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帶來的奇妙體驗之三: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2020-12-18 黑白說人生

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

如果說地球上還有一樣東西可以稱之為世界的,那一定是音樂,唯有音樂,可以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人產生情感共鳴。細細聆聽一首音樂,或許你聽不懂歌詞,卻可以在旋律和歌聲中或多或少對創作者、歌者所想表達的意境與心情感同身受,這就是音樂的奇妙之處。先不論不同國家的音樂,單以中國之幅員遼闊、民族林立所孕育出的地域音樂、民族音樂,就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民族語言、地域方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

01民族音樂:蒙語,賦予蒙古族音樂靈魂。《蒙古人》騰格爾

上學時,同舍有蒙族同學,好酒嗜肉,每次小聚酒足飯飽後,都會給我們來一首蒙語歌,後來,我們對這個膀大腰圓的蒙古漢子有了評價,四個字「驚為天人」。蒙古音樂的魅力是公認的,濃厚的草原氣息、簡單優美的配樂、自由的旋律、深沉的感情,閉上眼睛去聽,仿佛瞬間把你帶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茫茫草原,那是種很美、很奇妙的體驗。我一直認為蒙語是蒙族音樂的靈魂,在沒有任何配樂的情況下,蒙語的輕唱,依然會讓聆聽者震撼。同樣的一首歌《蒙古人》,同樣的歌者:騰格爾,蒙語版和漢語版會帶來不同的聽覺體驗,這也許就是民族語言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吧?

02地域音樂之一:粵語,別樣的韻,古雅的詞、獨特的語法。《友誼之光》

粵語歌在樂壇有很重要的地位,最輝煌的時候也曾是國內街頭巷尾傳唱的主流。粵語是一種地域方言,卻與我們所理解的方言感覺略有不同,這點在音樂上讓人體驗猶甚。個人感覺粵語歌詞要比國語歌詞更有深度一些,粵語比國語多四種音調,這更考驗詞作者的功力,也往往讓粵語歌聽起來更有韻味;粵語歌詞注重一些古詞的運用,這可能和粵語體系對一些古漢語的保留有很大關係;粵語歌在語法結構上也常用一些疊詞和倒裝句,這些都賦予了粵語歌這種地域音樂一種獨特的魅力。譬如一個詞:國語用「多少」,粵語用「幾多」,感覺馬上不一樣了;《友誼之光》中有一句:粵語「今日別你共你雙雙兩握手」,國語「今日你我道珍重」,感覺又不一樣了,這也許就是粵語歌作為一種地域音樂帶給我們的奇妙體驗吧?

03地域音樂之二:信天遊,黃土高原溝溝壑壑孕育出的明珠。

到了西北,登上黃土高原,不去嚎一嗓子信天遊,你也許就無法領略高原文化的真正內涵。信天遊,是在中國西北地區流傳廣泛的一種漢族民歌形式,是黃土高原溝溝壑壑歷經千年孕育出的一顆璀璨明珠。陝西、山西的方言則賦予了這種音樂獨特的魅力,一首信天遊,如果你去用普通話演繹,只怕馬上會讓這首歌曲黯然失色;陝西、山西特有的語言風格和語境讓信天遊表現出的粗獷、豪放,溫柔、婉約,無可替代。有人說,信天遊上不得臺面,俗,於我看來,《詩經》之後,把賦、比、興運用到極致的,當屬信天遊這種音樂形式了。信天遊的魅力,不是在舞臺上看到的那種穿著花襖唱山歌,而是你登上一望無垠的黃土高原,藍天白雲下的那種極致自由的感受。

04地域音樂之三:閩南語,古色古香。《世界第一等》《愛拼才會贏》

我聽過的閩南語歌曲並不多,但每一首都讓人印象深刻,感觸良多,這種印象和感慨不是來自於首次聽,而是要經過把晦澀拗口的閩南語歌詞看懂後再去回味而產生的。個人感覺,一首好的閩南語歌曲,像一本好書,會讓人有不忍釋手之感。學界一直有種說法,閩南語是漢語古化石,我深以為然,閩南語的歌詞的確賦予了音樂古色古香的味道,很多在現代漢語看不到的詞,卻同時出現在《詩經》和現代閩南語中,讓人有一種時光交錯的感覺,這就是閩南語賦予音樂的獨特魅力。有很多閩南語通俗歌曲,優美的旋律,不同於現代漢語的歌詞:《世界第一等》、《愛拼才會贏》、《愛情的騙子我問你》、《浪子的心情》、《一生啊》,大家可以去靜心聆聽,感受閩南語帶給音樂「古」的魅力。

