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國外拿獎的大陸文藝片我都沒看過,可是我看了《白日焰火》,然後深深地好奇那屆柏林電影節的其他片子是有多不好看,才輪到白日拿到兩隻熊啊,但是,你都可以花錢去看小時代了,為什麼不能去看白日焰火呢,雖然我的票是盆友抽獎贏的,懸疑方面,關於白日和白夜行之間的相似之處就不贅述了,上面好多人都寫了,反正感覺比白夜行差遠了。排名第一的答案裡一堆電影符號的事俺們老百姓也不懂,只能感覺象是導演腦子裡漫溢的才華在一場壓抑窒息的怎麼也醒不來的噩夢裡稀的幹的譁譁譁流了一地,你能控制一下自己嗎。
堆那麼多幹嘛呀,埋線展不開,故事就講不好,感情也釋放不出來,觀眾更無法產生共鳴,最後來吐槽一下,編劇是在不眠不休苦思了好幾宿之後聽到樓下熊孩子玩摔炮的動靜才想出白日焰火這個碉堡了的名字嗎,灰撲撲了無生氣的北方城市裡,一家名叫白日焰火的夜總會,這麼文藝的店名是為了點題嗎,一票親切芬芳的東北口音中,桂綸鎂的臺灣腔讓人想起那首南方姑娘,但是新東街一百二十號七(第二聲)單元三零一的臺詞是怎麼回事,要麼就全程臺灣腔要麼就全部東北口音好麼,單獨這一句讓人太出戲了好麼,笑場了好麼。
案件在這個片子裡只是一個背景,如果你抱著看懸疑片的想法去看這個電影,估計得大失所望,因為在案件推進的緊張感上面,導演一直在做減法,包括克制的敘事,從頭到尾都沒有太大起伏變化的節奏,場景與場景銜接的跳躍性,這些都是導演刻意的,尤其是場景銜接,他不是按故事,而是按情緒,所以很多觀眾會覺得怎麼敘事這麼跳躍,當然,也有刪減的原因。情緒在這部電影裡面很重要,五年後坐在隧道出口的張自力為什麼要坐在地上哭,他為什麼酗酒。
開頭與妻子分手的段落對於構建人物有什麼作用,警察去居委會的時候旁邊為什麼會有個無關緊要的女人一直在哭。乾洗店老闆在電影裡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吳志貞從頭到尾都沒怎麼笑過,張自力最後為什麼要跳舞,這些細節對我們深入影片幫助。總而言之,這部電影一直保持著疏離感,如果你觀看過程中總感覺對於人物情感的把控有了幾絲脈絡,但好像又不是很懂,不用擔心,因為導演的目的就是這樣子,整部電影的所有人物情緒都沒有辦法正常的抒發。
那這樣是好還是不好呢,如果你喜歡的話,王晶的對你來說就是好的,反之亦然。最後說說幾點,一個是鏡頭設計很有想法,包括開場那組斷手視點的組合鏡頭,還有出片頭時那個帶有欺騙性的主觀長鏡。梁志軍跟張自力追蹤與被追蹤關係互換的長鏡,一個是雖然案件不是敘事的主體,但是整個線索的鋪陳還是挺清晰的,最後一個是這部電影拼湊元素的嫌疑,總感覺一些地方太刻意、太用力地去營造風格了。不過,這部電影還是值得去電影院看的,我相信,將會給你帶來很不一樣的觀影感受。每個人解讀這部電影可能都不太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張自力跳舞的那段其實是很心酸的,他是喜歡吳至貞的,最後結尾的煙花我認為是張自力放的。當時警察帶吳志貞去指認現場時,她的表情是生無可戀的,因為她認為張自力出賣了她,欺騙了她的感情。但是看到煙花那一段,她淡然笑了,心裡變化有兩點:第一、她猜到煙花是張自力放的,覺得張自力對她還是有感情的。第二、殺了第一個人,但她沒有把這個罪全都加給她的丈夫,而是自己扛了下來,也說明了一種內心的解脫。
吳志貞為什麼還繼續呆在這個店裡繼續被榮榮老闆這樣對待,因為老闆知道她皮草案的事,從老闆和張自力說的還有一個冤死鬼,可以看出老闆對吳志貞的威脅,為什麼張自力最後要去舉報吳至貞,第一,他的隊友全都犧牲了,算是為隊友報仇。第二,他骨子裡還是個警察,從他上次坐王隊的車,手下在討論案件時,他還很認真地參與討論,問突發現場,抓獲犯罪嫌疑人還原事實真相是他內心遵循的原則。整部電影有很多留白,不同人去看有不同答案見解,這是一部好片子,非常喜歡。
本文為夢中知多少與百家號首發,如需轉載請註明。