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有多勞民傷財?六次南巡後,清朝由鼎盛走向衰退
文|歷史的故紙堆
康乾盛世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自康熙朝開始,經雍正朝穩定過度,在乾隆中期達到鼎盛。在乾隆晚期之前,乾隆帝弘曆都能稱得上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但乾隆最大的毛病在於晚年的驕奢淫逸,他自稱「十全老人」,到處題詩,留下詩作無數,比任何一個皇帝甚至是著名詩人都多,但幾乎沒有能讓人記住的傳世之作。
不過喜歡詩文,到處留下墨寶並無大礙,乾隆帝弘曆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下江南了。他處處以祖父康熙帝玄燁為榜樣,事事向康熙學習看齊,康熙帝曾六次南巡,他也六下江南,康熙帝在位61年,乾隆雖然戀棧權力卻也在即位60年後宣布退位給兒子嘉慶帝顒琰,卻當著太上皇繼續把持權力,直到死去。
我們知道,康熙南巡事出有因,而乾隆帝六下江南卻完全是為了自個玩樂享受,因而要比祖父奢侈,更講究排場。乾隆每次下江南,通常都是先走陸路,後在山東境內走大運河,途徑揚州、鎮江、江寧(南京)、常州、蘇州和嘉興,終點站是杭州。 行程五千八百餘裡,所經之處,凡道路必須先得潑水清塵,用黃沙鋪墊(那時候不流行紅地毯)。途中新建行宮三十處,臨時停蹕處,須準備連綿的黃布城或蒙古包大帳;水路臨時停蹕處,也要搭黃布水城。
乾隆非常喜歡大排場,每次南巡的隨行人員多大兩千五百餘人,行進時,一千多艘大小船隻首尾相連,長達十餘裡,其中為皇帝極其嬪妃還特地建造了五艘巨大的龍舟,這些船,用了三千六百個河兵拉縴,這就是所謂的「龍鬚纖」。有時候,乾隆還會命令地方官員徵集兩岸婦女拉縴,他坐在船頭,飽賞人間美色,一路風光旖旎,不亦說乎。
乾隆南巡,為一人而使江南勞民傷財,百姓疾苦。因為在皇宮外玩耍,欲望有增無減,而原來在皇宮中的生活規格也不能降低。他每到一地,地方官員自然要粉飾一番轄區門面,竭盡全力孝敬皇帝,畢竟只有讓親親皇帝滿意了才能保住烏紗帽甚至更進一步。
所以,乾隆出巡前,從京師到地方就要大肆操辦才能滿足他的需求。所到之處,大街小巷裝飾得千嬌百媚,彩棚華燈鱗次櫛比,園林、古蹟修葺一新,以便供皇帝欣賞遊樂。據說,乾隆首次南巡時,僅一位刑部員外郎在蘇州捐辦的一條黃沙路,就花費了白銀三十幾萬。
經歷過如此的六次奢靡無度的南巡之後,國力明顯下降,乾隆帝自己也有所察覺,因此在他75歲第六次南巡結束後,儘管身體依舊健朗,也沒有再繼續南巡了,也或者是為了不超過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燁南巡次數?畢竟為了當皇帝的年限不超過祖父康熙帝的61年,而退位為太上皇繼續把持朝政的事情他都幹得出來。
乾隆晚年,清朝國力由鼎盛時期開始走向衰落,「國有乾隆,國運昌隆」的盛世不再。在當太上皇后,乾隆曾與心腹大臣回憶自己這一生:在位60年,並無失德之處;只有六次南巡,勞民傷財,做無益事害有益;如果將來,皇帝(嘉慶帝)也要南巡,你不勸阻的話,到了地下就沒有臉面見我了。後來這位大臣將乾隆帝的原話向嘉慶帝做了轉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