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乾隆皇帝為何還要下江南?

2020-12-16 揚生解史

導讀

乾隆皇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史上首位自詡有「十全武功」偉業,並親自撰寫《十全武功記》作為紀念的皇帝。這可是連秦始皇、唐太宗、漢武帝都汗顏的成就,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乾隆皇帝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二百多年後,乾隆皇帝最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成就,卻不是高大上的「十全武功」,而是充滿傳奇、浪漫色彩的六下江南之旅,這不能不說是個諷刺。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影視劇推波助瀾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乾隆皇帝的南巡之旅,即使是在當時,也已經是人們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了。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雖然風光無限,但耗資巨大,勞民傷財,史學家甚至認為這是導致從乾隆中葉以後,大清國勢開始漸衰的原因之一。就連乾隆皇帝本人也說過「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這樣的話。

那麼問題來了,在明知南巡是「作無益,害有益」之舉的情況下,乾隆皇帝為什麼還要連續六次下江南呢?他究竟是先知後覺,還是另有所圖?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從乾隆皇帝在南巡前所面臨的形勢開始說起。

南巡前形勢:邊疆初定,但江南反清暗流湧動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駕崩,同年弘曆即皇帝位,是為乾隆皇帝,清朝進入乾隆時代。此後,正值盛年的乾隆皇帝勵精圖治,開創出了一番新局面。

一、寬嚴相濟的治國方針初見成效:乾隆皇帝度過執政磨合期,站穩腳跟 乾隆帝即位後,為了能夠迅速站穩腳跟,他果斷放棄了雍正帝所採取的嚴苛政策,轉而實施寬嚴相濟的治國方針。

首先,乾隆皇帝平反了雍正帝為打壓政敵而製造的一批冤、錯案。他將允禵、嶽鍾琪、傅爾丹等人釋放出獄,而且也妥善處理了年羹堯、隆科多案遺留下來的問題,從而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存在的尖銳矛盾。

雍正皇帝

其次,乾隆皇帝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頒布免稅令;鼓勵農民積極墾荒;興修水利工程;引進高產農作物讓農民種植。使全國耕地面積大大增加,國庫充實。

再次,在軍事上,乾隆皇帝鐵腕出擊。他首先平定了為患已久的貴州苗疆之亂,繼而又以武力降伏了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並與準噶爾部息兵議和。從而完成了雍正帝的未竟之業,穩定了邊疆的局勢。

乾隆皇帝實施寬嚴相濟的治國方針,不但成功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同時,也迅速解決了雍正帝遺留下來的邊疆叛亂難題,使邊境暫時處於安寧狀態。至此,乾隆皇帝已經成功渡過執政磨合期,徹底站穩了腳跟,開始站上了大清政治舞臺的中央。

此時,乾隆皇帝開始將目光投向對他來說雖然陌生,但卻風景優美、人才薈萃,而且是大清帝國重要的財政來源地—江南。

二、東南財賦地:江浙兩省是朝廷賦稅重要來源地 乾隆時期,江浙兩省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據史料記載,在全國23個省的情況下,江浙兩省每年上交的賦銀就佔了全國賦銀總數的20.8%,而上繳的賦糧佔比更是高達30%以上。

另外,江浙兩省也是清朝對外通商口岸。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等聞名世界的高端產品從這裡出口,而「番商」則在口岸收泊交易。據記載,江浙兩省貢獻的關稅佔全國總關稅的50%。

除此之外,江南地區也是食鹽的產地。

鹽商夙號殷富,而兩淮尤為天下甲,當乾嘉盛時,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輸將鉅款以得邀賞收為榮。——《清鹽法志》

在中國古代,食鹽是國家管控的重要戰略物資,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設置了鹽務機構和鹽官。而春秋時期的齊國,就是依靠「煮海為鹽」起家,從邊陲之地一躍成為春秋霸主之一。在中國古代,控制了食鹽,就意味著有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清朝的鹽法沿襲明制,則由鹽商運銷食鹽,而鹽商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運銷食鹽的憑證),然後在指定地區向灶戶買鹽,並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而江南地區正是食鹽的產地,上繳的鹽課銀佔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左右。

