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有多勞民傷財?六次南巡後,清朝由鼎盛走向衰退

2020-12-21 歷史痴

乾隆下江南有多勞民傷財?六次南巡後,清朝由鼎盛走向衰退

文|歷史的故紙堆

康乾盛世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自康熙朝開始,經雍正朝穩定過度,在乾隆中期達到鼎盛。在乾隆晚期之前,乾隆帝弘曆都能稱得上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但乾隆最大的毛病在於晚年的驕奢淫逸,他自稱「十全老人」,到處題詩,留下詩作無數,比任何一個皇帝甚至是著名詩人都多,但幾乎沒有能讓人記住的傳世之作。

不過喜歡詩文,到處留下墨寶並無大礙,乾隆帝弘曆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下江南了。他處處以祖父康熙帝玄燁為榜樣,事事向康熙學習看齊,康熙帝曾六次南巡,他也六下江南,康熙帝在位61年,乾隆雖然戀棧權力卻也在即位60年後宣布退位給兒子嘉慶帝顒琰,卻當著太上皇繼續把持權力,直到死去。

我們知道,康熙南巡事出有因,而乾隆帝六下江南卻完全是為了自個玩樂享受,因而要比祖父奢侈,更講究排場。乾隆每次下江南,通常都是先走陸路,後在山東境內走大運河,途徑揚州、鎮江、江寧(南京)、常州、蘇州和嘉興,終點站是杭州。 行程五千八百餘裡,所經之處,凡道路必須先得潑水清塵,用黃沙鋪墊(那時候不流行紅地毯)。途中新建行宮三十處,臨時停蹕處,須準備連綿的黃布城或蒙古包大帳;水路臨時停蹕處,也要搭黃布水城。

乾隆非常喜歡大排場,每次南巡的隨行人員多大兩千五百餘人,行進時,一千多艘大小船隻首尾相連,長達十餘裡,其中為皇帝極其嬪妃還特地建造了五艘巨大的龍舟,這些船,用了三千六百個河兵拉縴,這就是所謂的「龍鬚纖」。有時候,乾隆還會命令地方官員徵集兩岸婦女拉縴,他坐在船頭,飽賞人間美色,一路風光旖旎,不亦說乎。

乾隆南巡,為一人而使江南勞民傷財,百姓疾苦。因為在皇宮外玩耍,欲望有增無減,而原來在皇宮中的生活規格也不能降低。他每到一地,地方官員自然要粉飾一番轄區門面,竭盡全力孝敬皇帝,畢竟只有讓親親皇帝滿意了才能保住烏紗帽甚至更進一步。

所以,乾隆出巡前,從京師到地方就要大肆操辦才能滿足他的需求。所到之處,大街小巷裝飾得千嬌百媚,彩棚華燈鱗次櫛比,園林、古蹟修葺一新,以便供皇帝欣賞遊樂。據說,乾隆首次南巡時,僅一位刑部員外郎在蘇州捐辦的一條黃沙路,就花費了白銀三十幾萬。

經歷過如此的六次奢靡無度的南巡之後,國力明顯下降,乾隆帝自己也有所察覺,因此在他75歲第六次南巡結束後,儘管身體依舊健朗,也沒有再繼續南巡了,也或者是為了不超過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燁南巡次數?畢竟為了當皇帝的年限不超過祖父康熙帝的61年,而退位為太上皇繼續把持朝政的事情他都幹得出來。

乾隆晚年,清朝國力由鼎盛時期開始走向衰落,「國有乾隆,國運昌隆」的盛世不再。在當太上皇后,乾隆曾與心腹大臣回憶自己這一生:在位60年,並無失德之處;只有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做無益事害有益;如果將來,皇帝(嘉慶帝)也要南巡,你不勸阻的話,到了地下就沒有臉面見我了。後來這位大臣將乾隆帝的原話向嘉慶帝做了轉述。

