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至23日,著名指揮家古斯塔沃·杜達梅爾執棒享譽世界的柏林愛樂樂團,攜手鋼琴家郎朗登臺國家大劇院,亮相「醇·萃古典」系列音樂會。
11月22日下午,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指揮家杜達梅爾、鋼琴家郎朗以及柏林愛樂樂團基金會總經理安德萊雅·齊茨施曼、柏林愛樂大提琴首席、柏林愛樂傳媒公司董事總經理奧拉夫·曼寧格爾共同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了此次柏林愛樂樂團在國家大劇院兩場音樂會的情況。
杜達梅爾是當今指揮家中最傳奇、最富有魔幻魅力的一位,他有一頭堆滿譜號與音符的黑捲髮。這個委內瑞拉「80後」大男孩自從2004年贏得馬勒指揮大賽以來,在3年間橫掃歐美各大古典音樂盛典,指揮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真正走入國際視野。1995年,年僅14歲,他便被聘為了莫扎特室內樂團的音樂總監,名噪一時。25歲時,他登上歐洲最負盛名的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舞臺,指揮了莫扎特的歌劇《唐·喬萬尼》。26歲時,他首次執棒古典樂界的「超級天團」——維也納愛樂樂團。
杜達梅爾
國家大劇院方面介紹,11月22日演出曲目為《嬉遊曲》與《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11月23日的演出曲目為《C小調第24號鋼琴協奏曲》與《D小調第五交響曲》。
其中,《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由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喬爾採尼希演奏會上由馬勒指揮首演。同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響曲相比,第五交響曲重新確立了純器樂創作的道路,作品中沒有運用任何聲樂因素。同時各個樂章間的聯繫更多地依靠音樂自身邏輯的發展,而不是音樂之外的標題因素。
《C小調第24號鋼琴協奏曲》是莫扎特為鋼琴亦可用古鋼琴和樂隊所創作的一首作品。這部作品創作於1785年到1786年間,完成於1786年3月24日,第23號鋼琴協奏曲完成的前3周。於1786年4月7日首演於維也納布魯克劇院,該協奏曲共分三個樂章。
繼柏林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三場音樂會圓滿成功後,僅僅隔一天,柏林愛樂樂團也蒞臨國家大劇院。此次造訪,距離柏林愛樂樂團上一次在國家大劇院的登臺已時隔七年。柏林愛樂樂團在當今古典樂壇地位崇高,憑藉一流的演奏技術、獨特的音響特徵、豐富的曲目積累,成為不少古典音樂愛好者心中的「交響天團」。
2008年,指揮家杜達梅爾帶領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青年交響樂團首次登臺國家大劇院,此番再度登臺將是他時隔十年,在國家大劇院的第二次登臺。2014年,鋼琴家朗朗因傷在全世界範圍內取消了一系列音樂會,此次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也是郎朗傷愈復出後在國家大劇院的首次登臺。
杜達梅爾與郎朗
此次,擁有百餘年歷史的樂團與指揮家杜達梅爾、鋼琴家郎朗合作的兩場音樂會的曲目更是涵蓋了德奧古典樂派的「音樂神童」莫扎特、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馬勒、二十世紀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和伯恩斯坦的經典作品,多樣風格的曲目編排將為觀眾全方位展現兩位大師及柏林愛樂樂團的雄厚藝術實力。
據悉,這兩場音樂會的精彩盛況還將在國家大劇院新聞發布廳和藝術資料中心以及國家大劇院舞美藝術中心進行直播。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呂嘉介紹道:「為滿足沒有買到演出票的廣大音樂愛好者的迫切需求,誠意回饋國家大劇院忠實會員,提升廣大青少年的藝術素養,柏林愛樂樂團兩場音樂會除在音樂廳精彩上演外,國家大劇院也將通過在劇院內搭建光纖,實現對演出實況的同步直播。屆時,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新聞發布廳將設立直播分會場,觀眾將通過大屏幕同步欣賞到柏林愛樂的演出盛況。此次直播,劇院在信號傳輸、音效等技術層面做了很多努力,力圖為觀眾最大限度還原音樂會體驗,23日音樂會還將在位於通州臺湖的國家大劇院舞美藝術中心同步直播。」
此外,這兩場音樂會前,樂團的走臺排練還將向800名觀眾免費開放。觀眾將有機會走進音樂廳,觀摩柏林愛樂樂團的排練,了解高質量的音樂會是怎樣打磨而成的。11月22日下午,杜達梅爾與柏林愛樂樂團登上舞臺,開始進行音樂會前的排練走臺。400名觀眾中,還包含有200餘名來自西城區、海澱區的中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