其實對於音樂,我屬於孤陋寡聞的一類人,所以只能以自己曾聽過、曾感受過的音樂,對自己認為的獨特魅力和奇妙體驗略說一二,望勿見笑。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有眾多的方言體系,大家對民族音樂和地域音樂一定有更多的心得體會,本文只屬於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可以共同討論分享。

相關焦點

  • 音樂+方言=《十三億分貝》
    另一方面,獨特的節目創意與製作方式也獲得業界的認可,拿下2016年「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新媒體非虛構類最佳綜藝活動類節目。作為愛奇藝網絡綜藝矩陣中的王牌,節目以「音樂+方言」的精準定位在競爭激烈的音樂真人秀市場中打開新天地,讓大眾感受到南腔北調的魔性魅力。但不可迴避的是地方文化在實際傳播中仍存在巨大的解讀障礙,音樂真人秀節目的製作模式雷同等更為宏觀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 中國民族音樂用獨特魅力展現「瀋陽之春」
    中國網5月22日訊 5月19日晚,「一帶一路」音樂文化展演暨國際大學校長論壇開幕式音樂會在瀋陽音樂學院舉行。本次活動是「瀋陽之春」第七屆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系列活動之一。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嘉賓、兄弟院校的領導與學院師生一同觀看了音樂會。
  • 第七屆「非遺節」將在成都啟幕:觸摸歷史 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
    寧夏吹奏類樂器 泥哇嗚為彰顯非遺生動實踐和優秀成果,助力成都發展天府文化和建設「音樂之都」品牌,活動特別設置了「中國民族樂器製作和演奏」互動體驗,邀請廣大市民參與,在巧手製作中感受獨具匠心,在吹拉彈奏中體會中華音律,以此推進傳統文化藝術普及,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理念。
  • 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五年來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
    向民歌尋源,用方言歌唱——二〇一三至二〇一七年中國流行音樂概覽之三文 | 李皖(《讀書》2019年4期新刊)一、向民歌尋源由於關注傳統,一些歌手、樂隊、團體、組織向民歌尋源。近三十年來,這一舉動從零星發端,漸漸匯聚成潮流,場面極其宏大,堪稱波瀾壯闊。
  •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這部《音樂之聲》是一部在電影界中,算得上歷史非常悠久的一部電影,從1965年3月29日於英國上映以來,歷經近55年,從來都不曾失去它的魅力。以我個人來說,《音樂之聲》十多年前看過一遍,可現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賞,並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
  • 民族音樂遇上玻璃雕塑,時間與空間藝術的奇妙相逢
    當民族音樂遇上玻璃藝術,這兩種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間會產生怎樣的奇妙火花?3月24日,騰訊音樂娛樂攜手上海玻璃博物館,舉辦限時三周的「尋韻山水澗·流動」藝術展。此次展出的玻璃藝術品都是根據「新民韻計劃」首張專輯裡的歌曲進行藝術創作的。當天,「新民韻計劃的」首張專輯《尋韻山水澗》也首發上線。
  • 各民族音樂深度融合,上海民族樂團與七地演奏家同臺奏響「錦繡中華」
    《錦繡中華》系列音樂會是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為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而創立的品牌項目,意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56個民族和諧共融。從2017年創辦以來,每年嘗試攜手不同的地域板塊,全面展示地廣物博的中華大地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及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情。
  • 藝術雜談:淺談中國民族語言和民族聲樂的關係,值得一看!
    民族聲樂藝術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環境下的發展不僅受著民族音樂的影響,民族語言中獨特的民族個性和語言特性也會對民族聲樂藝術的民族化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民族語言和民族聲樂的關係    語言本身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以民族語言創作的聲樂作品在藝術的表現上具有更加強烈的民族化的傾向。
  • 這些方言音樂竟然比普通話更有味道!
