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銳
近日,武漢方言研究班在華中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開課,這是湖北省高校裡開設的首個方言班,教授的方言正是地地道道的武漢話。
方言俗稱地方話,它只通行於一定的區域,並非獨立於民族語言之外,它只是在局部地區使用的一種語言。很多人說,方言就是「土話」,難登大雅之堂。而筆者認為,方言的魅力,恰在於這個「土」字上。「土」是一種特色,它代表的是方言所在區域的地方文化,這種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與演變,無論對當地還是對全社會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9月13日,由重慶話劇團排演、成功入選2012全國優秀劇目展演的方言話劇《河街茶館》在北京與觀眾見面,極具重慶文化特色的巴渝清音讓現場觀眾切身感受了巴渝方言的魅力,並受到了在場觀眾的好評。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沒有什麼能比文字與語言更能展示一個民族的歷史,一部文字發展史與語言發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史。雖然現如今我們提倡用普通話,但並不代表要拋棄方言,方言的消失只會讓我們的華夏文明暗淡無光。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按照現代通俗的分法,現代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其實,在某些複雜的方言區內,還可以再分為若干個方言片,甚至「方言」小片。在一個地級市或者縣城,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在這個鎮上是這種說法,到了那個鎮,可能就不同了。
在討論方言的獨特魅力時,我們需要搞清楚:方言到底有何作用?語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映。對於不同地區來說,方言就是這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鮮明寫照。不同地域的方言,有的形成於人口遷移和地域阻隔,有的形成於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這都體現了不同地域間的人群接觸和融合。因此筆者認為,方言也是了解當地民俗風物的重要途徑。不論是古代文獻典籍,還是地方戲曲,大多蘊含著方言這一文化符號。以《楚辭》為例,其中就包含著許多方言俗名,這對於研究古代語言嬗變和名物風俗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方言也是增加地方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在全國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倘若在外地碰見一個能說本地方言的人,親切感自然頓生,所以,方言對於地域文化發展和情感融合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信息傳遞增速,諸多地方方言突破了地域,逐漸成為普通大眾接受的語彙。諸如因東北小品的影響,全國人民理解並學會了「得瑟」「忽悠」等方言詞彙;因《瘋狂的石頭》等影視劇的影響,人們也對川渝方言有了了解。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有些方言也面臨著消亡的危機。近年來更是有媒體爆出一些企業將說方言的員工辭退的新聞。
面對這種發展的窘境,筆者認為,方言和任何形式的非遺一樣,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在全社會上下都推廣普通話時,保護方言亦變得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