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刁亦男:《白日焰火》為何拍成這樣?

2020-12-10 搜狐網


  搜狐娛樂訊(馬嫚麗/文 玄反影/圖 李楠/視頻)在刁亦男的第三部電影《白日焰火》得了金熊獎後,電影圈一陣歡欣鼓舞。世人一貫喜歡製造盛名,刁亦男前十年的默默無聞,加深了這部電影的神秘感。在某種程度上,《白日焰火》成了一部解救華語電影的神片。

  特別是在廣電總局和中影的扶持下,《白日焰火》被定為今年的重點電影項目,和它一起的,是張藝謀的《歸來》。這背後的意思是,刁亦男和張藝謀一樣成為華人之光。

  不過,《白日焰火》公映後,不同的聲音開始流傳。有說好的,「這是中國十年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有說爛的,「它得金熊獎還不夠格。」片中繁複的符號,譬如「瓢蟲」,「冰刀」,「撲克牌」,乃至王學兵隨身攜帶的冰刀,臨死前買的煙,也有各種不同的解讀。相當一部分觀眾給出的反映是「看不懂」。

  《白日焰火》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外界又為何批評這部電影「手法稚嫩」,「抄襲經典」,「堆砌符號」?

  我們並非給《白日焰火》定性,單純評判它是好是壞。事實上,電影作為一項光影藝術,對它是喜好還是厭惡,往往和一個人的性格喜好甚至生活經歷息息相關。我們試圖通過對刁亦男個人經歷的了解,讓大家大致清楚,《白日焰火》為什麼會成為這樣口碑兩極的影片?

  Part1——刁亦男其人

  刁亦男的生活寥寥數筆就可以勾勒出。他是西安人,今年46歲。他的父親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文學部的員工。不過刁亦男走上導演的道路跟家庭沒什麼關係。他考上的是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35歲之前,他以寫作為生,排演先鋒話劇,也給張揚寫過流行愛情影視劇。他把這些日子比作「混著玩的」。

  在35歲時,刁亦男想自己當導演了,原因是為了本能地自由表達。那時候他剛認識賈樟柯,在賈的幫助下拍了《制服》和《夜車》。這兩部電影是一個明星都沒有的獨立文藝片,在國內連院線的邊都沒摸到;在國外有一小部分影迷,但僅限於此,國內的文藝片愛好者膜拜的是賈樟柯和婁燁們。

  A:生活低調,不善溝通

  儘管參與寫過好幾部知名影視劇,但刁亦男很低調,和娛樂圈長期保持距離。作家蕎麥這樣描述,「他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養一隻貓。在40歲之後開始注意養生,酒也少喝了,早晨起床散步,下午有時去遊泳。」

  在合作八年的製片人文晏眼裡,刁亦男更像個作家,而不是導演。剛認識刁亦男時,文晏就發覺他不善溝通,是個挺自我的人,「他以寫作為生,自己跟自己打交道比較多,所以他跟外界打交道非常主觀。很多時候,最開始不知道他說的是事實,還是想像出來的。開始都當成事實去聽了,後來因為工作中發現怎麼有問題,才發現他太主觀了。他認為他是這麼想的,別人也會這樣想……當然,現在好多了。」文晏還透露,在外人看來他很溫和平靜,其實並不淡定,熟人面前也會拍桌子……

  刁亦男的這個性格和娛樂圈格格不入。最直接的影響是找投資難。也因此他的第一部電影《制服》找了兩年也沒找到錢,最後依靠朋友湊了一筆錢才拍成。等到和文晏合作拍攝《夜車》時,刁亦男乾脆把找錢的任務全推給文晏了。有一段時間,他們看景的時候投資人跑了,文晏只好緊急找了兩個朋友才填補資金缺口。

  B:喜歡閱讀,曾愛看法治節目

  刁亦男說話文縐縐的,一直保持穩定的閱讀習慣。熟悉他的作家蕎麥介紹,在80年代他就有一本臺幣150元的《英美作家訪談錄》。他喜歡卡佛、奧康納、尤瑟納爾。奧康納擅長描寫南方鄉村人物生活,對人性陰暗有著驚人的洞察,故事詭譎、陰鬱,令人窒息。可以說,刁亦男的電影風格深受奧康納影響。

