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中,萬方與肖戰的對話,由創作談起,又隱隱切中人生經歷,展現了兩代人之間共鳴的力量,這正是王可然追求的效果——「不要那麼多流量,我們要的是力量。」
作者 | 郭貼
編輯 | 丁宇
盛夏之際,戲劇復工,位於北京東四十條的保利劇院,在沉寂了將近8個月後,終於恢復了人氣。
一個月前,這裡剛剛舉辦了首個復工日活動——「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活動由北京保利、央華戲劇、戲劇東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話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共同主辦,主題被定為「用自己的職業關注自己的人生」,通過曹禺大師及其女兒萬方的六部經典作品的精編演出,為北京戲劇行業打氣。
為了讓更多戲劇愛好者見證這一致敬經典、對話當下的時刻,演出通過網絡進行現場直播。這也是難得一見的國內戲劇演出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和觀眾見面,並在二十餘個媒體平臺播出。
當天的演出由央視著名主持人張越主持,共包含了六個戲劇片段,分別是曹禺的《日出》《北京人》《原野》《雷雨》以及萬方的《冬之旅》和《新原野》,每一個段落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關聯呼應,並全部配以現場樂隊和演唱,形成一臺完整的作品。
戲劇《北京人》
這六個戲劇場景都是由擔任此次活動文學顧問的著名劇作家萬方親自挑選出來的,她挑選這些片段的依據則是「愛、希望和信心」三個主題。短短的六段小戲飽含了對人生的希冀、對命運的抗爭、對生命的熱情以及面對困境的堅韌。
史可、顏冠英、孔維、程愫、閆楠、林麟、李宗雷等多位實力派演員,通過舞臺表演,鼓舞了現場及屏幕前每一位久別重逢的觀眾。在每個戲劇片段中間,主辦方還增加了一個特別的環節,由演員肖戰對話萬方。
萬方與肖戰對話
《博客天下》獨家採訪了央華戲劇首席製作人王可然和曹禺的女兒、劇作家萬方,他們談起年輕一代與經典作品之間的關係,談起戲劇在這個時代的意義。
年輕人
數萬粉絲湧入直播間,不僅看到了久未露面的偶像,更觀賞到一場由曹禺、萬方名篇串聯起的戲劇盛宴。「原來劇場那麼好的」、「我要去劇場看一次」等令話劇人興奮的聲音湧現在評論中。
這是劇院首次嘗試線上直播。王可然還不確定這次嘗試,能否體現話劇不同於影視劇的特有的現場性與互動性,「但我知道的一點就是,既然在這個時代,線上觀看是極大多數人的選擇,那麼我就用這種方式讓人看到劇場的魅力。」
王可然的想法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去紀念曹禺?「把他的作品搬出來演一遍,就算紀念了嗎?」他始終覺得缺了一環。
他想要個年輕人,去對曹禺作品提問題——在問題中,展現當代年輕人與曹禺作品間,某種具有生命力的聯繫。
王可然認為,所謂經典,應當有其核心生命力,能夠跨越時代,撞擊當下人的心靈。如果不去創造一個環境,讓年輕人有機會直接和經典對話,那麼很可能出現隔閡和誤會。
適逢曹禺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央華戲劇便將探討曹禺作品與當下人的關係作為出發點,試圖通過對話,來尋找到某種共鳴。
王可然說:「對話根源在於,曹禺作品到底能不能夠代表當下人的情感律動?」
萬方與肖戰「兩代人的對話」這一致敬環節,就脫胎於這樣的思索。
作為曹禺大師的女兒,同時也是著名劇作家,萬方對當下的態度是開放的。她認為這是留給戲劇人的課題:「經典一方面有著時代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有它超越時代的東西。怎麼演?怎麼去面對新的觀眾?」
對於「當下人」的重視,是央華戲劇的一大特徵。
據統計,央華戲劇的觀眾,18歲到40歲佔據了60%,45歲以下佔70%,55歲以下佔90%。這與王可然的戲劇理念有關,在他看來,戲劇舞臺上透過別人的悲歡離合,折射的應是觀眾的精神律動,「戲劇永遠在反映,當下人活在當下時,靈魂精神上的某種不安。」
