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花鏡》上說:此木能知歲。
它每枝有十二片葉子,
象徵一年十二個月。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
《禮記》作盲風至。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生
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
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
讀賞立秋古典詩詞 . 十首
新 秋 [唐] 杜甫
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
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
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
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
【讀賞點點】
這首詩勾畫新秋黃昏到夜晚的景色:本來天上火雲崢嶸,尚未散盡,而涼風卻卷著落葉來了。一片樹葉帶來了秋訊,於是無數園林處於蕭瑟的氣氛之中,搗衣聲在寂寥中傳來,蟬在殘月下悲鳴,螢火蟲在夜空中閃爍……好一幅生動的新秋圖。
立秋日 [唐] 司空曙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
捲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讀賞點點】
節氣到了立秋,蕭瑟的秋天從此開始。蓮花雖盛也有了凋謝的氣象,柳葉雖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雲層環繞, 風雨減少只留下清風徐徐;捲起珠簾,涼風暗度;偶爾運扇,暑氣漸無;青草靜默,燕子翻飛天空;河水澄淨,魚兒時時露頭。如今我官務輕鬆,寫詩一首以助興。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讀賞點點】
這是一首悲秋之作。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是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有在此華發之年,懷著一顆被失望涼卻的心,去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
立秋夕有懷夢得 [唐]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
是夕涼飈起,閒境入幽情。
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所思渺千裡,雲外長洲城。
【讀賞點點】
秋天是一個思念的季節。在這個立秋的夜晚,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友人劉禹錫。與他相別,已有一年了吧。他如今在遙遠的地方,我的思念要跨越千裡。

新 秋 [唐] 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雲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裡,安仁謾起悲。
【讀賞點點】
立秋來了,壟上的禾苗半熟,原野上的草已經微露衰跡。這些生活化的描寫,讓這首詩極為清雅有趣。
立 秋 [唐] 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讀賞點點】
一句「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將夏去秋來寫得生動有趣, 令人久久回味。
立 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讀賞點點】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寫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變化。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換下了一副容顏,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滿階梧葉」, 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立秋夜扇的風特別涼爽。這都反映出詩人對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特別細緻。
立 秋 [宋] 方嶽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讀賞點點】
立秋時節,天氣轉涼,詩人出門轉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寫詩的靈感。天氣涼了,詩反而難作了,只得聽著梧桐雨聲安眠吧!
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 高觀國
不肯樓邊著畫船。載將詩酒入風煙。
浪花濺白疑飛鷺,荷芰藏紅似小蓮。
醒醉夢,喚吟仙。先秋一葉莫驚蟬。
白雲鄉裡溫柔遠,結得清涼世界緣。
【讀賞點點】
立秋前一日,詩人在西湖遊賞,白鷺、紅蓮,俱是風景。對即將到來的秋天,詩人十分喜悅:清涼世界就要來了。
宣府逢立秋 [清] 計東
秋氣吾所愛,邊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慣,擁被五更殘。
風自長城落,天連大漠寬。
摩霄羨鷹隼,健翮爾飛搏。
【讀賞點點】
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節氣時令都有差異。在這首詩中,詩人寫邊城的秋天,寒氣來得太早了,三伏天,都一直披著裘衣,五更天時,還蓋著被子。
面對這樣的天氣,詩人喜歡,還是不喜歡呢!
原創攝影:於連祥老師
部分來自網絡
策劃選編:趙景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