  刁亦男還喜歡黑色偵探小說,譬如錢德勒的小說。他一度曾想仿照波拉尼奧的《荒野偵探》,把《白日焰火》改名為《郊野偵探》。有一段時間他很喜歡看央視的法治節目,「全部是碎屍啊那樣的血腥東西。這在中國是家常便飯,沒什麼新鮮的。中國近來發生了很多事,其中一些甚至比小說或者電影裡的故更荒謬。」《白日焰火》有一個劇本的靈感,就來自當年的佘祥林冤案。

  Part2——他的路

  A:靠大量看片摸索導演技法

  刁亦男的本職工作是編劇。在拍《夜車》之前,他靠大量看片學習拍電影的技法。他不習慣看電影理論,因為這些理論對他來說很難理會透徹,一點意義也沒有。每次看喜歡的電影時,他會經常感覺,「這就是我想要拍的電影」。因此,他寫劇本時,會下意識地模仿。

  他喜歡的導演都是獨立文藝範兒的,布努埃爾、安東尼奧尼、卡羅爾•裡德,還有那個拍出被稱為「無敵大悶片」《都靈之馬》的貝拉塔爾……因為崇拜,他在拍攝《夜車》時天天在旅館裡看貝拉塔爾的電影,還專門模仿了一段他的《撒旦的探戈》。

  而他拍《白日焰火》最初的靈感,來自於霍桑的短篇小說《洛克菲爾德先生》。在拍片之前,他又反覆琢磨了《馬爾他之鷹》、《第三人》,他注意到《歷劫佳人》開場時奧遜•威爾斯驚人的長鏡頭。然後他對自己說,「好,電影可以有這麼多的表達方法,你只要跟著你的直覺來拍就行了。只要你用自己的方式拍,就一定能拍出與前人有所區別的東西。」

  B:習慣現場找靈感,不喜歡分鏡頭

  因為並非科班出生,刁亦男拍電影的手法也很隨性。他很少在拍戲前把鏡頭想得很清楚,更多的是依靠直覺來拍電影。通常是在場拍攝的時候,即興來一段鏡頭——「我不習慣做嚴格的分鏡頭。很多時候是現場一個即興的感覺。根據現場給我的感受,包括演員的狀態,工作團隊的狀態,來決定拍攝方案。拍《白日焰火》的時候我有做一些分鏡頭,可以讓我提前做些準備,但是在現場的時候我會想辦法拜擺脫開,不會一成不變地複製出來。」

  刁亦男很講究現場感,不過在有些合作演員心裡容易產生困惑。曾出演《夜車》女主角的演員劉丹就說過,刁亦男不善於與演員溝通,在拍攝現場,演員們和導演彼此都是摸索著拍攝的,「老刁是個說不清自己想要什麼的人,通過一次次的修改和磨合,才逐漸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Part3《白日焰火》引發的爭議——

  A:偏歐洲化的風格

  很多人都覺得刁亦男的早期電影《制服》有太多賈樟柯的影子。實際上, 刁亦男認為自己深受的是歐洲電影的影響,追求「簡潔,克制,內斂」,且欲說還休的曖昧影像風格。也因此,他的電影不會直白地點透劇情,多喜歡用一兩個鏡頭留白。比如在《白日焰火》中有個網吧青年突然大喊,「我的裁決!我的沙巴克!」 (老網遊《傳奇》中的術語),這個和故事沒什麼關聯的細節放在電影中,為的是體現當時青年的生活狀態。

  他的三部電影,關注的也都是城市邊緣人物。《制服》的主角是一個是穿著警察制服「招搖撞騙」的小裁縫;《夜車》的主角是性壓抑,和女死刑犯丈夫纏綿的女法警;而《白日焰火》中的廖凡,是一個遭遇婚姻和事業打擊的頹廢男人。刁亦男說,一直以來都喜歡研究黑色電影所凸顯的人性,對兇殘的暴行和夢幻般的行為兩者之間的聯繫很有興趣。