綜上所述,江南地區是清帝國財政的重要來源地,如果江南地區出現問題,清帝國就將陷入財政危機之中。

三、帝國生命線:漕運事關帝國安危中國古代的漕運始於秦漢時期,在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以及經濟重心南移之後,漕運就成為歷代王朝的經濟大動脈。江南地區的糧食、賦稅、食鹽、茶葉、絲綢等,都要通過漕運到達京城。所以,要保證京畿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就必須確保漕運的安全及正常運轉。

眾所周知,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杭州),北終於涿郡(北京),途經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等五大水系。因此,要確保運河的暢通、沿岸的安全,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自乘船從涿郡到餘杭走一趟。

四、江浙人文藪:乾隆皇帝屢興文字獄 俗話說:「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此語當真不假。在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此後,南方不僅在經濟上開始始超越北方,而且江南才子也開始異軍突起。

據史料記載,從順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間,清朝共舉行了61次科舉考試,造就了62位漢人狀元。其中,江浙兩省就出了51位狀元,佔據了半壁江山。江南才子確實是名不虛傳。

但是,對於文人,清朝設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那就是在文人的著作中不能出現反清反滿頃向,否則,就以「悖逆」之罪論處。乾隆一朝共發動起130餘起文字獄,可見乾隆皇帝對文人的戒備之心從沒鬆弛過。

五、「揚州十日」影響猶在:乾隆皇帝未雨綢繆 弘光元年,清兵在多鋒的率領下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江南重鎮揚州。揚州守將、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拒絕了清軍的招降,決心抵抗到底。

揚州是江南敢於抵抗清軍的第一城。此前一路兵不血刃的清軍,終於在揚州受到軍民的頑強阻擊,歷時一個多月的圍攻才最終拿下。此後,惱羞成怒的清軍開始對揚州進行屠城,歷時十日之久,史稱「揚州十日」。

正因如此,江南地區一直是反清復明活動的基地,清廷深以為患。事實上,康熙皇帝就曾為此事而下江南,極力籠絡、安撫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繼位後,首先緩和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接著又以鐵腕手段平定了貴州苗疆之亂,並與準噶爾部息兵議和,從而使邊疆暫時處於安寧狀態。此時,如何確保大清帝國重要的財政來源地、漕運始發點的江南地區的穩定,就成為了乾隆皇帝的首要任務。

史可法

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

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御製南巡記》

乾隆皇帝將南巡的政績,與西師的戰功相提並論,這充分說明了他發動南巡的真正目的,絕對不僅僅是 「豔羨江南,乘興南遊」那麼簡單。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連下兩道諭旨,正式宣布他將在十六年開啟第一次南巡之旅。同時,他也在諭旨中說明了南巡的原因,原因之一是江浙官民一再恭請他南下,而且朝中大臣也一再力勸他南巡;二是奉太后的旨意行事;三是要實地考察民情戎政。

乾隆皇帝為了南巡,不惜搬出了皇太后、朝中大臣及江浙官民作為擋箭牌,這也讓反對者一時找不到反對的理由。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南巡的想法,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之舉,而是策劃已久的行動。

那麼,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要知道一個人所做何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因此,欲知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我們首先來看看他南巡時都做了什麼。

一、大興河工:確保漕運暢通,糧食安全 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南巡記》

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間大興河工,共計完成了四個大的工程。

一是加固清河口高堰大堤工程:使泗水下流的淮安、揚州、泰州、鹽城、通州等地免受水淹。

二是陶莊引河工程:解決了黃河河水倒灌清口的「倒灌之患」。

三是在錢塘江河口兩岸的海塘(老鹽倉)修建魚鱗石塘:防止錢塘江潮汐危及太湖平原。

四是將原範公塘一帶的土塘,改為填築石塘:保護沿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通過以上工程,不僅確保了漕運通道的暢通,而且也避免了水災之患,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諭免賦銀:籠絡民心,營造親民形象 在職場中,要想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加工資了,這也是百試不爽之法。乾隆皇帝也深諳此道,為了能迅速籠絡江南地區的民心,他就祭出了減免稅賦的大招。

