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清華北大是高中學校夢寐以求的教學追求,是莘莘學子大學理想中的夢中天堂。
各地的高中學校,只要產生了清華北大學生,該校的社會地位陡然上升,簡直就像皇帝的長子,百姓的麼兒。
全社會廣泛追捧清華北大,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對優質教育的積極嚮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這兩所大學的錄取門檻確實太高,錄取數量太少,物以稀為貴。
為了順應民意,滿足社會的教育願望,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學校往往都會出臺激勵措施,引導和激勵學校努力培養高考精英。
地方政府往往會給實力接近的學校下達清華北大及重點本科任務指標。很多地方政府還對產生清北學生的學校給予獎金激勵。一般情況下,視地方政府的財力情況,學校每產生一名清北學生,地方政府可給予50至100萬元不等的獎勵,有的地方政府對重本人數也給以學校適當的現金獎勵。而學校除了獎勵相關教師外,少數學校還對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給予現金獎勵,額度可達數萬元;或發動企業為其提供贊助,如負責補貼該生就讀大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等。
而學校考核教師的標準更加具體和完備。教學質量較高或規模較大的高中學校,其考核標準主要有三個:一是清華北大學生人數,二是重點本科學生人數(或重本升學率),三是所轄行政區的文理狀元。而一般本科和專科指標只做參考。
完成這些指標後,學校都有相應的獎金激勵。在這三個主要考核標準中,施以重獎的自然是清華北大錄取人數,因為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很多學校把這項獎勵取名「清華北大特別獎」。
二、獎勵
一所學校培養出清華北大學生後,學校究竟獎勵了哪些人?他們究竟得到多少錢呢?
下面以某省級重點中學為例,具體呈現「清華北大特別獎」的獎勵情況。
根據年成好壞,該校每年約有5至10人考上清華北大。這些清北學生基本來自於該校的兩個理科重點班和兩個文科重點班。也有少數時候在普通班產生個別清北學生。文理科之所以都開設兩個重點班,是為了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的老師和學生「赴湯蹈火」,以實現清北人數的最大化。
該校的獎勵對象和獎金頒發辦法為:
1、教師層面
(1)班主任:清華北大每錄取一人,獎勵相關班主任每人1.5萬元。
(2)任課教師:清華北大每錄取一人,獎勵相關任課教師每人1.5萬元(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課教師,就是每人3萬元)。
(3)全體教職工:清華北大每錄取一人,全體教職工各獲得獎金1000元。清北學生任課教師和學校領導領取相應獎勵後,仍然重複享受此獎勵。
2、領導層面
(1)校長:領取的獎金不低於教師的最高獎金額。因為每年都有高三,所以校長每年都有領獎的可能。
註:最高獎金額——假如該校當年共有5人考上清華北大,其中A班3人,B班1人,C班1人,D班0人。那麼當年領取獎金最多的當屬A班班主任,他以班主任身份領取4.5萬元,又以任課教師身份領取4.5萬元,兩項共計9萬元。那麼,這個9萬元就是當年的最高獎金額。
(2)分管副校長:每個年級分別由一名副校長分管年級事務,從高一承包管理到高三。領取的獎金與校長相同,不低於教師的最高獎金額。由於三年一屆,所以分管副校長的這種待遇要每隔三年才能享受一次。其餘時候按一般副校長享受獎勵。
(3)一般副校長:是指沒有直接分管具體年級的副校長。他們按當年清北學生涉及教師所領最高獎金額的50%領取。因為每年都有高三,所以每年都有領獎的可能。
(4)中層幹部(一般20人左右):按當年清北學生涉及教師所領最高獎金額的30%領取。同樣,因為每年都有高三,所以每年都有領獎的可能。
以上獎勵辦法,教師獎勵規則是向全校公開的,而領導獎勵規則只向領導層公開。