  刁亦男也喜歡拍攝那些破舊的鄉鎮,工廠。他對中國八九十年代的小鄉鎮有著特殊的情結和偏好。他認為破舊不堪的小城鎮有著「過去與現在兩種現實並存」的時代空間感,可以使他可以更靈活地利用自己的記憶資源來創作。

  B:符號的堆砌

  因為追求簡潔的畫面風格,刁亦男的電影一直都拼貼各種符號,讓很多不明劇情的觀眾主動解讀背後的寓意。從王學兵身上一直懸掛的冰刀到他為何死前還要買煙,從廖凡隨身攜帶的撲克牌,到結尾點燃的白日焰火隱喻,觀眾們的解讀五花八門,對此,刁亦男認為網友這是過度闡釋。

  不過,刁亦男確實習慣重複使用一些特定的符號。比如說舞廳和馬這兩個意象,刁亦男解釋,這都和自己的兒時記憶有關。

  馬對他來說是悲哀的代名詞,自己小時候就看到一 匹拉磚的馬因為走進泥坑裡被車夫抽打,此後他對馬這一意象有特殊的偏好。而《白日焰火》中那匹出現在居委會的馬,是受一個朋友的紀錄片的啟發,「我有個朋友拍了一個片兒警的紀錄片,其中有個收廢品的老頭,他有輛馬車,有次老頭不見了,我看了特別揪心,他的生死讓我不安。我就把這個細節放在《白日焰火》中,為的是體現我們生活的面貌,有一種危險的氣氛存在,符合電影中探案的氣質。」

  而跳舞,是一種表達情緒的行為。《白日焰火》中舞廳的存在,一方面是因為刁亦男的個人記憶,兒時大雜院裡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跳交誼舞,另一方面是,刁亦男看到製片人文晏的一部電影《水印街》裡有跳舞的戲,覺得氣氛掌握得很好,就把這個細節也加入《百日焰火》中了。

  C:抄襲痕跡明顯?

  刁亦男一直強調自己通過「黑色+偵探」兩大類型相結合的方式,找到了藝術和商業共存的方式。不過在不少影評人看來,經典電影的痕跡未免太多了些。

  在《白日焰火》獲得金熊獎時,就有網友稱劇情很像《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獻身》。公映後有影評人專門撰文,指出《白日焰火》和經典電影《第三個人》在故事架構和鏡頭上的相似之處,比如說,刁亦男使用了《第三個人》的經典配樂,也有摩天輪的情節。這也是刁亦男被指摘「拍攝技法稚嫩,只學到黑色電影皮毛」的重要原因。

  刁亦男並不諱言自己在拍片時曾反覆觀摩《第三個人》,不過他不覺得這是借鑑或者參考,因為故事情節和空間感都不一樣,只能說是指射,或者說氣質上的潛移默化。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40327/n397289326.shtml report 6131 搜狐娛樂專訪刁亦男(點擊進入組圖)搜狐娛樂訊(馬嫚麗/文玄反影/圖李楠/視頻)在刁亦男的第三部電影《白日焰火》得了金熊獎後,電影圈一陣歡欣鼓舞。世人一貫喜歡製造