乾隆皇帝在每次下江南之前的必做項目,就是諭免賦銀。涉及範圍為蘇、浙、皖三省。據史料記載,六次南巡共計減免銀兩達1000萬兩以上。

通過減免賦銀,乾隆皇帝達到了在短時間內迅速籠絡民心的目的,同時,也成功營造了自己親民的形象,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恩威並施馭文人:「胡蘿蔔」與「大棒」並施 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 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眾者。——雍正皇帝

大清開朝以來,為了加強對漢人思想、文化的控制,防止知識分子與「反清復明」運動的結合,就採取了從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的方法,來打壓反清的文人學士,以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

乾隆是清初三朝中文網最密、文禍最多的時期。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確保江南才子中,不能有「反清復明」的異類存在。

為此,乾隆皇帝採取了「胡蘿蔔」與「大棒」並施的策略。他一邊堅決打壓異見者,一邊用禮遇致仕(退休)人員,以及增加科考名額的方法,讓江南才子中的佼佼者入仕為官或為朝廷服務,使其不敢造次。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在六下江南的過程中,共額外增加了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生員名額5664名。另外,乾隆皇帝還重新起用或擢用已經退體的能臣,如原禮部侍郎沈德潛是江南文壇泰鬥,而原刑部尚書錢陳群則詩書皆優,此二人在江南及全國文人中影響很大,德高望重。乾隆皇帝南巡時,十分禮遇兩人,從而在江南才子中形成了尊賢重能的良好影響。

通過恩威並施的策略,乾隆皇帝成功將江南才子置於眼皮底下,從而成功切斷了文人學士與「反清復明」勢力結合的路徑。

四、炫耀武力:威懾「反清復明」勢力康熙六巡淮浙,所以陰沮豪傑之心,而今皇帝踵而五巡矣。——《熱河日記》

乾隆皇帝在平定貴州苗疆之亂、與準噶爾部議和後,西部的緊張形勢已得到緩解。這時,江南地區反清復明勢力的存在,就成為了他的心腹之患。而為解決這個心腹之患,乾隆皇帝效仿祖父康熙皇帝,用南巡來達到「陰沮豪傑之心」的目的。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至少率精兵三千,馬六匹,還徵用民夫幾千人,出行時浩浩蕩蕩,遮天蔽日,好不威風。另外,為了提高威懾力,展現大清國威,南巡期間,乾隆皇帝還多次舉行閱兵儀式,閱兵地點包括了蘇州、杭州、江寧、嘉興等地。

事實上,乾隆皇帝南巡的路線,正好高度重合當年清兵南下的線路。這絕不是巧合,而是有意為之,其炫耀武力,警告反清復明勢力的目的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一是確保漕運通道的暢通;二是要保證江南的糧食、食鹽的供應穩定;三是要將江南文人納入官僚體系內,以防止他們有出格行為;四是利用南巡威懾江南的反清勢力,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也就是說,遊山玩水、風花雪月並不是乾隆皇帝南巡的真正目的,而確保大清江山社稷的穩固,才是他六下江南的終極目標。

結語

由於每次下江南都要花費大量白銀,勞民傷財,因此,人們認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是造成乾隆中葉以後大清國勢漸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實際上,六下江南同「西師」一樣,均是乾隆皇帝的治國策略,是鞏固清朝統治的重要手段。可以說,如果乾隆皇帝沒有南巡,反清復明勢力很可能就控制了江南地區,並切斷漕運。到那時候,清朝的統治就會根基不穩,地動山搖了。

而大清國勢漸衰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南巡,而是因為實施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西方將工業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清朝卻在閉門造車,錯失了融入世蜀的良機,結果就是使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而落後就要挨打,隨後鴉片戰爭的爆發,就是閉關鎖國政策所造成的惡果。