相關焦點

  •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勞民傷財百姓苦
    從這部劇中我們了解到乾隆皇帝很愛下江南。歷史記載,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促使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原因還有那些呢?關於乾隆六次下江南,原因諸多,但其主要不外乎是以下的幾個:第一、飽覽山川美景。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帶畫師隨行,將喜愛的江南景色摹繪成圖,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仿建。
  • 清朝時期乾隆,乾隆曾經下了六次江南,為何他對江南如此沉迷?
    清朝時期乾隆,乾隆下了六次江南,為何對江南情有獨鍾?乾隆曾經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出過評價,他認為自己這輩子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西徵,平定了準噶爾的叛亂,第二件是南巡,三十年的時間內,乾陵六下江南,由此可見江南此地對乾隆來說是有很大意義的。
  • 乾隆皇帝下江南後,清朝皇帝為什麼沒有再下江南?
    乾隆一生中,曾六次下江南巡視,每一次下江南的時候,都搞得聲勢浩大,舉國皆知。當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還讓宮廷畫師徐揚畫了一幅《乾隆南巡圖》。僅是從畫作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當年乾隆下江南時的輝煌場面。每次南巡的時候,乾隆都要做很多事情。
  • 乾隆為何六次下江南?下江南的目的是什麼?
    有人統計,他在位60年,或遠或近的出巡逾150次。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六次下江南。說起乾隆下江南,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有觀點提出,他就是為了吃喝玩樂;有人則說,他其實有複雜深刻的政治用心。是對江南士人的恩威並舉?是巡視河工?還是了解地方上的吏治民情?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做了什麼?
    搬進避暑山莊的,還有鎮江的金山寺、嘉興的煙雨樓和仿寧波天一閣而建的文津閣、仿無錫的雙湖夾鏡等多處江南名勝。2、視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3、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國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
  • 乾隆六次下江南,對清朝有什麼影響?
    在乾隆第六次南巡的時候,他對南巡有過一個總結: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乾隆的意思大體就是:我這五十年來,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個是西北用兵,一個就是南巡。眾所周知,乾隆平定西北,開拓萬裡疆域,這是自漢朝以來,中原王朝少有的功勳。
  • 乾隆六下江南到底花了多少錢?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來自公眾號  |  我們愛歷史字數:1975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說起乾隆下江南
  • 康熙6次南巡花了100萬,乾隆僅僅1次下江南,卻花了超過1千萬!
    歡迎大家繼續翻閱,我們今天來聊一聊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的南巡對比,要知道清朝的統治者為了能夠國家安定,都會有出巡的行為,這其中尤其以康熙和乾隆的最為出名,也最聲勢浩大。但是就這爺孫兩人的南巡對比我們就發現兩人的差距真的也說得上天壤之別。
  • 明知是「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之舉,乾隆皇帝為何還要下江南?
    二百多年後,乾隆皇帝最讓後人津津樂道的成就,卻不是高大上的「十全武功」,而是充滿傳奇、浪漫色彩的六下江南之旅,這不能不說是個諷刺。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影視劇推波助瀾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乾隆皇帝的南巡之旅,即使是在當時,也已經是人們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了。
  • 同樣是六次南巡 為何康熙是千古一帝 乾隆卻是敗家子?
    康乾盛世,是清朝國力最為鼎盛的時期。我們之前也曾經說到,康乾盛世期間的兩位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這兩爺孫在位期間,分別完成了六次南巡的歷史壯舉,留下了許多流傳後世的精彩故事。不過雖然兩人事跡相同,後世對他們的評價卻不一。
  • 乾隆為何偏愛「下江南」?
    公元1751年2月8日,清高宗乾隆踏上了首次南巡之旅,此後更是數次南下,共達六次,史稱「乾隆下江南」。乾隆的南巡,並非平白無故,而是仿效視察民間,同樣也下過六次江南的爺爺康熙。不過,除了帶著政治任務參訪以外,乾隆抱有更多玩興,想要遊歷河山,大飽眼福,這才有了戲說乾隆的電視劇,把「下江南」添油加醋成許多故事。