");}

相關焦點

  • 《白日焰火》奪金熊獎 德國本土電影僅獲編劇獎
    《白日焰火》奪金熊獎 德國本土電影僅獲編劇獎   當地時間15日晚,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行頒獎儀式,公布金銀熊獎得主,中國影片《白日焰火》摘得金熊獎。
  • 《白日焰火》:越美的東西越不可觸碰
    老張影視界,帶你走進不一樣的光影世界2014年,中國導演刁亦男憑藉犯罪懸疑片《白日焰火》拿到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男主廖凡憑藉出色的表演斬獲了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就像電影《白日焰火》,脫下「暴力」、「犯罪」的外衣,影片的精彩之處正是對幾位邊緣人物主角人性的解剖。01、吳志貞作為影片的女主角,5年來多起殘忍的碎屍案都是因她而起。
  • 國產懸疑電影《白日焰火》,將人性的欲望和貪婪刻畫的淋漓盡致
    而要說當前國內新生代導演我們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刁亦男,他在2014年導演過一部劇情犯罪影片《白日焰火》,而這部犯罪片小編也認為是近幾年最好看,最有深度的國產懸疑片之一了。02為何影片取名如此文藝?白日焰火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榮獲了金熊獎,也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第9屆亞洲電影大獎提名:《白日焰火》PK《推拿》
    ,從其曝光的名單看,今年的華語片勢頭強勁,《白日焰火》及《推拿》都入圍了四項大獎,並且將競爭最佳電影大獎,張藝謀導演的《歸來》入圍三項大獎。而入圍影帝影后的中國演員人選競爭也異常激烈,其中《竊聽風雲3》劉青雲、《軍中樂園》阮經天、《白日焰火》廖凡與韓國崔岷植、日本加瀨亮及佐藤健爭奪影帝;影后人選集中在《歸來》鞏俐、《親愛的》趙薇、《黃金時代》湯唯及韓國的裴鬥娜、日本宮澤理惠及印度的Vishal BHARDWAJ。導演許鞍華、婁燁則入圍了最佳導演大獎。
  • 刁亦男:做兼具商業性和作者性的電影
    這部入圍了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作品,依然延續了刁亦男鍾愛的黑色電影類型,並在風格化上做出了進一步嘗試;但另一方面,影片在敘事上融入了偵探、懸疑、動作等元素,並啟用了胡歌這樣頗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片最終在國內獲得了2億餘元的票房,且目前已發行至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藝術電影來說,已然是不錯的成績。   談到平遙電影展,刁亦男將其形容為電影人的「圍爐夜話」。
  • 導演刁亦男:生活是有秘密的,我們應該敬畏它
    因為上一部作品《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上表現驚豔,捧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和最佳男主角獎(廖凡)兩項大獎,使得人們對於刁亦男的這部新作《南方車站的聚會》寄予厚望,《白日焰火》後暌違五年,刁亦男這次要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其實說來並無太大玄虛,影片的故事起源於刁亦男的一個「白日夢」和一則新聞報導。
  • 坎城焦點導演刁亦男:入行廿幾年,怎麼還有人說他新銳?| Keyman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白日焰火》,仍舊是一個發生在東北的罪案故事,電影節場刊《每日銀幕》曾評論該片「對於中國北方小城冬天的描繪具有非常典型的戲劇性,對人物的描繪、社會的隱喻也到位」。
  • 齊魯壹點獨家對話桂綸鎂:刁亦男像老鷹,胡歌像一頭鹿
    將於本周上映的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是刁亦男導演繼金熊獎獲獎作品《白日焰火》後暌違五年的全新力作,影片講述了一個偷車團伙頭目,遭遇懸賞通緝而走上逃亡之路,卻醞釀出一場「搏命換賞金」的賭局,尋求自我救贖的故事。