因為一屆高中三年才畢業,所以下面再以三年為一個統計周期,展示學校向各個層級教師給予的獎勵情況。
假設該校連續三年都分別考取5個清北學生,且每年都是A班4人,B班1人,其餘班級均無清北學生。則獎勵分布情況如下表:
上表中的12萬元為當年清北學生所涉教師領取的最高獎勵,0.5萬元為面向全體教職工的獎勵。
從以上三年周期統計表來看,獎勵分配從高到低大致為:校長、分管副校長、一般副校長、中層幹部、任課教師(或班主任)、其餘教職工。
這個獎勵辦法的特點在於:若當年的清北學生過分集中於某一個班級,則學校領導層得到的獎勵會更多;若當年的清北學生比較分散,則學校領導層得到的獎勵相對較少。筆者以上統計是屬於清北學生比較集中的情況。
三、述評
首先申明,筆者不是學校領導,只是作為清北學生的任課教師,領取過相關獎勵。
表面看,這個獎勵辦法中,領導所得獎勵沒有超過教師的最高額,但由於教師是每隔三年才可能有一次領獎機會,而領導則是年年都有領獎機會。所以,以三年為周期進行統計,這種獎勵分配呈現出領導多、教師少的倒金字塔結構,自然就不奇怪了。
正因為如此,這種分配方式往往會引發大家對公平分配的質疑,特別對任課教師似乎更是有失公平。
要說不公平,有道理。主要是指領導層與一線教師之間的不公平。那些重點班的教師為培養清北學生,都經歷了什麼?起早貪黑,內心痛苦壓抑,面容蒼老憔悴,有些老師三十幾歲已是頭髮花白。而任何學校領導都不會經歷如此慘狀。但從最後獲得的獎勵來看,領導比任課教師多拿獎勵,這很正常。但多得離譜,則未必正常。特別是少數中層幹部徒有虛名,做事不多,沒有為培養清北學生獻出任何智慧和心血,甚至連清北學生的教室位置都不清楚。而到領取獎勵時,卻排著長長的隊伍悉數到場,拿著比一線任課教師更多的獎勵,這不免讓一線教師內心滴血。
要說公平,也有道理。一個學校的發展,領導畢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領導可以帶著一幫教師興旺發達,也可以帶著同一幫教師衰落頹廢。他們輸出的管理方式和激勵機制,對學校發展起著方向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學校發展順風順水時,學校領導在分配權重上佔優,也在情理之中。他們按照規則領取獎勵,總比私下多吃多佔要好得多。再說,古往今來、國際國內、工農兵商,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各個領域,都無一例外地講究級別等次。儘管有人頗有微詞,但事實卻是無可奈何。只要認清了這一點,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了。
縱觀各地各學校對「清華北大特別獎」的獎勵結構,大同小異,也許在數額和比例上有些區別。
真正值得反思的主要不是獎勵,而是我們的人才觀。清華北大作為中國的頂級大學,它在一定程度上對高中教育起著標杆和引領作用。但地方政府和學校過分看重清北指標,帶來的弊端是,學校只拿清北學生賭明天,過多地將優質教育資源投入甚至浪費到少數尖子生身上,而忽視了對多數學生的培養,顧此失彼,最終形成少數學生受益,多數學生暗中受損的惡性局面。
而在這種背景下,學校為了迎合政府和社會的口味,維持自己的生存,又不得不想盡各種稀奇古怪的辦法,試圖批量「製造」清北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是,每逢招生季,各學校為拼搶優質生源,奇招怪招迭出,無所不用其極,最終基本上都走進了「重金購買」尖子生的怪圈,單價一般在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不但瘋搶應屆優質生源,往屆優質生源也同樣搶手,甚至有學校煽動高考分數接近清北錄取線的學生放棄志願填報,出價20萬元至30萬元,高價收購後「回爐」打造,試圖快捿地「生產」出清北學生。更有甚者,少數成績優秀學生的家長,利用學校的這種功利心態,把復讀作為生財之道,讓學生反覆復讀以斂財,上演一出出教育鬧劇。
從受益面的大小來看,重點本科才是最讓家長和學生受益的指標,因為它的覆蓋面更廣泛,不像清北學生,無論學校怎麼努力,始終只有少數學生受益。所以,政府如果試圖通過獎勵引導教育發展,重獎重本指標比重獎清北指標更具有現實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