相關焦點

  • 乾隆為何偏愛「下江南」?
    公元1751年2月8日,清高宗乾隆踏上了首次南巡之旅,此後更是數次南下,共達六次,史稱「乾隆下江南」。乾隆的南巡,並非平白無故,而是仿效視察民間,同樣也下過六次江南的爺爺康熙。不過,除了帶著政治任務參訪以外,乾隆抱有更多玩興,想要遊歷河山,大飽眼福,這才有了戲說乾隆的電視劇,把「下江南」添油加醋成許多故事。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勞民傷財,為何百姓還期待他去
    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我們知道皇帝出巡一次,需要做的準備特別多,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而且每次還必須有新花樣,讓皇帝每次出巡都有新收穫。 當地的官員和百姓,為了迎接天子的到來,提前很長一段時間,就要為此做準備。排場之隆重,耗資之巨大。
  • 乾隆下江南有多勞民傷財?六次南巡後,清朝由鼎盛走向衰退
    乾隆下江南有多勞民傷財?六次南巡後,清朝由鼎盛走向衰退文|歷史的故紙堆康乾盛世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自康熙朝開始,經雍正朝穩定過度,在乾隆中期達到鼎盛。在乾隆晚期之前,乾隆帝弘曆都能稱得上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但乾隆最大的毛病在於晚年的驕奢淫逸,他自稱「十全老人」,到處題詩,留下詩作無數,比任何一個皇帝甚至是著名詩人都多,但幾乎沒有能讓人記住的傳世之作。不過喜歡詩文,到處留下墨寶並無大礙,乾隆帝弘曆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下江南了。
  •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勞民傷財百姓苦
    從這部劇中我們了解到乾隆皇帝很愛下江南。歷史記載,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促使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原因還有那些呢?關於乾隆六次下江南,原因諸多,但其主要不外乎是以下的幾個:第一、飽覽山川美景。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帶畫師隨行,將喜愛的江南景色摹繪成圖,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仿建。
  • 乾隆自詡在位六十年從無失德之處,唯有南巡一事主動向天下人認錯
    乾隆皇帝禪位以後,曾對身邊的大臣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看來,向來自詡乾隆帝也認識到,他六下江南,在產生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那麼乾隆皇帝南巡究竟是如何勞民傷財呢?首先南巡期間,御道要求筆直,不得隨意彎曲,結果,許多百姓的房屋被拆毀,良田遭毀壞。黃廷桂任兩江總督時,為籌辦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嚴催急督,搞得百姓怨氣衝天。丹徒縣令負責修建御道,不忍心損壞百姓的祖墳,把御道繞了一裡多路。
  • 乾隆為何六次下江南?下江南的目的是什麼?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六次下江南。說起乾隆下江南,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有觀點提出,他就是為了吃喝玩樂;有人則說,他其實有複雜深刻的政治用心。是對江南士人的恩威並舉?是巡視河工?還是了解地方上的吏治民情?遊所經過三十裡外的地方文武官員都要穿戴朝服前來面駕,一切供頓極盡鋪張奢侈,乾隆皇帝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組織這樣的南巡,其目的又是為什麼呢?有人認為,六下江南的目的是"豔羨江南乘興南遊"。
  • 清朝時期乾隆,乾隆曾經下了六次江南,為何他對江南如此沉迷?
    清朝時期乾隆,乾隆下了六次江南,為何對江南情有獨鍾?乾隆曾經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出過評價,他認為自己這輩子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西徵,平定了準噶爾的叛亂,第二件是南巡,三十年的時間內,乾陵六下江南,由此可見江南此地對乾隆來說是有很大意義的。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多費錢 打一場鴉片戰爭綽綽有餘
    在《還珠格格》中有一幕重頭戲,就是乾隆皇帝南下江南,微服私訪,小燕子、紫薇、永琪、爾康等人隨行,途中他們上演了眾多精彩情節。我們知道,在歷史上,乾隆皇帝的確有六次下江南的經歷,只不過,每次都是浩浩蕩蕩、前呼後擁,根本就沒有微服私訪這種事兒。一、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六下江南?
  • 乾隆皇帝下江南後,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再下江南?