許多個凌晨2點,王可然把時間留給流行文化。他看各種流行作品、奇幻文學,也看劇院裡大三實習生介紹的書。他今年50歲,已經很難對其中一些作品感興趣,但依舊堅持看,「我覺得一個表達藝術的人,如果不能跟十幾歲的孩子心靈相通,就老了。我年齡是在這裡了,但我的表達方式,不能讓年輕人覺得有距離。」
在嘗試線上直播之前,他很早就開始在舞臺上啟用影視明星。從《陪你看電視》開始,張靜初、柳雲龍、胡歌、許晴、蔣雯麗、馬思純、周濤等各年齡段的明星都在央華戲劇舞臺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這並非僅僅出於商業性的考慮。王可然認為,戲劇就是「角兒」的藝術。在中國戲曲、戲劇史上,名角兒帶名戲本就是慣例,戲迷為了角兒進劇場更是傳統。
「中國的左翼話劇,哪個不是當時的大明星給演出來的?明星如果合適,那就邀請。我需要明星,就是要讓明星到這兒站著,讓更多人相信和領略劇場的魅力。」
對於年輕觀眾的戲劇興趣,他始終抱有某種樂觀的信念:「很多年輕人,他既在探究一個布丁怎麼好吃,也在探究痛苦為什麼會降臨自己,喜悅為什麼會像光明一樣,不長久但是又給自己帶來了那麼深刻的情感享受。」
曹禺創作《雷雨》時也是年輕人。1935年《雷雨》在中國首演,由天津市立師範學校的「孤松劇團」籌備,25歲的曹禺前去指導排練。演員都是學生,布景來自校內工匠,他們趁著暑假排練,在學校大禮堂演出。
無論是通過流量明星,還是通過線上直播,王可然都想將這份享受介紹給更多年輕人。
央華戲劇首席製作人 王可然
問題
更早之前,王可然根本不認識肖戰。曾有個朋友向他提起這個年輕人對話劇很感興趣,但他當時沒放心上。
後來的一系列事情,讓他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意思,「一個人的命運中最神秘的地方就是無常,這也是戲劇靈魂之所在。」
「肖戰這個人,就是問題,對不對?」
籌備《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時,他託朋友給肖戰帶了話,附帶一個任務:向萬方老師的《冬之旅》、《你和我》提一些問題。
「我就是看緣分,他能不能問出來。」王可然希望問題中能顯現出年輕人的深邃質問、思考。
幾天後,肖戰回復了長長的二三十個問題,令他大為驚奇,合作也就此達成。直播後,許多揣測令王可然啼笑皆非。
「有些人來我微博上攻擊我,說這些問題是我們給他準備的。不好意思,我50歲了,真問不出20歲人的問題。」
「你不怕肖戰,會帶來一些負面的質疑嗎?」
面對《博客天下》的這個問題,王可然說:「讓他們質疑去吧。我跟萬方老師,我們倆就一句話,如果我們秉承著「真」往前走,那我們就做我們該做的。」
在這場特別活動中,萬方與肖戰的對話,由創作談起,又隱隱切中人生經歷,萬方提到「真誠」、「選擇」、「困惑」,恰恰是肖戰正在面對的事情,展現了兩代人之間共鳴的力量,這正是王可然追求的效果。
他用了肖戰、又拒絕著重於此宣傳,因為:「不要那麼多流量,我們要的是力量。」
萬方向肖戰,闡述「痛苦」之於演員的意義:「你所經歷的,包括痛苦,我覺得也會有一天會呈現出它積極的一面。當你在飾演某個角色的時候,你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力。」
萬方與肖戰對話
她也用相似的感受,描繪「痛苦」賦予自己的創作衝動:「如果你生活得特別幸福、特別快樂,這時你未必想創作什麼東西,因為你享受當下就行了,沒人會去問:我為什麼那麼快樂?只有你陷於困境,你才會生出許多疑問,這一切是為什麼?我該怎麼辦?這就是創作源泉」
這種追問,貫徹了萬方回憶其父母《你和我》的全書。她曾跟妹妹說,寫這本書最大的追求是真實。妹妹反駁:「你知道的根本不是真相,只是一些碎珠子。」
萬方雖然認同這種看法,但卻認為:「我必須在碎珠子之中尋找。真相就存在於尋找之中,尋找的行為不也是一種真實嗎?」
她是一個承認「局限性」的「真實」作者。在這本書中,她從不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曹禺某段經歷一定是什麼樣。她甚至會將模糊在歲月塵埃中,來自他人不同記憶也穿插其中。讀者看不到一目了然的真相,但能觸摸到回憶的真實。
曹禺與方瑞
萬方將自己的創作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屬於影視作品,「會帶有雜念,要考慮受眾,要考慮收視率」;另一部分則屬於文學與戲劇。那裡她由心出發,只真實書寫自己的情感與當下追問。她歷來堅信:「有了雜念的東西,不會是真正的好東西。」
這樣出於創作者個人真實的作品,如何打動觀眾?