  • 清朝時乾隆曾六次下江南,他花了多少錢呢
    清乾隆在位長達六十多年,作為康乾盛世的最後一為皇帝。前有康熙盛世的根底加之雍正的一生的心血,一即位就國庫充裕,天下安定,借著效仿其祖父康熙爺體察民情的幌子,六下江南,實則更多的是他自己喜歡遊山玩水。乾隆之後,清朝由盛轉衰。
  • 康熙和乾隆都有六次南巡,為何雍正一輩子宅在紫禁城
    康熙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父親,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兒子,他們都曾經進行過六次南巡。唯獨夾在中間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間,從來沒有去南方視察工作。雍正皇帝甚至沒有去承德避暑山莊打過一次獵,最遠的行程僅僅是圓明園。
  • 乾隆南巡六下江南,為何六次駐蹕木瀆?
    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來到木瀆,其中有乾隆親題的御碼頭,乾隆與他的老師沈德潛吟詩唱和,與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娛,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說。嚴家花園乃乾隆的老師、中國最長壽的詩人沈德潛故居,後歸木瀆首富嚴國馨,園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處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約。嚴家花園為江南名園,後為臺灣政要嚴家淦先生故居。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勞民傷財,為何百姓還期待他去
    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我們知道皇帝出巡一次,需要做的準備特別多,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而且每次還必須有新花樣,讓皇帝每次出巡都有新收穫。 當地的官員和百姓,為了迎接天子的到來,提前很長一段時間,就要為此做準備。排場之隆重,耗資之巨大。
  • 乾隆南巡經過揚州 為何不禁婦女瞻仰 卻讓男子迴避?
    清朝最鼎盛的時期,出現在乾隆中期的二三十年間,其時布武四方,內政安定,即所謂之乾隆盛世。不過常言道盛極則衰,清朝國力走上下坡路,同樣是出現在乾隆在位時期,而這又與乾隆本人好大喜功,鋪張浪費不無關係,其中非常典型的一個表現,便是乾隆的六次南巡。
  • 和康熙皇帝相比,乾隆皇帝的南巡到底有多荒唐?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而後,在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又接連南巡,乾隆皇帝到底完成了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壯舉」。可同樣是「六下江南」,康熙皇帝南巡「凡臨幸郡邑,官民無不扶老攜幼,歡騰道左」,而且被後世學者予以高度評價;而乾隆皇帝南巡則「開支浩繁、勞民傷財」,同時飽受時人乃至後世學者詬病呢?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多費錢 打一場鴉片戰爭綽綽有餘
    我們知道,在歷史上,乾隆皇帝的確有六次下江南的經歷,只不過,每次都是浩浩蕩蕩、前呼後擁,根本就沒有微服私訪這種事兒。一、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六下江南?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六下江南,用他老人家自己的原話,就是「江南名勝甲天下」「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
  •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大臣勸阻不成,為此被乾隆大罵
    乾隆在位時效仿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南巡了六次,與康熙皇帝南巡的次數一模一樣,但是收到的效果和百姓們的評價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什麼呢?,裡面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小編和小夥伴們一起來看一下吧。乾隆皇帝南巡了六次,第一次是乾隆十四年,當時乾隆已經有了南巡的念頭,再加上南方的官員為了迎合乾隆,上奏皇帝請求南巡,乾隆皇帝自然是求而不得,於是就順應了自己的心意,就去開始了他的南巡第一次。當時社稷穩定百姓安樂,皇帝說是去巡查,其實根本上就是帶上自己喜愛的妃子和大臣們去遊玩一番,順便考察一下民情。
  • 乾隆帝六下江南,究竟在找什麼?難道,他真是在尋找親生父母?
    關於六次南巡的耗費巨大,乾隆皇帝曾經在晚年親撰的《御製南巡記》中,予以過正面回應: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利有弊,但南巡過程中的奢侈靡費、開支巨大,甚至直接開啟了乾隆中葉國勢漸衰的進程,讓其飽受後世詬病。但清朝滅亡以後,關於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真正目的就成為了爭論焦點,其中「弘曆非滿人,而是漢人,浙江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觀點傳播最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