    乾隆一生中,曾六次下江南巡視,每一次下江南的時候,都搞得聲勢浩大,舉國皆知。當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還讓宮廷畫師徐揚畫了一幅《乾隆南巡圖》。僅是從畫作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當年乾隆下江南時的輝煌場面。每次南巡的時候,乾隆都要做很多事情。
  • 先正史評:隋煬帝下江南,康熙乾隆也下江南,為何結局不同
    隋煬帝三次下江南,遺臭萬年;正德一次下江南,留下了一地香豔;為何到了清朝,康熙以及乾隆都是六下江南,卻被傳為美談?在先正看來,之所以四位帝王評價不一,原因無他,不過成王敗寇而已。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大臣勸阻不成,為此被乾隆大罵
    小編查找資料,根據史料記載呢,乾隆皇帝為自己的南巡也找了藉口,曾經下了兩次聖喻,進行了解釋原因如下:一是江浙官員代表軍民紳衿恭請皇上臨幸;二是大學士、九卿援據經史及聖祖南巡之例,建議允其所請;三是江浙地廣人稠,應該前去,考察民情戎政,問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遊覽名勝,以盡孝心。這兩道聖喻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不是朕想去的,而是不得不去,一是因為考察民情,不忍心拂了臣子的好意,並且為母后以表孝心。
  • 乾隆下江南和百姓相約下次再見,百姓反問:你還要來嗎?
    清朝有兩位皇帝很類似,這二人一個是千古一帝的康熙,一個是十全老人的乾隆。這二人有很多相同點,比如都在位六十多年,都非常喜歡出門旅遊,曾數次下江南。不過你出門旅遊,也無可厚非,但是你別擾民啊,這二人不光擾民,還都有一個癖好,就是到處寫字留念,就像我們現在的某某到此一遊。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做了什麼?
    搬進避暑山莊的,還有鎮江的金山寺、嘉興的煙雨樓和仿寧波天一閣而建的文津閣、仿無錫的雙湖夾鏡等多處江南名勝。2、視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3、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國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
  • 乾隆皇帝到底幾次「下江南」
    六下江南」?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史籍中有明確記載,時間分別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乾隆皇帝曾在《御製南巡記》中坦陳:「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乾隆皇帝把「下江南」當成自己的兩件大事之一,其實是效仿爺爺康熙皇帝,南巡最主要的目的是視察水利。
  • 乾隆六下江南到底花了多少錢?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來自公眾號  |  我們愛歷史字數:1975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說起乾隆下江南
  • 和康熙皇帝相比,乾隆皇帝的南巡到底有多荒唐?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而後,在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又接連南巡,乾隆皇帝到底完成了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壯舉」。可同樣是「六下江南」,康熙皇帝南巡「凡臨幸郡邑,官民無不扶老攜幼,歡騰道左」,而且被後世學者予以高度評價;而乾隆皇帝南巡則「開支浩繁、勞民傷財」,同時飽受時人乃至後世學者詬病呢?
  • 聽說過乾隆皇帝南巡,您可知道乾隆皇帝南巡時,是怎樣的接待場面?
    另一方面,與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遊樂的目的大大增加。乾隆前呼後擁,大批后妃、王公親貴、文武官員相隨。沿途修行宮,搭彩棚,舳艫相接,旌旗蔽空。為搬運帳篷、衣服、器具,動用馬6000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隻,徵調民夫近萬人。
  • 乾隆皇帝為什麼喜歡下江南?原因是什麼?
    乾隆叫做弘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駕崩後,他25歲即位,乾隆在位六十年,做了四年太上皇,曾六次下江南巡視,這些南巡之舉,被後世之人不斷演繹,廣為流傳。至於乾隆南巡的用意,歷來史學家爭論不休,褒貶不一。
  • 乾隆帝一生中六下江南,多次下江南是為什麼?究竟在找什麼?
    儘管早年的乾隆尚且勵精圖治,但晚年的乾隆卻的確開始老眼昏花,昏庸無比,幹一些勞民傷財,「宣揚」了國威,卻也勞民傷財的勾當,乾隆最大的敗筆或許便是六下江南,江南有何迷人之處,讓乾隆竟不顧大局也要六下江南。
  • 乾隆帝六下江南,究竟在找什麼?難道,他真是在尋找親生父母?
    清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接連下發兩道諭旨,明確了自己將於乾隆十六年開始南巡,並明確給出了南巡原因:1、應江南官民所請;2、遵循聖祖康熙帝南巡之例;3、體察江南民情;4、恭奉母后,以盡孝道。關於六次南巡的耗費巨大,乾隆皇帝曾經在晚年親撰的《御製南巡記》中,予以過正面回應: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