「我不能代表全部,但是我總代表很多人。只要你對人性有一個真實的認識,儘可能地去理解,去挖掘,真實的表達就會代表很多人。」
王可然拒絕用「引領」來形容戲劇在文化領域的意義——因為引領是一種教育,而戲劇不是。它從不想對什麼蓋棺定論,它只是以真實為道路,去撫慰人類的困惑,去表達靈魂的深邃。
正如那一天,萬方回答肖戰:「一個作品中它的核心是什麼?是提問。一個作品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問的過程,就是一個向答案靠近的過程,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
在問題之中,有著無限廣袤的豐腴土壤,滋養人類的靈魂。
久違了,戲劇
「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上演的這六部經典話劇片段涉及幾十名演員,並穿插現場對話環節,這樣的項目,原本籌備期要兩、三個月,但在7月21日接到復工許可通知後,9天內便要完成。
萬方一天內整理完劇本選段,去看彩排時,她總擔心現場會出岔子:「時間太緊張了!」
演出完美落幕,「天意吧」萬方想,這是一個劇院復工的好兆頭。
萬方
王可然顯得比較篤定,「我們為這個9天準備了13年,我們專業都備著。很緊張很趕,但我知道能完成。」。
在他看來,這場活動主要難點在於首次嘗試的線上直播形式,要如何進行技術調整,使直播觀眾也能感受到現場的「詩意」。
儘管直播觀眾反響熱烈,他依舊不滿意最終效果:「無論設計多好,它只能達到劇場效果的30%。你只有在劇場,才能體會戲劇對靈魂中毒般的魅力。」
為什麼非得趕著這麼急?
王可然說,他想要第一時間告訴大家「話劇回來了」。「我們做戲劇的,要用我們的職業告訴這個世界,我們在職業中活著,我們依舊用職業愛著這個時代、體察著這個時代。」
話劇與時代密不可分,它是當下人在時代中的律動。
王可然認為,碎片化娛樂方式的衝擊,是時代賦予戲劇的機會。「人性既易被碎片式的快感所包圍,也有一種掙扎在碎片中去尋找光亮和力量的本能,這是人性又一特質。」戲劇人能做的,就是去抓住這種人性特質,以不同的切口進入,開掘人性的深度。
復工後,受到30%上座率限制,戲劇的生意更難做了,但總算有戲可看。王可然做的賠本買賣一直不少。他用「戰術平衡」來形容自己的生存策略——做能賺的戲,補貼賠本的戲。
之前,他從法國帶來一部《西貢》,劇場只有1000個座位,票價480頂天,算起來連50個老外的吃住行成本都不夠。但這部戲在他看來,是當今現實主義戲劇在藝術和技術的結合中最前沿的一部,所以一定要上。
即使劇院不開門,戲劇人卻並未停工,在等待遙遙無期的復工許可的幾個月中,新創作依舊在進行、在排練。《博客天下》採訪當日,劇院正在排練一出已預備了幾個月的新劇《流浪之歌》,由曾主演《猶太城》的安娜也是劉燁的太太,和著名的民謠歌手小河、萬曉利、張瑋瑋、郭龍主演,通過講述一個女孩從一個島嶼跳到另一個島嶼去尋找希望,展現了現實生活中他們長達二十年的友誼和音樂夢想。
戲劇《流浪之歌》排練照
對於戲劇人而言,劇院的重新開張就是一種生活的希望。
萬方有許多話劇界朋友,近幾個月來都感到憋悶,「之前覺得排戲、演戲也很累,但是那段時間想起來都仿佛被困住了,恨不得能夠立刻再上劇場來。」
直播前一日,萬方來看排練。她被一片忙碌景象擊中:「你都不知道我們剛進劇場時,大家那個激動勁,又走進了劇場、又站到了舞臺上、燈光又亮起來了、道具布景又搬進來了。有些人天天睡兩三個小時,乾脆就泡在劇場裡了!」
那一刻,她感到:「大家都復活了。」——仿佛久旱的大地上,突然迎來一場痛快的大雨,萬物復甦。
隨著這場「特別活動」的舉行,保利&央華「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戲劇演出季」也拉開帷幕。《北京人》、《雷雨》&《雷雨後》、《新原野》四部劇目即將上演。首部《北京人》將於9月19-20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這部作品被王可然定位為「中國戲劇新經典」,由萬方擔任文學顧問,著名導演賴聲川執導,孔維、程愫、孫寧、閆楠等主演,2018年在北京人藝首都劇場首演時,因其受歡迎程度,原本三場的演出加演至五場,仍然一票難求。三年後,經典再次於疫情後回歸劇場。
久違了,戲劇。
備註(轉載這篇文章是出於對經典的支持和喜歡,不涉及任何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