早4000年。中國關於文字的最古老傳說就是倉頡造字,相傳倉頡是黃帝統治時期的人物,也是文字的發明者。
-
古人「智慧」結晶,「六部天書」,你能讀懂幾本?
《河圖》、《洛書》所謂《河圖》與《洛書》,其實是我國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他的出現比《周易》還要早。《河圖》、《洛書》是我國祖先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最為輝煌的篇章,也是一切學說,包括《周易》在內的源頭。對現代人而言,常常把看不懂的書,稱之為「天書」。從古至今,距現代越遠的古籍,越是晦澀難懂,所以被定義為天書。除了《河圖》《洛書》之外,第二部公認的天書,當屬《周易》。
-
考古專家: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2007年7月他又發現和鑑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有刻畫的骨頭,當時劉鳳君也認定是早期文字,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這些年來,作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劉鳳君教授,一直全心致力於骨刻文的發現和研究。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我國發現最早的文字是距今約3300的殷墟甲骨文。
-
「甲骨文」的創造者是出於何種目的,建立了「甲骨文」文字系統?
從國都奄遷到了殷,殷這個地方就是現在著名的河南安陽小屯村,這個地方自從發現甲骨文以來,被翻來覆去挖掘了無數次。奇怪的一點是,所有甲骨文卜辭都只從商朝第二十三任君王武丁開始,關於盤庚時代的甲骨文卜辭一份也沒有找到。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大家一致認為甲骨文是在武丁時期創造,至少是在「武丁」時期,才有了甲骨文系統。
-
山大教授重大發現:骨刻文或為甲骨文主要源頭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二者有傳承關係。專家們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樣本,用高倍放大鏡等精密儀器認真觀摩。 骨刻文:早甲骨文千年或改寫文字史 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什麼? 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說起中國古文字,人們都知道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其實考古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甲骨文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那麼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究竟是什麼呢?
-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不是甲骨文
本報訊(記者畢玉才、劉勇)一個多世紀以前,甲骨文的發現讓傳說中的殷商時代成為信史。「然而,如果據此斷定中國只有3700年文明史,就會干擾公眾對中華5000年文明的認知。」中華文明史研究學者、朝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雷廣臻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甲骨文只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成熟文字,在此之前,中國還有漫長的文字歷史,比如巖畫、陶器紋飾、玉器造型等,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形式。
-
世界最早的3種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最古老的早甲骨文2000年
文字,象徵著文明時代,文字的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人們交流溝通的聯繫,同時,文字也是傳統文化信息的工具。文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刻符可語言交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將一發即逝的語言可以「傳於異地,留於一時」。
-
甲骨文之前有系統成熟的文字嗎?商代最早的書寫文字跟陶器有關
有關漢字的起源,主要存在「八卦說」、「結繩說」、「書契說」和「倉頡造字」的傳說,後來還出現了「漢字西來說」和「文字多源論」等觀點,但沒有任何一種說法,成為最終定論。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沒有結論也是一種結論,符合漢字神秘、神奇、神性的特點。
-
山大教授劉鳳君:昌樂骨刻文是甲骨文源頭
昌樂骨刻文與殷墟甲骨文有何內在聯繫?記者帶著疑問採訪了昌樂骨刻文發現研究第一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他認為,昌樂骨刻文應該是殷墟甲骨文的源頭之一。 藝術風格上有明顯影響 昌樂骨刻文和安陽甲骨文在時間上相距較遠,如何判定它們之間存在聯繫?
-
破譯一個字獎勵10萬,甲骨文記載了古人怎樣的秘密?
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從甲骨文開始,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形體不斷簡化,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中華文明延續至今,漢字功不可沒。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然而人們對它的了解卻依然有限,破譯一字獎10萬,但還是有大半不認識。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我國的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源頭是從漢字的產生開始的。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接到黃帝給他的任務後,通過觀察日月山川的樣子、鳥獸魚蟲的痕跡,創造文字,代替了之前的結繩記事,這就是我們現在最熟知的關於文字創生的傳說。傳說是無法考證的,不知道是否是某個人在某個時期創造了文字,考古上真正能夠證實中國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
比甲骨文早1000年,山東出土的古老文字,為何西方不敢承認?
山東出土的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為何西方一直不敢承認?甲骨文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文字。也是現在中國王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之所以稱成熟文字,這是因為它已經具備了書法的三個要素,用筆,結構,章法這一方面。
-
趣味解讀甲骨文,古人的腦迴路並不簡單
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有系統的文字,與當時世界上先後出現的古埃及紙草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印度印章文字,並稱世界四大最早文字。但是只有甲骨文一枝獨秀,經過歷史演變與傳承,發展為今天的漢字,而其他三大古文字已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死文字」。一看到甲骨文,感覺就像看天書一樣晦澀難懂。其實只要細心觀察甲骨文字,就能發現古人創造出來的甲骨文很有趣。比如看這個「鬥」字,這兩個人是來搞笑的嗎?
-
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文字?我想開篇就以這三個疑問開始,也給大家一個思考的空間和想像。我們進入正文:文字是怎麼來的?要知道文字的來源和創造,就要追述到周朝、商朝那個時候,甚至更早的時期就是伏羲那個時代,在伏羲那個時代沒有文字,沒有語音更沒有傳遞和表達的任何工具,只有靠樹枝或者靠動作在筆畫著感覺,通看我們的歷史可想而知!就在伏羲那個時候伏羲開始了一畫開天,這個時候通過在地上或者沙子上筆畫著,就形成了陰爻和陽爻,一直到今天還是在用的這個叫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