    語言對於一首歌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即便是同樣的旋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和氣質。日常生活裡,除了我們常聽的普通話版本歌曲外,用方言創造出的音樂也在漸漸展現它在情感表達時的獨特韻味。下面我們常聽到的三種方言歌曲,你最喜歡哪一種?
  • 美媒:中國民族音樂傾倒美國樂迷 演繹中國文化獨特魅力
    參考消息網9月3日報導 美媒稱,美國當地時間7月27日晚,數百名中國民族音樂愛好者前往波特蘭州立大學林肯表演大廳,觀看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華樂蘇韻音樂會」。據美國《波特蘭新聞》網站8月3日報導,年輕的管弦樂團充滿活力和奉獻精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結束後,樂團獲得了長時間的掌聲。
  • 龔琳娜加入方言保護計劃 創新傳承傳統音樂和語言文化
    龔琳娜和作曲家老鑼近期為編鐘創作出全新的作品在龔琳娜看來,各地方言與中國文化和中國音樂一脈相承。此次加入科大訊飛「方言保護計劃」、邀請全民共建「中國方言庫」則是她致力於「弘揚民族自信」的責任感在語言文化領域的表現。事實上,方言本身是一個地區、族群的文化印記。如果方言變味了或者消失了,承載的文化就會失傳——歷史無法再造,保護方言勢在必行。
  • 音樂早於語言產生?
    正常情況下猴子不會以人類相同的方式對音樂作出反應,但是這項研究發現猴子注意力的微妙變化。這項研究實驗中,松鼠猴坐在一個隔音室中,傾聽由3段獨特模型構成的一組音樂,每當模型改變時(類似於我們傾聽Do-Re-Fa音符的變化),猴子都會凝視發呆較長時間,仿佛在說:「這是什麼?」由於實驗證實了松鼠猴能夠理解音樂模式的變化,可見人類之外的靈長目動物的音樂識別能力超出之前預期。
  • 「用音樂去表達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態度」
    2011年,當時還是歌手的完瑪三智發起成立了尼瑪樂隊並擔任主唱,在傳承民族傳統音樂的同時,樂隊賦予了民族音樂更多現代化、國際化的色彩,運用多種西藏傳統樂器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樂器重新編曲並演繹西藏古老的音樂,融合了民謠、佛教音樂、Rap等音樂元素,並使用漢語、英語、藏語、蒙古語、尼泊爾語等多種語言演唱,被稱為來自青藏高原的天籟。
  • 《天籟之聲》用民族音樂演繹流行經典 舞動青春
    而在今晚(2月23日)東南衛視播出的第五期《天籟之聲》中,以扎西頓珠為代表的的音樂人重憶經典,以創新的演繹融合不同民族的特色,從宏觀視角上致敬經典,詮釋新民族音樂。據悉,本期節目將再新增兩位重磅民族音樂人——來自維吾爾族的克爾曼和高山族的張惠春,兩位音樂人首度在《天籟之聲》的舞臺上用經典曲目的改編獻上自身民族最誠摯熱烈的情感。他們將會有怎樣的精彩表現呢?敬請期待今晚《天籟之聲》!
  • 姐姐們與拉祜村民音樂聯歡 深深感受到拉祜族的民族音樂魅力
    姐姐們與拉祜村民音樂聯歡 深深感受到拉祜族的民族音樂魅力時間:2020-12-08 12:21   來源:海峽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姐姐們與拉祜村民音樂聯歡 深深感受到拉祜族的民族音樂魅力 城市體驗類音樂旅行綜藝《姐姐的愛樂之程》 一期節目中,X-sister寧靜、萬茜、孟佳、
  • 方言的魅力
    蘇 銳近日,武漢方言研究班在華中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開課,這是湖北省高校裡開設的首個方言班,教授的方言正是地地道道的武漢話。
  • 《中國音樂地圖》用音樂找回民族的記憶,從母語中尋找生命的緣起
    《中國音樂地圖》之聽見系列於今日正式上線!、千餘首數位音樂,讓您在聽覺中旅行中國,深切感受各民族多彩音樂的魅力!一個民族可能沒有文字,但絕不會沒有音樂,而它也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與風貌的最忠實的記載與反映,如一條鮮活血脈,源源不斷輸送著一個民族紮根所在的那片地層與地域的養分,和難以言狀的印記。
  • 《天籟之聲》民族音樂和流行經典的混搭有新意
    ­  騰格爾­  隨著《天籟之聲》一期期的推進,節目中各民族音樂人立足民族文化,結合不同的現代元素讓民族音樂煥發生機。而在今晚(2月23日)東南衛視播出的第五期《天籟之聲》中,以扎西頓珠為代表的的音樂人重憶經典,以創新的演繹融合不同民族的特色,從宏觀視角上致敬經典,詮釋新民族音樂。
  • 淺談中國音樂之「南北」
    中國漢民族音樂古往今來無論是風格還是形態一直都呈現著南北各異的基本格局,構成了被學術界稱作南北屬區的兩大板塊。我國民族音樂南北各有特徵的局面,早在周代就已存在。《左傳・襄公九年》記錄音樂家師曠說過的話中就有「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之語,表明他既能歌北方之曲又能唱南方之音的卓越音樂才能。
  • 「方言音樂」裡的味道,什麼也替代不了
    這裡面固然有所謂鄉村與縣城教學水平的差異,但更多是因為語言差異帶來的陌生感和焦慮感。茶水:閩方言閩方言是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並非語言學分類,實際上閩方言所指代的閩北話、閩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五種漢語方言在語言學上各自獨立。主要分布地為中國福建、臺灣、海南、浙江南部、廣東東南部和南部以及東南亞一些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