  • 電影《白日焰火》蒼白而無力,清冷而悽涼
    電影《白日焰火》蒼白而無力,清冷而悽涼很多人對於電影《白日焰火》中,最後一段那個白日焰火說看不懂,其實我也很摸不著頭腦,但是仔細想想還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因此最後一段的點題作用還是挺明顯的,還有我想說,白日焰火來形容片中人的感情最不為過。
  • 《白日焰火》:白日焰火,是人生歲月中最美麗光輝,自由閃耀
    電影《白日焰火》,在身份空間與文化空間的相互影照中,實現了人與社會合二為一的藝術呈現。主題表達:白日是精神背景,焰火是生命希望影片末尾,吳指認兇案現場,當她離開時,附近的高樓上突然升騰起亮麗的火光,張自力用這種形式抒發對吳的依戀與不舍,他相信吳會和他一樣,一定在心中升騰起美好的希望。影片中張與吳的真誠依偎、真摯愛戀,是支撐生活意義的基石,也是焰火迸發的源頭。雖然白天的煙花是短暫的光輝,但卻是人生歲月中最美麗的光輝和最自由的火花。
  • 《白日焰火》:道德的天平不能傾斜!
    在電影圈中,《白日焰火》作為一部夾雜著濃厚藝術範的懸疑愛情電影,並沒有因為風格多元化而走上不倫不類的方向。相反的是,《白日焰火》通過對感情含蓄的渲染,以及對犯罪手法小清新的處理,都讓觀眾有了全新的觀影視角和不一樣觀影體驗。
  • 刁亦男出任青年導師 平遙國際電影展10月10日開幕
    本屆電影展將由中國電影人刁亦男擔任青年導師,電影展希望藉由刁亦男在電影界對年輕電影人的影響力,進一步助推優秀電影新人的未來發展。自2003年開始從事電影導演工作之後,刁亦男執導的四部導演作品均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展並獲得不俗口碑。
  • 電影《白日焰火》主要講的是什麼,看完後有什麼感受
    在電影末尾我突然感受到了白日焰火四個字與我之前思考的一個問題的呼應:在我們全社會朝著奪取小康勝利奮鬥的世界裡,瘋子安身何處;絢爛的焰火在明亮的白日,如何綻放。我的順序是亂的。我的解讀可能讓電影的批判性偏強,我看見有人把警察的死亡歸為其無能,對此我另有觀點,事實上開篇的胖體型警察和後面的刑警隊長都做了象徵性的搜查,問題並不在於警察個人素質導致自身死亡。
  • 剛剛,中國藝術家蔡國強在法國燃放了一場「白日焰火」
    多彩的煙花從150個漂浮在法國夏朗德河上的橡木桶中發射,如盛開的細長花朵,天空也被映照出五顏六色……北京時間今晚9點,著名藝術家蔡國強在法國幹邑的夏朗德河,為世界帶來了一場白日焰火爆破項目——《悲劇的誕生》。
  • "東帝"撞"熊帝"《警察日記》《白日焰火》同天上映
    巧合的是,王景春參與演出的柏林「金熊獎」影片《白日焰火》,也與《警察日記》同一天上映。 屆時,影迷在影城裡看到兩部王景春電影對壘的廣告。而在平時生活裡互相調侃對方為「東帝」、「熊帝」的王景春和廖凡,也實現了國產電影的一次「雙帝會師」。
  • 《百年孤獨》《白日焰火》:為什麼她們美得不可方物卻召喚死亡?
    《白日焰火》作為柏林電影節上的國產佳作,可謂掙足了面子。桂綸鎂所飾演的吳志貞頗有韻味,拋開她那臺灣腔與故事背景城市(東北地區)格格不入不談,就其人物性格、經曆本身就足夠飽滿、足夠吸引眼球,讓人在不知不覺間久久注視她,不忍挪開視線。
  • 《暴雪將至》被評低配版《白日焰火》 導演:這是誤讀
    影片被一些觀眾評價為「南方版」或「低配版」《白日焰火》,導演董越不否認《殺人回憶》《七宗罪》《白日焰火》等經典影片對自己的影響,但表示寫作劇本過程中不會想著要致敬。   在他看來,這種評價是「對電影徹底的誤讀」。他發現一些觀眾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希望第一時間從導演這裡獲得答案,而不是獨立思考,「這讓我有一種小學生看課本的感覺。」
  • 《白日焰火》電影有很多留白,不同人看有不同答案見解
    很多在國外拿獎的大陸文藝片我都沒看過,可是我看了《白日焰火》,然後深深地好奇那屆柏林電影節的其他片子是有多不好看,才輪到白日拿到兩隻熊啊,但是,你都可以花錢去看小時代了,為什麼不能去看白日焰火呢,雖然我的票是盆友抽獎贏的,懸疑方面,關於白日和白夜行之間的相似之處就不贅述了,上面好多人都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